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京旅游,怎么能不去故宫走走呢?这是曾经北京城里最辉煌的“紫禁城”,见证了明清两代皇朝的辉煌和衰落,特别有历史意义。
让人疑惑不解的是:一到下午五点,故宫早早就开始关门,明明是可以参观的旅游胜地,为何这么早关门呢?
这一切,还得从1959年的那次沉痛教训开始说起,哪怕过了半个多世纪,人们还是不敢忘记。
一、1959年的重大惨案时间回到1959年,那一年故宫遇上了一件大事,吓得所有人都人心惶惶。
那时候新中国已经成立,全国上下都挺太平,可偏偏在有人巡逻和保护的故宫里出现了文物被盗的事情。
这起文物被盗案不仅让故宫丢了很多宝贝,而且还让大家意识到故宫的安保工作,居然有那么大的漏洞。
8月16日清晨,在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的时候,故宫的管理人员就开始了他们一天的例行巡查工作。
谁曾想刚走到养心殿附近,就发现了让他胆战心惊的一幕:宫殿外墙的大玻璃,居然碎了一地。
故宫内的防风、防雨措施做得很好,玻璃碎裂不可能是天气的原因,那只有一种可能:人为破坏。
经验丰富的管理员立马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赶紧让一起巡查的同事守护现场,而自己马不停蹄地飞奔到保卫科报告相关情况。
听闻养性殿玻璃被砸,保卫科也吓到了:难道有人趁着夜黑风高,进来偷东西了吗?
故宫里珍藏的都是无价之宝,一旦被偷走的话,后果真的很严重。
随即,保卫科的工作人员就拨打了报警电话,这样严重的事情已经不在他们管理的范围之内,必须要请更专业的人帮忙。
保卫科和巡逻的工作人员迅速赶到养心殿,第一时间把宫殿围起来,他们知道保护好现场,才能为警察提供更多的有力证据。
没多久警察就赶到养心殿,和工作人员一起进入现场,经过一番检查后证实:养心殿内,确实丢失了大量文物,14页的金册少了8页,5把镶着金鞘的匕首也不见了!
盘点完失窃的文物后,故宫里的工作人员都“吓”傻了
这些金册可是顺治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的心头好,而那5把匕首,更是康熙和顺治两位皇帝的御用之物,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新中成立第十个年头,这是第一起故宫文物失窃,消息一经传出,全国上下都轰动了。
就连当时的中央领导都坐不住了:这些盗贼胆大包天,一定要结合全国警力搜寻,务必抓到盗贼,不能让国宝流失!
可是破案哪有那么容易,五六十年代的科技手段有限,那时候连最基本的监控都没有,案情一度卡在那里没有进展。
所有人都想不明白,故宫里戒备森严,盗贼是怎么进入故宫行窃的呢?又是怎么躲过巡逻人员和保卫科的检查呢?难道他会飞檐走壁吗?
二、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起案件的性质太过恶劣,相工作人员一刻都不敢松懈,如果这件案子不破的话,后续可能还会有人顶风作案,影响太过恶劣。
就在大家焦头烂额的时候,天津站传来一个好消息,让原本陷入困境的案件有了新的转机。
原来天津站乘警在查票的时候,抓到了一个叫做武庆辉的年轻人,他不仅逃票,而且行为还特别可疑。
本来逃票不是什么大事,那时候经济不发达,只是武庆辉看到乘警的时候眼神躲闪,回答问题也是吞吐不利索,这才引起了乘警的注意。
在搜身的时候,发现武庆辉的身上有好多碎黄金,而且这些黄金的切口很新,隐隐约约还能看到上面篆刻的满文。
看着这些碎黄金,乘警心里也咯噔一下:难道这些黄金,就是故宫失窃的那些宝贝吗?
