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高估计——吴三桂如果不死,真的就能逆风翻盘吗?

看史论史说史解史 2023-11-21 21:53:08

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对康熙皇帝撤藩之举心怀愤恨、盘踞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发布檄文举兵反清,拉开了“三藩之乱”的大幕。在他起兵后,迅速占领了云、贵、川三省。又于十二月底攻入湖南,短短三个月就连克衡州、岳州、长沙等重镇,很快就推进到长江沿岸的湖北松滋。康熙十三年二月以后,广西将军孙延龄、靖南王耿精忠、陕西提督王辅臣、平南王尚之信响应吴三桂纷纷起兵,一时之间形成席卷之势,对清廷极为不利。

《皇朝武功纪盛·卷一》:诏一下而三桂果反,反而诸藩果相继起。加以孙延龄、王辅臣之助逆,察哈尔之俶扰,几于东西南北在在鼎沸。

《皇朝武功纪盛》

这场声势浩大的叛乱持续了整整八年,对清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但仍然被镇压下去,至1681年才告结束。而三藩之乱的发起者和主要参与者吴三桂则在康熙十七年(1678)八月病死,这就让很多人产生了一个想法:只要吴三桂不死,就可以打开局面,形成划江而治的局面,甚至可以反推到北京,拿下康熙小儿。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但这种想法根本不切合实际。

‬吴三桂以战逼和、划江而治的小心思,让其止步湖北松滋,错过了北上、东下最佳时机,逐渐失去战略主动权。

上文中提到,吴三桂在起兵后短短数月就拿下云、贵、川、湖南四省,推进至长江边上的松滋,与屯驻荆州的八旗军遥遥相望。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吴三桂却犯了一个很严重的军事失误。当此之时,其部下力劝吴三桂进兵,“或言宜疾行渡江,全师北向;或言直下金陵,扼长、淮,绝南、北运道;或言宜出巴蜀,据关中塞殽函自固”。但这些提议纷纷被吴三桂否决,造反造一半,吴三桂居然心态退缩,不想和清廷扯破脸,反而很想和清廷谈一谈。(这不是鄂罗斯某个普姓御用大厨的想法么)

《圣武记》

吴三桂止步长江有如下几个考量:第一、吴三桂反叛其实是被清廷逼反,他一辈子就只想仿沐氏镇云南。在造反后,秉持着“事纵不成,可画长江而国”的侥幸思想,希望和清廷划江而治,整一个南北朝。第二、吴三桂希望以兵威胁迫清廷交出拘禁在京的儿子吴应熊及其家属。第三、吴三桂长期与清军共事,对八旗骑兵的战斗力深为忌惮,所谓“素悉满洲骑兵利害,平阳不可敌,因不敢渡江”。于是,释放了被扣留的办理撤藩事务的礼部侍郎折尔肯、翰林学士傅达礼,以表明谈判的诚意。

《平滇始末》

但几个月的希图侥幸非但没有等到啥好消息,反而等到了康熙拒绝谈判,其子吴应熊被斩首的噩耗,这让吴三桂伤心不已,“时方饮,停杯洒泪曰:“今日真骑虎矣。””。在其等待谈判的时日里,吴三桂率大军坐守松滋,一步不动,还导致其错过宝贵的战机。

早在康熙十二年十二月,清廷决策层就已经预估到湖南可能不守,向以荆州为核心的荆、襄防线布置兵马。先是派前锋统领硕岱“带每佐领前锋一名”,约789名赶赴荆州布防。后又增派“八旗满洲、蒙古每佐领前锋各一名,护军各七名,骁骑各十名,汉军每佐领骁骑各五名”,约计11485人赶往荆州驻防(据光绪朝《清会典事例》记载,康熙十二年,满洲佐领为422个、蒙古佐领为158个、汉军佐领为209个)。也就是在康熙十三年四月,清廷持续调兵,完成了西到西安、以荆、襄为重心、东到江宁的长江防线的部署。

《清圣祖实录》

吴三桂顿兵三月未动,搞得其首席谋士刘玄初相当着急,他认为吴三桂相对于清廷实力较为弱小,只能趁着清军准备不充分时主动出击,才能直捣黄龙,心存幻想反而会坐失良机,结局难以想象。他对吴三桂顿兵不进的后果做了准确的判断,简直就是精准的预言了吴军的窘境。“今云南一隅之地,不足当东南一郡;而吴越之财货,山陕之武勇,皆云翔猬集于荆、襄、江、汉之间,乃案兵不举,思与久持,是何异弱者与强者角力,而贫者与富者竞财也?”

