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欧洲三十年战争(上):波希米亚很疯狂,华伦斯坦初登场

由版图说历史 2024-10-05 09:24:40

1618-1648年的欧洲“三十年战争”是一场空前的大混战,深刻地改变了德意志的命运。

但大家不要误会,欧洲“三十年战争”绝非不间断地打了整整30年。以当时欧洲国家的经济实力根本做不到,能打个三五年就不错了。

实际上,在三十年战争共分为了4个阶段13场战争。用17世纪欧洲历史学家的话来说就是“三十年战争当中的每一场战争各自独立,只不过用了战争(war)这个词的复数(wars)来加以概括而已。”

所以,举一反三,14-15世纪的所谓英法“百年战争”亦是如此。

欧洲三十年战争的起点是1618年的波希米亚起义,终点是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这原本是一场由宗教纠纷引起的战争,但最终却为何变味儿了?

波希米亚阶段

三十年战争爆发之前的神圣罗马帝国

波希米亚王国原本由捷克民族的普热美斯王朝统治。14世纪初,普热美斯王朝绝嗣,波希米亚先后落入德意志的卢森堡家族与波兰-立陶宛的亚盖洛家族手中。1526年,亚盖洛家族的波西米亚国王拉约什二世战死沙场,哈布斯堡王室凭借联姻得以入主波希米亚。

一直以来,高傲的捷克贵族对于异族的统治非常反感,只不过暂时被哈布斯堡压制住了而已。16世纪,波希米亚成为宗教改革的桥头堡,新教拥有很强的势力。因此,捷克贵族与天主教阵营的哈布斯堡在宗教上也水火不容。

哈布斯堡的神罗皇帝马蒂亚斯出尔反尔,取消了前任皇帝给予的信教自由。1618年,愤怒的波希米亚人一气之下冲进皇室驻布拉格办事处,将两名执政官从楼上扔出窗外。这就是著名的“第二次掷出窗外事件”。

要说这两名执政官也是命大,落到粪堆上而侥幸生还。

布拉格第二次掷出窗外事件

马蒂亚斯捅了这么个娄子,但因无嗣,死前就把波希米亚王位让给了堂弟斐迪南。斐迪南也是个彻头彻尾的天主教分子,捷克贵族与国会自然不能容忍他当国王,决定罢黜斐迪南,把波希米亚王位赠予他人。

那么选谁呢?捷克贵族把目光投向了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一世。

约翰·乔治一世出自韦廷家族,一旦成功入主波希米亚,那么韦廷家族的统治将使萨克森、波希米亚、西里西亚连成一片。更重要地是,神罗的四大世俗选帝侯普法尔茨、勃兰登堡、萨克森、波希米亚就都是新教阵营了。到时候,约翰·乔治一世问鼎皇帝也不在话下。

但是,捷克贵族看走眼了。韦廷家族向来是哈布斯堡的大忠臣,约翰·乔治一世也是个保皇党,在皇帝选战中毫不犹豫地把票投给了哈布斯堡的斐迪南。

1619年,斐迪南二世皇帝宣告登基。

只是斐迪南二世万万没想到,自己刚登基波希米亚王位就丢了。面对萨克森选帝侯的背叛,捷克国会罢黜了斐迪南二世,把波希米亚王位授予了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

波希米亚是哈布斯堡的钱袋子,占其收入的2/3,新皇斐迪南二世决不会放弃,决定镇压波希米亚的叛乱。

哈布斯堡有两个明面上的支持者,一个是西班牙,一个是巴伐利亚。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正为尼德兰联省共和国的独立疼,准备沿莱茵河北上镇压,而堵在路上的正是普法尔茨选帝侯国。这下好,连波希米亚都姓普了,这还了得!

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家与普法尔茨选帝侯家都出自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巴伐利亚系是大宗,但选帝侯却在小宗普法尔茨系手里。现在普法尔茨系又获得了波希米亚,势力更大了。巴伐利亚系心理极不平衡,誓要夺回选帝侯位。

所以,虽然同属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但谁也不服谁,一个是新教领袖的普法尔茨选帝侯,一个是天主教领袖的巴伐利亚公爵,同室操戈的悲剧最终还是上演了。

哈布斯堡还有一个隐性支持者——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一世,因为新教阵营也不团结。同属新教,萨克森信的是路德宗,普法尔茨却是加尔文宗,约翰·乔治一世对加尔文宗深恶痛绝,决不允许普法尔茨在家门口坐大。

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为了对付法国,抛弃了自己的女婿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转而支持西班牙。其他新教诸侯如勃兰登堡也纷纷跟进,普法尔茨选帝侯被孤立了。

由此可见,欧洲三十年战争绝不是简单的宗教战争,背后各怀鬼胎的勾心斗角已经完全超越了宗教。

起初普法尔茨-波希米亚进军顺利,一度进抵维也纳附近。但皇帝斐迪南二世以剥夺普法尔茨选帝侯之位给巴伐利亚为筹码换取了巴伐利亚公爵的大力支持,出兵25000人,并给予大量金钱,形势逆转。

