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7年7月7日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8月份日军增兵上海,不久淞沪会战爆发。上海地区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实在太过重要,关内一大半的工业企业都在江浙沪地区,一旦这些工业设施落入了日军手里,对抗战大业将会是致命的打击。很快国民政府组织船队抢运设备到湖北、湖南地区,但是好景不长,在1938年日军发动了武汉会战,好不容易建好的厂房就要搬迁,这一次搬迁规模空前,被称之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就是著名的宜昌大撤退。

在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将沿海地区大量的工业设备都运送到了武汉、长沙等地区(主要还是囤积在了武汉),但是在1938年才刚刚安稳了几个月,日军又要对武汉发动进攻了,而当时还有大量的物资被堆积在长江边上的小城宜昌,等待着船运进入四川。宜昌的地理位置也很特殊,它位于中国第二三阶梯的边界线上。
宜昌位于武汉和重庆之间,是连接汉江平原和长江三峡的关键枢纽,被称之为川鄂咽喉,之后日军为了入侵宜昌发动了数次大规模进攻。而从宜昌进入四川,只有长江水运这一条路,并且这条水路非常湍急,处处都是险滩,1500吨以上的大船不能通过,必须在宜昌换乘。就因为这一个换乘,在1938年立刻让宜昌变成了繁忙的中转站。
根据国民政府的统计报告,在1938年宜昌每天等待进入四川的难民、学生和士兵就多达三万多人,而比这些人更急的是十三万吨工业设备和十万吨燃油,这座人口只有十万人的小城被挤爆了,各种物资就放在平地上,延绵数公里。而当时更急的是,再过四十天长江的枯水期就要到了,因此当时必须在四十天内运送完全部的物资和人员。

在这样的危急情况下,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当时的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他被紧急任命为国民政府航运部长,临危授命的卢作孚立刻投入到运输工作中,在极短的时间里卢作孚协调了24艘运输船,2000多艘木船,采用“分段运输法”昼夜不停的运输物资和人员,这个所谓的“分段运输法”,就是将长江航道分为宜昌——巴东(共130公里),巴东——万县(230公里)。
万县——重庆(一共370公里)这三段,利用不同载重的船只分段运输。为了防备日军的空袭,所有的运输均采用夜间作业的方式,在夜间集中装卸,码头工人需要三班倒昼夜不停搬卸物资,日均运输量达到了2200吨。另外运输的物资按照优先级,首先是各种工业设备,然后是航空燃油,之后是学生和高校老师等。普通的难民大部分只能沿着陆路迁移。

在1938年12月份,日军第十一军前锋已经占领了距离宜昌仅100公里的荆门,在最危急时期,卢作孚命令将部分搬不走的物资就地销毁,(主要是棉纱和粮食等),而在1939年1月份民生公司完成了最后一批物资的转运,在1940年6月份宜昌沦陷之前将港口炸毁,实行焦土政策,不给日军任何可乘之机。
在这次运输中日军出动了超过500架次的轰炸机来轰炸码头设施,临时聚居区等,击沉我方船只四十余艘。另外日军还派出了奸细混入难民中制造混乱,被军统在宜昌站逮捕处决了200多人。虽然损失比较严重,伤亡也很严重,但是总的来说这仍然是一场不可思议的奇迹,被称之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但我认为还是“宜昌大撤退”更加响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