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古至今都是个极其看重储蓄的国家,跟欧美国家的消费观念不同,我国民众更希望把赚到的钱存起来。
也许是经历了战争饥荒等太多危机,我国人民骨子里就有一种忧患意识,即使在和平年代也不敢放任自己过于潇洒,更不敢轻易超前消费。
特别是在经历了疫情和全球经济下行等事件后,我国的民间储蓄现象越来越明显。
根据数据显示,从2020年到2024年,我国居民在银行里存了超过58万亿资金,其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定期。
为了拉动内需,银行这几年一再降低定期存款利率,可仍旧挡不住“存款大军”。
2024年住户人民币存款更是突破新高,来到了150多万亿,平均下来相当于每个人都有超过10万储蓄。
(中华网)
可网上传播的一条言论让众人不安,据说未来3年大部分人的存款都会清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存款为何归零?近来网上流传的一个结论让人心惊,有人说未来3年大部分人将存款归零。
这对于热衷储蓄的中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个当头棒喝,已经如此省吃俭用将钱存起来,为何还是无法存住钱?一共有下面4个方面。
1、房贷
这几年房地产遭遇了不少“地震”,许多地方的房价开始明升暗降,但依旧卖得不怎么好。
房地产的寒冬对已经上车的人来说无疑也是灾难,他们在高位时购置房产,如今房子的价值大打折扣,每月还要偿还大几千甚至上万贷款。
由于全球经济下行,我国就业市场也遭遇不小风波,许多中产阶级一夜之间失去工作,小型企业接连破产。
在这种情况下,失去了工作又背负高房贷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失去了稳定收入还要每月定期还款,只能动用自己的存款,如果不想断供失去房子,只能在几年之内消耗掉存款了。
2、逐渐上涨的物价
不知从何时开始,市面上的物价越来越高,平时拿100元去菜市场可以买一周的菜,如今可能只有3天。
从数据来看,2024年全国30个省的cpi同比增长,其中安徽7月涨幅超过1%,毋庸置疑全国大面积物价上涨,人们需要花费更多钱才能买到相同的东西。
(海报新闻)
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已经消费降级,比如化妆品从大牌换国产,衣服几乎不在商场买。
甚至有些人连粮油米纸这些日常用品都在网店买,就因为网店经常搞活动有优惠券。
照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未来物价可能还会持续上涨,但工资却没有上调趋势,甚至还有不少人因为就业市场竞争大而失去收入。
如此一来动用积蓄是必然的事情,因为即使再节俭也必须维持基本生存。
3、看病问题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国民担心的问题,后来国家推出了医保,住院拿药都能报销不少费用。
可一旦遭遇重大疾病,人们还是需要支付大量费用,此时不得不动用积蓄。
有些疾病需要用到进口药,不在医保涉猎范围内,自费又是一笔不菲支出。
4、教育和养老
我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70岁以上老人数量突破了2.6亿,这些老人中有些缴纳过社保,晚年还有一笔养老金。
可随着物价连年上涨,微薄的养老金也许只能保障基础生活,至于其他的生活娱乐或看病就医的支出,就只能动用自己的存款了。
还有些农村老年人,这辈子没有缴纳过社保,晚年就没有退休金,他们要么只能在地里勉强干点活赚钱,要么依靠在城里工作的子女。
这对年轻人来说无疑是更大的压力,因为他们不仅要为小家庭赚钱,还要肩负起父母的养老任务。
一旦遭遇老人生病或生活中的突发情况,势必要动用到存款,甚至有时候还不够。
而小孩的教育问题也十分棘手,教育改革后提倡快乐学习,可大部分家长还是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尤其是赚到了一点钱的中产阶级。
他们深知教育改变阶级的重要性,所以更加努力赚钱只为了孩子拥有好的教育资源。
可这几年全球经济下行,赚钱的渠道以及便利性大幅下降,很多人的工资一降再降,手上的活却一增再增。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让孩子接受与之前一致的教育水平,势必要付出更多金钱。
所以即使中产家庭也必须动用存款,毕竟孩子的黄金教育阶段只有那几年,作为家长肯定要卯足了劲托举孩子。
二、建议早做准备专家提出这个观念,并不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告诉大众如今大环境比较严峻,无论国外还是国内,能赚取到的资金都在缩水。
但物价却不会留在原地等工资上涨,早已在不知不觉中“飞”了起来,为了不让前几年辛苦攒下的存款清空,建议大家还是早做准备。
比如把钱放在好几个篮子里,多做理财少放定期,其次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家庭开支,省下更多的钱以应对不时之需。
无论是教育还是养老,应该结合自身条件量力而行,千万别为了“鸡娃”搞得家庭负担沉重。
结语对于国人来说,储蓄就是最好的抵抗风险的方式,如今全球大环境动荡,经济不知何时才能好转,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肯定更愿意把钱存起来。
但钱存在银行的利息越来越少,如果遇到重大事情还是得动用积蓄,存款可能面临被清空的风险。
所以建议大家还是做几手准备,尽量把钱放在好几个地方,让钱能生钱,这样即使暂时失去了工作也能靠理财获取一定收入,不至于动用定期的存款。
最后当然是希望大家量力而行,在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下减少大宗开支,尽量多留一些可活动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