中央红军战败被迫长征,红四方面军打赢了,为何依然放弃根据地?

长江有大中 2024-08-02 12:18:32

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工农红军部队擦干眼泪,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当时,我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先后在全国建立了几十个革命根据地,巅峰时期,各红色根据地的红军队伍总兵力高达30万。

一、引言

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上,红军的长征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1934年,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

然而,与此同时,红四方面军在川陕地区取得了反“六路围攻”的胜利,却也在不久后放弃了川陕根据地,踏上了长征之路。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二、中央红军战败与长征的背景

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遇失败,其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王明、博古等人控制的临时中央在政治和军事上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导致红军在战略上陷入被动。其次,蒋介石调集了50万精锐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形成了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态势。在多重压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未能取得反“围剿”的胜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三、红四方面军的胜利与困境

与中央红军不同,红四方面军在川陕地区取得了反“六路围攻”的胜利。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也提升了红四方面军的战斗力。然而,胜利的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困境。首先,川陕根据地经过多次反围剿战争,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粮食、弹药等物资极度匮乏,部队的生存都成了问题。其次,随着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的围剿力度加大,红四方面军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军事压力。如果继续坚守根据地,可能会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四、放弃根据地的深层原因

红四方面军之所以在取得胜利后依然选择放弃根据地,主要有以下几个深层原因:

1. 经济困境:如前文所述,川陕根据地经过多次反围剿战争后,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缺乏必要的物资支持使得红军难以继续坚守根据地。

2. 军事压力:虽然红四方面军取得了反“六路围攻”的胜利,但国民党军队并未放弃对根据地的围剿。随着围剿力度的加大,红军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军事压力。

3. 战略考量: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在权衡利弊后认为,继续坚守根据地可能会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为了保存实力、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他最终决定放弃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4. 政治因素:红四方面军在决策过程中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他担心如果继续坚守根据地可能会引发更大的政治危机和内部矛盾。因此,他更倾向于选择一种相对稳妥的战略转移方式。

五、结论

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长征前后的战略抉择是复杂而深刻的。

中央红军因受挫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而红四方面军则在取得胜利后依然选择放弃根据地、进行长征。

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多种深层原因,包括经济困境、军事压力、战略考量以及政治因素等。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同时,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局势时,需要全面权衡利弊、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

打土豪分田地,不但使得红军获得了农民的支持,而且,根据地和红军队伍因此有了财力,得以迅速扩张。

然而,打土豪分田地这一方式其实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很显然,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之下,红军根据地只能位于经济落后的偏远山区。而这样的地区,无论是土豪的数量还是拥有的财富,都是有限的。

在没有土豪可打、根据地也无法迅速扩张的情况下,毫不意外的,根据地普遍遇到了十分严重的经济困难。要知道,由于当时扩张过快,没有足够的人才,也不重视根据地内部的生产恢复与发展,许多根据地政府大部分财源,都来源于打土豪。

这种发展模式,在1929年至1931年间、在国民党仍处于大规模混战对红军发展措手不及时,使红军和根据地都有了迅速的发展。然而,随着蒋介石取得中原大战的胜利,缓过气来开始调集重兵对根据地的围剿后,红军的扩张势头被遏制住了。

而被遏制后的红军根据地已经没有了土豪可打,再加上国民党的围剿,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遭遇了巨大的财政问题和经济问题。

经济的巨大困难使得许多红色队伍不得不到国民党统治区内筹粮筹款,也就是在白区打游击。因为,白区仍有土豪可打。

与此同时,为了应对国民党越来越紧密的围剿,中央红军开始竭尽全力的进行扩红。当时短短几个月,就有数万人加入红军队伍,瑞金模范师、兴国模范师、少共国际师等著名红军队伍,都是在这一时期成立的。

然而,越来越多脱产红军的扩红,进一步加剧了根据地的经济危机。所以,在1934年10月,面对敌人50万重兵的第5次围剿,其实,即便中央红军取得第5次反围剿的胜利,根据地的形势也不容乐观——频繁的战争、沉重的压力使得中央红军的中央革命根据的经济已经濒临崩溃。

而红四方面军情况,并不比中央红军强多少,甚至还要更差。

1932年西征之后,红四方面军之所以能够迅速创建川陕根据地并有发展至近10万的兵力,这跟当时的四川局势有很大关系。

整个民国时期,四川一直属于军阀混战的局面,正是因为极其混乱,四川各路军阀根本无暇顾及红四方面军,给了红四方面军迅速发展发展壮大的时机。

然而,随着红四方面军的迅猛扩充,感觉到巨大威胁的川军各路军阀,在蒋介石的牵头之下前所未有的团结起来,开始集中庞大兵力发动对川陕根据地的进攻。而这种进攻,以四川王刘湘组织的六路围攻为巅峰。

当时,蒋介石和各路川军部署在川陕根据地的兵力高达200个团以上。而且,他们采用了蒋介石围剿中央根据地的方法,在根据地周围层层修筑碉堡,严密封锁。

所以,虽然红四方面军打破了刘湘的六路围攻,但是,红四方面军却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作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曾说道:

革命根据地要支持战争,支持红军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红军打仗,一要吃饭,二要穿衣,三要兵员,四要武器弹药。没有这些,所谓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便是空想。

川陕根据地后期的情况,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民穷财尽。要粮没粮,要衣没衣,要兵员补充没兵员补充,别说部队打仗,就是生存都成了问题。如果敌人的“川陕会剿”来临,我们缺乏支持战争的人力、物力、财力,既便咬紧牙关,勉力支撑,但毕竟难以持久。要想再打一场类似反三路围攻或反六路围攻那样的战争,说到底,叫心有余而力不足。

长征路上的中央红军和中央军委对红四方面军下达了配合策应中央红军的电报。

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在江油附近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会议上,张国焘正式提出了“撤出川陕根据地,迎接中央红军北上两军会合后,在川西北创建根据地,赤化川、康、陕、甘、青等省”的建议。

对于这一建议,参会的红四方面军高级干部一致同意。最终,8万红四方面军离开建立了两年多的川陕根据地,踏上了长征之路。

1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