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6月份,志愿军第15军的军长秦基伟,刚结束朝鲜战场的任务回到祖国。彭德怀元帅就问他:“想不想和毛主席见个面啊?”
秦基伟跟毛主席并肩战斗了几十年,但奇怪的是,他俩一直没碰过面。
6月16号那天,秦基伟被请到了中南海,和毛主席见了个面。这可是他们两个人头一回打交道。
见到毛主席那会儿,秦基伟斗胆跟毛主席开了个小玩笑。
毛主席非但没恼,还觉得挺逗乐:“我可从来没讲过这话。”
【“爱玩”的秦基伟】
秦基伟1914年在湖北黄安呱呱坠地,小时候,家里人紧衣缩食供他去学堂念书。但这家伙对书本没啥兴趣,觉得课文内容太单调,老师讲的那些知识也老是老一套,没啥新意。
看准好机会,撒腿就跑,跑到河边去抓鱼逮虾,或者爬上树去掏鸟蛋,要不就是几个人凑一块玩起“抢占山头”的游戏。反正,干啥都比学习有意思多了。
秦基伟因为太过调皮捣蛋,结果被学校赶了出来。从那以后,他并没有想念在学堂读书的日子,但心里却对没能完成学业感到挺后悔的。他慢慢意识到,没文化真的是个挺让人难过的事儿。
1925年那会儿,秦基伟退学没多久,家里就遭了大难,一场大病瘟疫把家里折腾得支离破碎。先是老爹没了,接着老娘、大伯,还有他哥哥,一个接一个地走了。
之后,我姐也嫁到了很远的地方,11岁的秦基伟就完全成了一个没人管的孤儿。
秦基伟经历了这些艰难困苦,但他没被击垮,反而变得更硬朗了。他独自承担起了所有农活,耕地、砍柴、担水、烧饭,啥都得自己来干。
1927年那会儿,秦基伟才13岁大,他抄起家里的农具就加入了黄麻起义。那时候的他,革命是啥概念还搞不太清楚,心里头就揣着一股子“英雄救美”似的念头,想着要帮帮乡亲们,从有钱人那儿弄点东西来分给大家。
1929年那会儿,秦基伟的命运有了大变样,他拉上村里几个小伙伴,经过一堆困难,最后进了红军队伍。到了第二年,秦基伟就正式成为了一名党员。
秦基伟投身革命后,就收敛了爱玩的心,转而开始“豁出命去干”。
1932年6月份,国民党军队不断逼近,红军没办法,只能又打起了第4次反“围剿”的仗。
秦基伟带着队伍参与了麻城县陡坡山的战斗,他冲在最前头,带着战士们一块儿上,最终把敌人一个团给全歼了。
但在攀登陡坡山一处险峻山崖的过程中,秦基伟的右臂却遭到了敌人子弹的意外袭击,受了伤。
张国焘在战略指挥上犯了错,结果红军第4次对抗敌人的“围剿”没成功,只好离开鄂豫皖苏区,往西边撤退。
因为药品不够,秦基伟的伤口发炎了,而且部队里的伤员也越来越多。没办法,部队只能把伤员们分散藏在老百姓家中养病。
秦基伟心里舍不得部队,就偷偷跟着队伍一路往西走,结果没多久就被大伙给瞧见了。
秦基伟讲道:“我胳膊虽然受伤了,但两条腿还利索着呢,就算拼了命,我也不会离开红军的队伍!”
11月份,红军在湖北和陕西交界的地方跟敌人干了一仗,打得挺激烈,伤员又多了不少。想着接下来还得翻秦岭,部队就打算把这些伤员暂时放在附近的庙里养伤。
现在,秦基伟的伤口情况不但没见好,反而看起来更严重了,他也是被送到寺庙治疗的一个伤员。
现在,秦基伟在红军队伍里已经摸爬滚打了足足三年,他早就把这儿看作自个儿的第二个家,那种亲人离散的痛苦,他打死也不想再经历一次。
他直接去找领导,态度强硬地表示不同意:“我既然当了红军,那就得干到底。啥叫干到底?就是豁出命去也在所不惜!”
领导心里挺感动,不过瞅瞅他那伤势,就琢磨着得多关照关照他。
秦基伟说:“我既不会坐担架,也不会骑马或驴啥的,哪怕得爬,我也得翻过那座秦岭!”