《广阳杂记》

吴三桂在唯一的、最好的进兵时机面前,选择了停滞不前,坐困松滋,陷入了持久战模式,清廷将荆像防线巩固后,吴三桂既无法北上直扑清廷的政治中心,也无法打烂东南财富之地,只能坐守一隅与清廷拼消耗,胜利的天平就在此时倒向了人力、物力资源更加充沛的清廷一方。

‬从外部环境看,在吴三桂死前,王辅臣、耿精忠、尚之信被相继平定,吴三桂根本是孤掌难鸣,劣势愈发明显。耿精忠势拙降清

康熙十三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据福建反清,攻略浙江、江西,并联络台湾地区的郑经,给清廷造成了重大压力,耿精忠在一开始确实了清廷一个措手不及,不仅拿下全闽,还攻占了台州、温州、处州三府以及衢州的常山、开化、江山三县以及江西的广信、建昌、饶州、抚州等地。

但是,耿部兵众战斗力确实差点意思,清廷命康亲王杰书、贝子傅喇塔率禁旅八旗兵、土默特、喀喇沁蒙古外藩兵征讨耿部。从康熙十四年开始,被清军逐步反推,到康熙十五年八月,清廷攻破仙霞关,打通入闽要隘。而此时的耿精忠不仅要应付清军,又与郑氏集团交恶,被趁乱夺取了不少土地,在穷蹙无计之下,于当年十月降清。值得一提的是,耿精忠在投降后,还与清军合兵,一起赶走了郑经势力。康熙十六年春,浙闽平定,东线战事遂告结束。

《清史列传》

王辅臣力屈而降

康熙十三年十二月,陕西提督王辅臣与经略大学士莫洛矛盾激化,遂杀莫洛响应吴三桂反于平、凉。康熙十四年三月,定西大将军多罗贝勒洞鄂在长达三个月的攻战后,于闰五月攻克秦州;安西将军穆占、靖逆将军张勇克巩昌;西宁总兵王进宝克兰州;甘肃总兵孙思克可静宁;平远将军毕力克图克绥德、延安;陕西提督陈福克定边城。

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战斗,清军10万余人将王辅臣围困于平凉城孤城。康熙皇帝命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指挥围攻平凉城。图海率军克其城外制高点虎山墩,架设火炮击城,并命人招抚王辅臣,王辅臣遂于康熙十五年六月率众投降。西北战事遂告结束。

《八旗通志初集》图海克平凉

而吴三桂本来想通过王辅臣之变,“由秦、蜀入犯”,派麾下将领吴之茂率兵救援,结果为佛尼勒、张勇、王进宝所败,“仅以十余骑,越山而遁”,吴三桂由秦蜀与王辅臣合势的计划遂告失败。随着耿精忠、王辅臣的归降,清军则得以从东南、西北两个方向上抽兵对付吴三桂,进一步压缩了吴藩的战略空间。“时东、西两巨寇既降,乃得以全力办三桂”。

尚之信怒极反正

康熙十五年二月,平南王尚可喜病重,其子尚之信发动病变,接管平南王职权。在吴三桂“世守广东”,封辅德亲王的诱惑下,尚之信也打起了反清的大旗。在投靠吴三桂后,尚之信便大为后悔。

这时的吴三桂政与清军在长沙、岳阳一带激烈厮杀,财政枯竭,继续用钱,于是就打起了尚之信的主意,“责尚助饷百万”,又派亲信董重民为两广总督,冯甦为广东巡抚,隐隐然有取而代之之势,特别是董重民,“欲夺尚盐利”。尚之信本就恼羞成怒,又听说耿精忠已降清廷,遂于康熙十五年十二月秘密与清廷接洽投降事宜。