1620年11月,白山战役在布拉格附近打响。一方是普法尔茨-波希米亚的新教联军外加一个特兰西瓦尼亚公爵拜特伦,一方是巴伐利亚名将蒂利领导的天主教同盟雇佣军。

结果,普法尔茨-波希米亚的联军败北,腓特烈五世仓皇逃往荷兰,特兰西瓦尼亚公爵拜特伦也滚回原地。普法尔茨选帝腓特烈五世的波希米亚王位只做了一个冬天就被赶了出去,被当时的人们戏称为“冬王”。

无耻的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一世则在双方交战中偷袭了普法尔茨-波希米亚背后的卢萨蒂亚,从西里西亚方向对其施压。

西班牙趁机端了普法尔茨选帝侯的老窝,并一直沿莱茵河北上打到荷兰,但没有实现征服荷兰的目标。

总之,战争的第一阶段最终以皇帝和天主教联盟大获全胜告终。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27名捷克大贵族被砍头,小贵族被处以罚金和没收财产,财富不断涌入天主教贵族的腰包,他们仿佛有一种“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的感觉。此外,波希米亚人还被强迫改宗天主教,不改则流放,以德语为国语,焚毁捷克书籍。

作为回报,巴伐利亚公国取代普法尔茨选帝侯国成为新选帝侯国,并占领普法尔茨的飞地“上普法尔茨”;萨克森选帝侯国则得到了卢萨蒂亚为奖赏。

丹麦阶段

波希米亚战事结束之后,皇帝斐迪南二世志得意满:看来,在帝国内部建立以哈布斯堡王朝为核心的高举天主教主义大旗的中央集权体制指日可待。

哈布斯堡这么想,新教诸侯肯定反抗。但事实上,天主教的巴伐利亚也感到了威胁。巴伐利亚选帝侯国不愿意看到哈布斯堡在帝国建立绝对的权威,而且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也有问鼎神圣帝国皇帝的野心。

这一切都被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法国与英国看在眼里。法国不能容忍查理五世那样的哈布斯堡帝国复活对自己构成威胁,千方百计找机会煽风点火;英王詹姆斯一世这个时候又想起亲情来了,关心女婿在荷兰的命运。

正在此时,丹麦不揣冒昧跳出来了。

源自奥尔登堡家族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拥有荷尔斯泰因公国的宗主权,也算是帝国的诸侯。他要求皇帝斐迪南二世把自己的儿子任命为哈尔伯施塔特主教,皇帝断然拒绝。

1625年,法国首相黎塞留建议英国、荷兰、丹麦组成反哈布斯堡联盟,但英国、荷兰不想直接动手,极力怂恿丹麦出战。

于是,丹麦就拿着英、法、荷提供的资金向神罗皇帝发动了进攻。

皇帝斐迪南二世立即命巴伐利亚名将蒂利率军前往帝国北方,迎击丹麦的入侵。可是,蒂利一直要求增兵,但皇帝此时却正在为财政拮据而困扰:没钱哪来的兵?

这个时候,史上最强雇佣兵队长华伦斯坦挺身而出,向犹太人借了50万基尔德巨款,组织了5万大军献给皇帝。

华伦斯坦原是捷克小贵族出身,长大后改宗天主教。娶过富有的寡妇,做过高利贷生意。波希米亚起义时,他在帝国军的帐下效力。

华伦斯坦发现军队要解决财政问题,“以战养战”是个不错的方法。于是,作为回报,他从皇帝斐迪南二世那里取得了向占领区征税的权力,由此开创了军税制度。

1627年,华伦斯坦带着这5万帝国军与蒂利率领的巴伐利亚军一起配合,轻而易举地就击退了丹麦的入侵。丹麦被迫求和,表示以后不再干预帝国内务。

由此,丹麦阶段的战争宣告结束。

战后,华伦斯坦因功被封为梅克伦堡大公,后来又被封为北海与波罗的海大元帅。因为神罗皇帝斐迪南二世见形势大好,想建立一支波罗的海舰队,拿下波罗的海控制权。

而且,皇帝还颁布了“恢复令”,要求新教诸把宗教改革之后的没收的天主教会财产归还原主。新教诸侯这下不干了,吃到肚子里去的,哪能再吐出来?

此外,华伦斯坦在占领区驻军和征税的行为也引起了各诸侯的不满。自治是诸侯们的传统,“皇帝的附庸的附庸不是皇帝的附庸”,你怎么能在我这里征税呢?

因此,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连一世与首席选帝侯美因茨大主教密谋反击。他们联合其他选帝侯,要求皇帝罢免华伦斯坦。否则,就拒绝把皇帝的嫡子推选为“罗马王”。

皇帝斐迪南二世也对华伦斯坦的军事能力起了戒心。说白了,双方只不过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万一某一天华伦斯坦倒戈咋整?于是,1630年,华伦斯坦被解职。

如果说丹麦国王还勉强算是神圣罗马帝国诸侯的话,那么瑞典绝对是外国。接下来瑞典的登场,使三十年战争由帝国内战演变成了一场国际战争。

(本图文由天启元贞独立创作完成,创作不易,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