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就像五十六颗璀璨的星辰,共同点缀着中华民族这片浩瀚无垠的天空。
而在毗邻我国的俄罗斯境内也同样拥有众多民族,而其中有一个称为“东干”的民族。
他们有着和我们中国人一样的黑头发、黄皮肤,更是老老少少都讲着地地道道的陕西方言。
身处其中仿佛就在陕西本地,连村子里的标牌都写着“中亚陕西村”。
更神奇的是,这个民族在被偶然发现的时候已经与世隔绝127年,他们真的就如桃花源记中描述的那样生活着。
更是由于避世太久,还在沿用中国古代汉语用词,甚至在第一次见到外来的中国人时,会关心的询问一句:“大清现如今怎样了?”
一、不知今夕是何年出生于陕西当地的王国杰先生,是我国专门从事苏联与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的一名教授。
他在1979年出境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这个被称为“东干”的民族。
当王教授上前与东干人打招呼时,没想到眼前的东干族农民居然用一口流利的陕西话回答了他的问题。
或许是第一次见能说同样语言的外族人,这个农民在简短询问王教授来意后,便热情地将其带往他们居住的村落作客。
进了村子后更是引来了许多村民,大家聚在一起交谈,这时一名老者突然询问:“大清朝现如今怎样了?”
这个问题让王教授感到非常诧异,因为在这个时候,清朝已经灭亡近百年了。
而眼前的村民们显然不知晓此事,认知还停留在上个世纪,难道他们这里过着的竟是与世隔绝的生活?
而在之后的交谈中王教授注意到,这里的人们甚至还认为左宗棠应该还活在人世。
而历史上,左宗棠是在公元1885年就去世了,这也就意味着,这个名为东干村的地方至少与世隔绝了100多年。
而生活在这个小圈子里的村民也并没有被周边的中亚各名族同化,因此才会出现百年来依旧说着中国话的传统。
例如将总统叫成“皇帝”、店铺称作“铺子”、学校喊成“学堂”等等。
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圈子内,坚守着属于他们自己的中华民族文化。
二、避世的渊源那这个“陕西村”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在异国他乡会有一个如此地道的陕西人聚集地呢?
时间还得回到时局动乱的清朝末年,当时外有列强,内有清政府统治,百姓苦不堪言。
而以陕西人白彦虎为首聚集了一众平民成立了陕甘义军,制造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陕甘宁回乱”想要推翻清朝的统治。
但在彼时,民间自立的杂牌军根本不是朝廷正规军的对手,很快就被左宗棠带领的清兵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因此白彦虎一声令下,要求部下携带家眷与其一道逃亡。
逃亡路上并不顺利,风餐露宿,天气恶劣。
但好在他们还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逃到了当时5000多公里外的中俄交界处榆林。
原本逃难的一万多人队伍最后仅剩三千人,他们到了当地后发现无法与当地人进行交流。
所以他们也就在这里种上从家乡带出来的粮食种子,过上了与世隔绝的平淡生活。
显然他们的逃难是正确的,这里身处异国,免受战乱危害。
经由百年的发展繁衍,东干族的人口也逐渐兴旺壮大,从当初的三千多人变为现在的十二万人。
他们成功躲过了清朝末年、民国动乱、抗日战争等多个历史动荡结点,在异国他乡过着连陶渊明都羡慕的日子。
三、丝绸之路的新使者当王国杰教授深入了解了东干族之后,就专门为他们写了一本历史类书籍。
该书籍后来经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于1997年12月出版,综合、全面地对这支由回民义军及其后代所形成的东干族进行了细致的考察研究。
在王教授的帮助下,这群与世隔绝在俄罗斯一百多年的陕西人也慢慢知道了中国的现状。
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淳朴的东干族人也从未忘记过中国,虽然与世隔绝,但他们世世代代坚持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
村落里无论是房屋结构,还是饮食习惯都与陕西当地如出一辙。
现如今的东干族人,也越来越密切的与中国进行合作交流。
早在2014年,西北大学就成立了实体机构“丝绸之路研究所”,专门开展了7个专业对中亚学生进行培养。
其中就包括许多东干族的后裔,而西北大学也已经培养中亚各国留学生1000余名。
这些留学生有的留在中国找到了新工作,有的回到家乡帮助家乡建设,全力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添砖加瓦。
来自东干族陕西村的白婉淑就是其中一人,她认为自己的祖辈也是陕西人,以留学生的身份在陕西省交流学习,甚至暑假期间也留在陕西文物局实习。
她认为在文物局的工作,能帮助她更好的了解中华文化。
而她也会将陕西灿烂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介绍给家乡的亲戚朋友,用她个人的力量,促进两个国家的友谊。
而在东干村当地也设立了“西安办事处”,在越来越多东干后裔的推动下,两地的交流日渐频繁。
熟悉并热爱中国文化的东干人,也终于找到了来自故土的归属感。
他们不再是真正的“与世隔绝”,而是重新和这片中华大地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