《平滇始末》

康熙十六年,尚之信设计活捉吴三桂任命的两广总督董重民,并赶走吴三桂势力。当年五月,尚之信率广州文武官员迎接清镇南将军莽依图入城,广东遂告平定。

孙延龄降前被杀

吴三桂的外部三大助力在他死前全部被清军干降,唯一比较成功的是进占广西。话说广西将军孙延龄自响应吴三桂反清之后,对吴三桂“称名不臣,不用其印札,自铸印设官,变置州县”,为吴三桂所厌恶,再加上与广西提督马雄不睦,经常治兵相攻,在其妻子孔四贞的引导下,决意降清,但为马雄所知,报告给了吴三桂。康熙十六年十月,吴三桂兄孙吴世琮,悍将马宝以调节孙、马矛盾为名驻军城外,孙延龄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出迎,被诱杀,吴藩遂占据广西,留其将李廷栋据守。

但其在广西的统治并不稳定,在清廷的招抚下,原孙延龄部将刘彦明、徐洪镇、徐上远斩杀李廷栋,拉上线国安之子线成仁率领桂林官民迎降清军,其对广西的控制也是摇摇欲坠。

在吴三桂死前,其“盟友”基本降清,使清廷可以集中力量对付吴藩。

《清史列传》

‬对于吴三桂本人来说,失去最佳的进攻时机,进入对峙状态,左支右绌,极其艰难,其地盘经济困难,被清军渐渐蚕食。

吴三桂在王辅臣、耿精忠、尚之信、孙延龄等反叛势力被剪除后,只有自己与清军单打独斗,与清军的争夺焦点主要集中在长岳战场、江西战场、两广战场。

江西战场

吴三桂得知在得知清廷安亲王岳乐攻占萍乡、醴陵、浏阳后,遂于康熙十五年二月,以骁将高得捷、韩大任出江西断岳乐后路,而在当时耿精忠部和广西将军孙延龄也在围攻江西,清廷只能分兵应付,吴三桂部一开始打的顺风顺水,攻克江西重镇吉安,由韩大任据守。

韩大任在守吉安期间,“不敢出战”,整天“诗酒自娱”,还构陷同僚高得捷,以致高得捷“怏怏死”。康熙十六年春,吉安被10余万清军围困,吴三桂派遣马宝、王绪率兵9000增援,但韩大任在城中信息闭塞,以为马宝降清,拒绝配合,马宝、王绪只得回师,吉安遂成孤城,后韩大任突围而出,在谋士孙旭的劝说下,于康熙十六年十月在福建降清,“逆贼韩大任、陈尧元、李懋珠等,率伪官九百五十四员,兵一万三千三百一十九名投诚”。江西遂为清军所定。

《平吴录》:怀明(孙旭化名)曰:“如广东相连福建,平凉犄角汉中,天下事尚未有定也。今闻王辅臣倒戈,恐后耿精忠、尚之信相继归诚。无广东则湖南腹背受敌;无平凉则汉中摇动,四川坐以待毙。安危存亡之机,不可不察也。”会康亲王遣员招抚,明年,大任遂入福建投诚。

《平吴录》

长沙、岳阳战线

清、吴在这个战场方向上会战最为激烈,清廷据于荆州、襄阳一带,吴三桂部据于长沙、岳阳一带,双方长期进行高烈度对峙。康熙十六年初,清军对湖南、四川、云贵形成合围之势。江西方向的安亲王岳乐进军围困长沙,吴三桂亲自率大军救援,双方兵力皆达到10余万。双方交锋者三路,吴三桂骁将王绪,“冲突无前,莫有撄其锋者,深入敌境,获全胜而返”;夏国相、吴应贵一路被挫败,吴应贵被流矢射中,清将穆占追至长沙城下,为吴三桂的战象所击退;除此之外,马宝亦有大捷。

