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反者道之动之反听

斯威国学 2024-03-20 02:40:23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前面讲到,反者道之动,我们要用反推动道的运行,靠的不是机械力而是语言,靠的是语言的影响力。然而,我们说之前要做一个工作,叫听,根据听到的内容再说,说什么话,别人就愿意听,而且听得进去,真的去做,做出效果,这说明道已经正向运作起来了。

一个听,一个说,耳朵和嘴巴,加上一个王,构成了繁体字“聖”,圣人的圣。我在《真正强大的人,几乎无人能识》一文中提到,古人将人才从低到高分为五种,庸人、士人、君子、贤人,最高是圣人。圣人是这样的人,他们变幻无穷,通明世间万物的规律,与万物和谐统一,不违背自然。

圣人凭什么能成为众生之先?当然不是念个咒就能凭空成为圣人的,而是靠修炼,练的就是听和说。鬼谷子讲,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而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

所以,这里面学问就大了。把听和说练好了,离圣人也就不远了。

我们都知道“说”的重要性,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甚至能让人生,让人死。但是,我们很容易忽略的是“听”。圣人只会说不行,更要会听,很多时候,听比说更重要。

就像“圣”与“聖”,很多繁体字改完之后,我们再也看不出它的原意,也体会不到汉字的博大精深。现代的“听”这个字也跟原来“聽”字不搭界,你观察繁体字“聽”,“聽”由耳、王、眼、心组成,“王”原来是“人”形,后变成tǐng,最后演变成“王”。

从“聽”字就可以看到,听,不只是听本身,而是包括眼睛的观察,耳朵的听取和思考的过程。

“聖”、“聽”,以及“德”,“道”,这几个字息息相关。“德”字,左边是行走的意思,右上是眼睛,右下是心,有德之人要行正,眼正,心正,一定要遵循规则,没有规则不要乱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所以说,从古至今,有智慧的人想要成为圣人一定重视三个东西,输入:眼睛、耳朵,中间过程:思考,以及输出:嘴巴。眼睛、耳朵是信息输入,嘴巴是信息输出,输入和输出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心。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目、耳、心这三个东西要一起用,用鬼谷子的话讲叫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就像车轮的辐条集中于车毂共进退,然后输出才会准确。

现代人都知道,我们的思考思维,都是从大脑发生的,不是从心发生的。但是我们为什么讲虚心,不讲虚脑?中国文化就是心主神明。心是五脏之首,而脑就像另外一个小宇宙,脑是主思维的。

所以,我们把听调整一下,听,要用眼睛观察,用耳朵接收,用心去感受,用大脑去思考。

听的同时就要用到反听,两个是分不开的。反听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通过眼睛观察阳,耳朵听阴,透过表面看到内里,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另一个方面就是如果对方的语言行为和目标、身份、角色不一致,反而求之。

举个三国中的例子。

我们知道,刘备最初跟关羽、张飞相识是在看朝廷告示的时候。后来,张飞想要结交天下英雄豪杰,就设下一个局,谁能把盖在井上的磨盘搬开,肉随便拿,分文不取。

而关羽轻轻松松就把二百多斤的磨盘搬开,把肉分给了其他人。

一般人看到这一幕,最多佩服关羽厉害,就划过去了。刘备看到这一幕,却认定关羽是个人才。事实也证明,关羽的的确确是个人才。

可能有人就纳闷,怎么古代有些能力超群的人看人就一看一个准呢?

这就是通过反听。

一个人的主观思想是通过什么反映出来的呢?就是通过语言行为,如果没有语言行为的话,我们是没有办法去了解一个人的。任何事情都是需要遵循事物运行客观规律的,当我们掌握了客观规律,再通过他的来龙去脉反向去找,那就可以找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知道了一个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时候,也就知道这个人的真实目的了。

通过关羽的语言行为,刘备了解到了关羽的三观。人思考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三观,三观是正向积极的,思维的切入点也是正向积极的。三观是负面消极的,思维的切入点也是负面消极的。

三观是什么?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就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怎么看待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就是你的行为追求的价值是怎么为你服务的,你依据什么样的规则来表现自己的行为。世界观就是你和其他人、事、物的关系,你是怎么看待他人的。那么反过来也一样,我们看到一个人怎么样对待他人,他的行为是怎样的,我们也就能够大概了解到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刘备看到关羽将磨盘搬开,把肉是分给其他人的,而不是把肉自己拿走,可见关羽并不是一个利字当头的人,而是一个讲仁的人。同时关羽的力气很大,明显是带着功夫的,他并没有用自己的武力来解决问题,而是遵从规则,可见是一个讲义的人。如果一个人讲仁讲义,能力又够,一定是人才。

这就是刘备通过反听,透过一个人的阳面,看到他的阴面,接下来刘备通过捭反,成功地和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组成了团队,打下一片江山。

孙策对太史慈有一段也很有意思。太史慈被孙策收服之后,打算回去收拾余部,以助明主。还跟孙策约定,明日正午,带兵而还。但是,孙策相信太史慈能回来,手下人不信。手下人立竿子在城外,就等着正午的时候,看太史慈回不回来。孙策见此情景,把竿子拔了,把自己的佩剑插在那里,我孙策今天立此剑起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还没到正午,太史慈带着兵马,见到孙策下马就跪,说了一句,我来迟否?