秦基伟这家伙,右手缠着绷带,硬是挺着一般人受不了的疼,跟着队伍走了两大圈秦岭,还翻了一次大巴山,总共走了差不多1500公里的路。
一到四川红江县没多久,19岁的秦基伟就当上了团长。他骑着马儿飞快奔跑,马蹄子敲在鹅卵石路上,啪嗒啪嗒直响。他背后的大刀上系着条红绸子,随着风儿飘飘扬扬,那样子真是帅气得很。
秦基伟到了晚年,经常提起:“那时候,可比后来我当军长、司令,还有国防部长的时候,要风光得多。”
1933年那年的秋天,秦基伟突然觉得自己真是太跟不上时代了,他发现自己居然连电话是啥玩意儿都不知道。
有天,秦基伟饭后一瞧,屋里竟围了一堆人,都瞪大眼睛瞅着一个黑乎乎的铁家伙。
瞧见他走进来,有个人赶忙招呼:“头儿,赶紧瞅瞅新弄好的电话。”
秦基伟照着他们的指示,小心翼翼地把电话凑近耳朵,结果里头猛地响起一个人的动静,把他吓得不轻。
旁边管拉电话线的那个兵跟他说:里头讲话的人是郑义斋部长!
秦基伟之前别说见过电话了,连它是干啥用的都不清楚。郑部长通过电话给他布置任务时,他站得笔直,满口答应得十分爽快。
后来,他一挂电话,立马就骑上马去找郑部长接任务了,这事儿让郑部长既觉得无奈又觉得好笑。
最逗的是秦基伟讲的这句话:“还是得让首长当面跟咱说清楚,我对那个铁玩意儿可不放心。”
郑部长细致地跟他解释了一通电话具体是咋回事,有啥用处,还特地告诉他:“往后啊,不管是通知事情还是报告情况,大家都得通过电话来,你得赶紧适应这种方式。”
从那以后,秦基伟改变了想法,不再一门心思只想着拿着大刀往前冲。作为红军的领导,他得赶紧上手自己的工作,还得学点新东西。
打那以后,秦基伟的爱好可是越来越上档次了。当分区司令那会儿,他捣鼓起照相机;升到纵队司令,他又迷上了汽车;等做了军长,无线电又成了他的新宠。
但最让人吃惊的是,1952年时候,他居然在朝鲜战场上摆弄起了“喀秋莎”。
【扬威上甘岭】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秦基伟多次主动请求上阵,终于,在1951年1月份,他带着第15军,被编进了志愿军第三兵团,前往朝鲜打仗。
第五次战斗打完后,美国那边明白过来,短时间里头靠打架是赢不了这场仗的。所以他们就转头跟中朝这边聊上了,想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
真遗憾,因为军事界限等事情上谈不拢,停火商量的事儿就被放下了,两边又回到了对立状态,变成了打着仗还谈着判的情况。
美国夏季和秋季的军事行动没能成功后,又和中朝两边坐到谈判桌上。但这次因为战俘的事儿,双方意见不合,谈判又一次卡壳了。
1952年秋天的时候,中朝两边的军队一起发动了个大战术反击,打得特别顺,一点点占领了美军那边好几个小阵地。这样一来,联合国军就变得特别被动了。
要改变这种状况,联合国军地面部队的头儿范佛里特想了个法子,起了个名叫“摊牌行动”(也就是“金化进攻”)的计划。他放出话来:“咱们不用牺牲太多人,就能抢下几块地方。”
1952年10月14号,天还没亮,大概是早上4点半左右,联合国那边的军队就按计划开始猛攻五圣山了。
上甘岭呢,就是五圣山脚底下藏着的个小村落,它夹在597.9高地跟537.7高地中间。这地界儿,对朝鲜来说太重要了,是中线的咽喉要道。要是这儿被攻破了,咱志愿军就得撤后头200公里去,到时候连个能挡敌人的险地儿都没了。
秦基伟带着的第15军,刚好负责守护这块地方。他正做着梦呢,突然被一串超响的炸弹爆炸声给吓醒了。
但志愿军可不是吃素的,他们老早就看出了联合国军的小九九,并且已经严阵以待了。
战斗一开始的那天,联合国那边的军队朝着这块才3.7平方公里大小的地方,疯狂丢了至少30万发炮弹,还有500多颗大炸弹。
那时候,管数数的统计人员,一听到爆炸声,就往碗里扔一粒豆子来计数,这种法子大体上挺靠谱的,出错几率很小。
接着,敌军又纠集了七个营的人马,朝着那两个高地发起了凶狠的冲锋。
尽管事先有了防备,但当敌人那320门大炮、170多辆铁甲车和50多架飞机一同压上时,志愿军还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到了大约下午5点,咱们明面上的防线全都被攻占了。
夜幕降临,志愿军瞅准敌人防守松懈的空档,立马展开反击行动,一下子就把之前丢掉的前沿阵地给抢了回来。
就这样,志愿军白天忙着挡敌人的进攻,晚上就反过来打他们个措手不及,跟敌人你来我往地打了好多天,战斗异常残酷。
1952年4月份,秦基伟一到五圣山,就立马把四周的地势都瞅了个遍。接着,他毫不犹豫地做出决定:得赶紧动手,用俩月工夫挖些坑道防御工事出来。
那时候,好多人都想不明白,这不是在给自己挖坑往里跳吗?