从此战的总体情况看,吴三桂军占上风,两军“杀伤相当”,但此战后,吴三桂却大为低落,转为入城自守,并没有打开局面,连呼“天意不测”,估计是已经意识到其日薄西山的命运。

《广阳杂记》中的官山之战

两广战线

康熙十六年七月,吴三桂为了确保其后方,派胡国柱、马宝进击广东韶州,清镇南将军莽依图入城据守,马宝、胡国柱久攻不克。清江宁将军额楚来援,莽依图遂于额楚内外夹击,“连破四营,斩获甚众”,“贼溃,还大营,渡江争舟,堕水死者数千”。

康熙十六年十二月,莽依图与广西巡抚傅弘烈进军广西。次年初,围攻平乐。吴三桂派兄孙吴世琮以五千兵马驰援平乐,攻击傅弘烈部,清军寡不敌众被击败。吴军占领河道,使莽依图难以增援,遂只得退入梧州据守。

从整个战线上来看,长、岳长期对峙,吴三桂无法打开局面;江西一带,随着韩大任的投降,吴三桂进占广西的计划流产;只有在广西一带吴三桂获得大胜。其仅守云、贵、川和苦恼局部地区,颓势明显,其以一隅抗天下,经济上陷入空前窘境。“自癸丑军兴滇蜀之间,屡岁不登,米一石价六两,盐价三四两钱一斤,军需孔殷,则加税田亩,地下额征亩至五六钱,征催严迫,怨声四起”。早在康熙十五年,“贼兵屯聚湖南,粮渐就尽”。

《滇云历年传》

《四王合传》

称帝自娱与永兴激战

吴三桂以垂暮之年造反,整整五年过去了,不仅未能实现划江而治的目标,反而疆土日蹙,就想过一把皇帝瘾,“三桂自念及暮,及未死,姑称帝以自娱”,而其称帝过程更显示出其潦倒之势,时人多有记载。(说到这,一些人居然认为吴三桂是因为形势大好而登基的,也不知道是怎么脑补出来的)

《四王合传》

就在吴三桂称帝之际,安亲王岳乐收复浏阳、平江,吴军水师将军林兴珠眼瞅着吴藩大势已去,遂降清;穆占连拔永兴、茶陵、郴州、安仁、宜章等十二城。而其中的永兴是衡州的门户,对于吴三桂来说是必争之地,吴三桂遂以马宝、王绪、胡国柱等以优势兵力攻打,清军都统伊里布、副都统哈克山相继战殁,吴军攻城20余日不克,吴三桂又在此刻死去,吴军才退兵。

《圣武记》中的永兴之战

这就给很多人一个遐想空间,以为吴三桂不死,永兴之战就会胜利,吴三桂会不停的反推清军,完成划江而治或直捣北京计划,这就过于天真了,只看到永兴之战前期吴军的胜利,没有看到永兴之战前已经攻守异势了,对清军的节节推进视而不见,这场战役是典型的疆土日蹙下的绝地反击。

事实上,永兴之战有点类似于二战纳粹德国于1943年3月发动的哈尔科夫战役,尽管在这场战役上击败了苏军,但也无法改变纳粹德国失败的命运。即便永兴之战成功,人力、物力优势依然在清廷一方,对整个战局根本不会有决定性影响。

‬总结

在吴三桂兵锋正盛,“盟友”遍地情况下,吴三桂都没有成功或者说没有把握成功的机会。而康熙十七年是什么情况?王辅臣、尚之信、耿精忠等人的反叛被清廷相继平定,清廷可以全力对付在西南一隅的吴三桂,吴藩所占区域在经济上远远弱于清廷不说,而且已经被长期战争搞得民生凋敝,就这种情况,区区一场半拉子工程的永兴之战就指望着能完成反清大业,就有种痴人说梦的感觉了。

引用文献:《清圣祖实录》、《清会典事例》、《四王合传》、《清史列传》、《八旗通志初集》、《平滇始末》、《啸亭杂录》、《广阳杂记》、《圣武记》、《平吴录》、《滇云历年考》、《皇朝武功纪盛》、《庭闻录》

2 阅读: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