怎么反听?从太史慈的言语中,我们可以解读到,

1.太史慈看到孙策的剑立在那里,旁边有一众人都在观望着他,认为这是在期待他的到来,看他会不会晚点。因此太史慈说,你们看我来迟了没?没有,我很准点。

2.太史慈没有说,我来了。如果他这样说,意思里还隐含着,我是有思想斗争的,最终还是决定来了。他没有这么说,他说的是,看我来迟没?意思就是,我从未想过不来,只是看我迟到没?

这是两种不同的心态。

所以,鬼谷子才说,要善反听。

而孙策呢?大大方方地拉着太史慈一同去看剑影,正午就是剑影最短的时候。而众将也把心中的疑虑放下,因为有了孙策的态度,再看太史慈时,就像是自家的兄弟一样。

孙策通过这件事情,表达了自己对人的态度,他的决策的权威性和做领导的性格稳定性。同时,也做了一次非常好的团队建设,让团队更加的团结,对领导也更加的信服。反者道之动,孙策就是在这样的听与反听,捭反过程中,将团队逐渐聚拢壮大起来的。

这些都是一瞬间作出的恰当的选择。

我们现代人反听的水平非常弱,多数时候是顺着听。老师看到部分学生考试成绩差,就会对全班学生说,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届学生。如果学生顺着理解,会认为,老师就是认为我们是最差的,那我们就不用学了呗!学生非常气馁。老师的语言起的是相反的效果,无法推动道正向运行。

当然了,学生年龄小,只能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不会用反听去理解老师的真实意图,更别说反而求之,了解老师语言行为和身份不一致的地方,并且做出调整。

而老师呢,如果老师善反听,就会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去了解学生背后的东西,学生是习惯没养成,还是目标不清晰,身份、角色定位不准造成的不爱学习,还是知识点没有掌握好等等各种原因,根据这些原因再去调整孩子就很容易。如果只是用,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届学生来激将孩子,几乎是没用的。

做管理的人经常会面临一个问题,似乎团队当中总有那么一两个人不让人省心。有个高层领导问中层干部关于沟通改革的事情,他跟下面的员工关系怎么样,能不能互动起来。

中层干部表示,还是有点费力。

高层领导问开会的时候,哪些人跟你互动的比较多。

中层干部说:“准确的说,除了小李之外,其他人都还好。”

高层领导立即觉察到问题,就说:“你这个话讲的是什么意思呢?我问的是哪些人跟你互动的比较多,你这话明显就是在什么?你知道吧?”

为什么中层干部的这句话问题非常大?到底什么意思呢?

这说明了两点,一点是小李出了一些状况,另一点是这位中层干部对小李有意见。如果一点意见都没有的话,就不会这样讲了。除了他,其他人都蛮好的,实际,是中层干部在排斥小李。

一个团队的干部不去了解团队成员,帮助团队成员,而且排斥这位他一手提拔的人,领导有这样的思想,整个团队是有问题的。

这样的思想,连想都不能想。

在生活中,如果你走在大街上,听到有人耍狠,别跟老子搞,老子跟你玩命。这个时候,你要很清楚的认识到,他的确是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拿得出手的了。

如果你家孩子很兴奋地跑到你面前,说,爸爸,爸爸,我考了99分!你立即浇一盆冷水,很冷淡地说,这有什么,你们班考一百分的都没你这么嘚瑟吧?孩子可能会瞬间泄气,我考了这么好,爸爸都不夸我,我考得好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你能迅速领会孩子的意图,你会跟着孩子的情绪,也兴奋起来,是吗?让爸爸看看,不错,好!孩子会觉得爸爸和自己的关系特别好。感受到父母的爱,可是孩子动力的来源。

关于如何倾听,我在经济思维当中讲过,本文主要讲的是反听,学会反听,我们才能抓住一个人语言和行为中正向积极的一面,把团队整体向上引领,或者通过反听,发现情境中的漏洞,及时做出调整。

反听尤其需要实践,就像滑雪一样,从最初的笨拙,不断练习,到后来能丝滑地做出各种动作。我们对别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一定要有敏感度,透过表象看内里,直到别人说出任何一句话,你都能做出恰当的反应。推动道正向运行,你就成了。

0 阅读:3

斯威国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