上甘岭战斗一开始,他们才意识到,秦基伟早先下的那道命令真是太有远见了。
尽管联合国军的兵力不算多,可真要打起来,他们肯定会毫不犹豫地用上大堆的现代军事装备。这儿的山两边都是开阔地,敌人的坦克要开来支援,那简直是易如反掌。
从1952年10月25号起,因为有了秦基伟设计的地道式地下防御工事,这场战斗就转到了第二个阶段,也就是特别难的地道战。
坑道里的战士们日子过得很艰难,吃不上好的,喝不上好的,连找个坐的地儿都难。而且,他们还得时刻提防着敌人的各种攻击,什么轰炸啊、爆破啊,还有放毒气、熏烧、堵路、封锁这些狠招,真是啥手段都用上了。
就这样,志愿军硬扛了好几天,接着上甘岭那边的大反攻打响了!
从10月30日开始,咱们志愿军在上百门大炮的帮助下,朝敌人把控的阵地冲了过去,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这次真的是头一遭,志愿军搞了个超级大的炮战,厉害得很。在那场战斗中,敌人受的伤、死的人里头,有七成都是炮火给打的。
有士兵讲道:“上甘岭战役打得漂亮,这离不开秦基伟军长把炮兵的优势全都使了出来。”
毛主席曾经提到:“咱们军队能赢得这些大战役,火力强劲加上打得准,那可是关键的一环。”
上甘岭战役开始后第三天,秦志伟脑子一转,直接给洪学智打了个电话。
那时候,洪学智担当着朝鲜战场上管后勤的第二把手,就是副司令的位子。就算敌军怎么围追,怎么拦截,他都能保证后勤的东西按时按量送到每个部队那里。
电话一接通,秦志伟就直接说了:“给我来点鞭炮呗。”
“你需要啥样的炮,直接讲。”洪学智特别爽快地说。
“喀秋莎!”秦志伟不假思索地喊了出来。
行嘞,洪学智一口答应下来,说明天中午就等着收货吧。
你得明白,那时候喀秋莎可老值钱了,听说一枚的价格能抵得上六两黄金,跟一个富农辛辛苦苦干一年的收入不相上下。
不过,“喀秋莎”价格高自有其原因,它的炮弹直径大、发射时弹群密集、速度快、威力猛,战场上机动灵活,秦基伟早就盯上它了,心里头那叫一个眼馋。
秦基伟一声令下,喀秋莎总能瞅准时机开炮,并且在敌人打算反击之前,就麻利地转移到安全的地点。
所以,209炮团赢得了一面锦旗,锦旗上写着这样的话:
炮火连天,吓得敌人魂飞魄散,战士们对你情有独钟,敌人对你闻风丧胆!
战斗打到了11月25号,长达43天的上甘岭大战这才落下帷幕。
秦基伟因为这仗一战成名,但这事儿也一直让他心里不好受。在那块只有3.7平方公里大的地方,咱们志愿军有1.156万名战士献出了生命。
有人心里琢磨,花这么大价钱买下这块地,到底划不划算呢?
从表面上看,上甘岭战役争的,其实就俩面积不大的小山头,加起来也就几平方公里。
但实际上,上甘岭那一仗,是敌军搞的最后一次大型冲锋,打那以后,地面上战场的主导权就牢牢被中朝联军给攥住了。
【在毛主席面前说“谎话”】
1953年6月份,秦基伟一回到国内,就发现各大媒体都在热炒上甘岭战役,新闻全是讲这场仗的,全都是夸咱们志愿军的。
秦基伟担任第15军的头儿时,有幸被毛主席当面接见了一番。
一见到毛主席,他就被问了句:“你抽烟不?”
秦基伟心里有点忐忑,想着得给毛主席留个好点的印象,于是他干脆利索地回“我不抽烟!”
毛主席感到很意外,军长居然是个不碰烟的人?
在过去打仗的时候,为了让心里更有数,不少指挥官靠抽烟来提神醒脑,时间一长,就慢慢离不开烟了,成了“老烟枪”。
话说出口,覆水难收,接下来的聊天里,秦基伟瞅着毛主席手里夹的烟,心里头那个馋啊。
不过,秦基伟渐渐地不再那么紧绷了。聊到战斗环境有多难熬时,他甚至还斗胆跟毛主席开了个小玩笑:“兵哥们私下里都讲,毛主席特别心疼咱们,还特地打电话来,说要让大家吃好点。结果副主席高岗一听岔了,以为是让给志愿军战士们准备炒面吃呢。”
毛主席听完之后,咧嘴大笑起来,说道:“我可没讲过这话哦。不过咱们国家现在条件有限,真是难为各位同志了。”
跟毛主席的这次会面,秦基伟觉得特别震撼。事后,他下定决心,要把当时跟毛主席随口一提还没做到的事儿,真给办成了。
他以前老是烟不离手,每天都要抽掉两大包烟,但没想到他真的把烟给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