这些黄金的特征和北京警方发布的协查通告有些类似。
结合武庆辉的一系列行为和表现,乘警愈加肯定这个可能性,随机便通知了北京警方。
听闻消息的办案人员一刻也不敢耽误,立马就坐着火车赶到天津,带着从养心殿玻璃上采取的指纹,和武庆辉做了对比。
经过一番对比之后,确认养心殿外的指纹和武庆辉的指纹一致,也就是说打碎玻璃偷窃文物的人,就是眼前这个逃票的年轻人。
他身上携带的碎黄金就是剪碎的金册中的一部分,都已经被严重破坏,很难再修复完整。
而剩下的3页金册,居然被武庆辉以一千元的价格卖掉,这可是有市无价的文物啊,就这样被他毁了。
好在5把匕首没有被破坏,北京警方迅速把文物收回。
罪犯落网了,可是价值上亿的文物被毁了,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呢?抛开金页的价格不说,单单它的文化、历史和研究价值就难以估量。
就算是被判刑收监,也挽不回这些损失,人们对这个叫做武庆辉的盗窃犯更加地痛恨,觉得他就是十恶不赦的坏蛋。
偷盗贼抓到了,那么之前一直困扰警方的问题,在一番详细地盘问之下,也终于有了答案。
武庆辉并不会什么轻功,也不会什么歪门邪术,就是一个好吃懒做的普通人罢了,偷窃皇宫里的宝物也并非一时兴起。
在决定行窃之前,他已经多次进入故宫,提前摸清了里面的位置和管理情况,就为了接下来的盗窃做准备。
据武庆辉自己交代:8月15日他就已经在故宫踩点,为了不被巡逻人员发现,他提前躲在厕所里等了几个小时,直到故宫关门之后,他才开始行窃。
他知道故宫里到处都是宝贝,随便进入哪个宫殿,都不会空手而归,养心殿只是万千选择中的一个。
故宫实在太大了,虽说配备了很多工作人员巡逻,但如果碰上像武庆辉这样有心藏匿的人,巡逻人员还是很难发现。
这让故宫工作人员意识到,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存在很大的漏洞,若是巡查能再仔细一些,说不定就能避免这次文物失窃案的发生。
三、当即决定五点关门白天还好,工作人员可以借着太阳光巡逻每个地方;可是到了晚上,只能借着手电筒巡逻,确实有些不方便。
一番思考之下,故宫的相关领导便决定:五点开始关门,下午三点半游客就不能再进入故宫参观。
临近五点,故宫的工作人员就开始引导顾客离开,为接下来的关门做准备。
一开始,对于这样的制度很多人都不理解,觉得故宫有些不近人情。
不过在了解偷窃案件之后,大家都积极配合故宫的工作人员,慢慢也就变成了习惯。
之所以选在五点清退闭馆,也是大有讲究的,也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
无论是春夏秋冬哪个季节,五点的时候太阳都没有完全下山,游客可以借着太阳的光亮,慢悠悠地走出故宫大门。
等到游客散场,故宫内的工作人员就能开始他们的“夜间巡逻”工作,四处巡走看看有没有问题,以便及时解决。
如果时间再晚一些,工作人员的巡逻难度就会增加,让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有了可趁之机,武庆辉的教训大家都不敢忘,也不愿意再发生一次。
其实,五点关门除了防小偷小摸之外,还能确保整个故宫的安全。
故宫里的文物都是无价之宝,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它们其实特别娇嫩,需要精心呵护才可以,对于光照、温度和湿度都有一定要求。
故宫里的建筑大多都是木头做的,最怕的就是火源、光源,五点关门可以让故宫里的灯光早点熄灭,减少对文物和古建筑的光源破坏风险。
这样一来,工作人员就能有更多的时间给文物和建筑做保养,让它们一直保持着最好的状态,以供游客参观。
对于游客来说,五点关门也是从大家的安全角度考虑,深入了解后就知道故宫工作人员的良苦用心。
去过故宫的朋友都知道,里面有太多可供参观的地方,就算不停歇地走一天,也不可能把故宫里所有的宫殿都参观完。
很多人都有过在故宫里迷路的情况,哪怕是跟着地图或者导航,稍不注意都有可能走岔路,因为里面实在太大了。
趁着太阳还没有完全落山,就开始清退游客散场,这样大家也能安安全全地回家,就算是不小心迷路了,还有回旋的余地。
更何况五点之后,游玩的体验感也会大大下降,那些造型精美的文物,肯定没有白天阳光照射的时候好看。
都说“吃一堑长一智”,1959年故宫失窃的案件给故宫的工作人员敲醒警钟,让他们知道,保护文物,一定要从多个方面出发,这才有了5点关门的制度。
故宫里每天下午5点的钟声响起,就是在提醒游客:这一天的游览即将结束,大家可以戴好随行的物品,安全有序地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