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代码·数字化丨一位数字化从业者的十年

快乐工作开心生活 2024-04-10 03:36:29

企服领域的平台建设门槛其实是很高很高的,并不是有钱有资源就能够做得好,没有一定的基因,连方向都摸不着。

——Workfine创始人黄坤

数字化这条路难吗?对于数字化建设者来说,客户要的东西很多,决策周期也很长,在很多客户的认识里面软件不值钱,服务也不值钱,但对系统定制化的要求很高;对于企业来说,需要达到一定的管理高度也很难,企业本身的数字化建设条件不够,数字化思维和能力还没达到一定水平,就很难进行数字化建设。甚至直白地讲,搞不搞数字化很体现出一位领导者的格局,人治和数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数字化水平的高低跟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很大关系。

以上这段话出自Workfine创始人黄坤在公司六周年庆写的纪念随笔,我们今天就从当下大家比较关心的几个方面来拆解一下这位创始人十年数字化历程!

1、毕业之后是先工作还是直接创业?

他随笔中写到:是什么时候开始想要创业的呢?自儿时起,我的大脑里一直是很活跃和好奇的,不喜欢被束缚的感觉。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信息化行业的实施工程师,当时对这个称呼还有点自豪。真正入行后才发现,其实就是需要待在甲方单位不停干事的人。不仅要完成自己领导交代的任务,还要满足客户各种新奇的想法。

现场实施是很锻炼人的,每次都是拉到现场进行实战,所有问题容不得半点马虎,也没有太多容错的空间。那种环境下对用户具体的需求和问题就会特别地敏感,对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特别高要求。

项目实施经历为我们后面做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基座,为什么做产品,怎么做产品,这种自下而上的领悟力,为我们以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再者,我是数学专业出身,这个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的专业,可以帮助我在思考问题时能够更具结构化,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时不会轻易造成认知的坍塌。

2、为什么想到要做Workfine这样一款数字化产品?

做产品其实并不是初衷,当时觉得资历太浅,最好是有个团队能够带他们,让他们发挥一技之长,顺便获得下提升。但很可惜,有点一厢情愿。只能想办法自己干,正式做产品之前,其实对Workfine有一些思考的:现阶段的企业信息化应用,除了财务软件能够实现标准化应用外,其余行业和场景都有很多个性化应用,Workfine这类产品对处理个性化的数字化应用非常有优势;其次,当时用户比较趋向于B/S架构的产品,但当前的很多类似产品都是C/S架构的,同时客户对可视化及数据集成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如果有满足企业全场景数字化需求的工具,势必会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最后选择了本身熟悉的零代码产品应用,在了解用户的场景需求和业务痛点的基础上,只要在技术体系上能够实现突破,就很有可能产生爆款。

Workfine当前的技术架构和功能模块其实就是基于当初的认知构建的,在“理性”的分析之下,就迫不及待地开启了创业之路,从论证,组队,到注册企业,再到有属于自己的办公室,整个过程都充满了兴奋,现在想想都有点上头。殊不知,那才是人生路上最自虐的起点。

这在现在看来,刚开始的时候就是一腔热血地自嗨,不断被现实打磨后,有种涅槃重生的感觉。

在他的随笔中,这段创业初期的历程被称之为自虐式成长。

刚起步的时候在一个连窗户都没有的透明办公室里,没有朝九晚五,没有双休,就是不停地产品开发。可能是那些创业人物的书本看多了,觉得苦尽甘来的故事也会在自己身上出现,可发现真正踏上这条路,很多事情没有想象得那么顺利。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很大差距的,从无到有的过程很痛苦。

对于自己创业时间点的选择,理性地讲是不对的,没有背景,没有平台,过早地进入到一个高门槛的行业。虐身心,也虐家人。但其实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成功者对成功的总结很多,成王败寇,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路径,太理性了,也可能就是一种错,现在很觉得聪明并不是一个褒义词,智慧才是。

最幸运的是团队向心力很强,在内部,该怎么吵怎么闹一律对事不对人,说开后照常工作;外部,大事小事一律零容忍,犯了错误,该惩的惩该罚的罚,绝无怨言。凭借着几乎贫瘠的资源,打造了一款强生命力的产品,在不断地试错、学习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调整和进步。

有时遇到bug的时候,控制不住地要怼人,怼自己怼同伴有时候也怼客户,那段时间手上基本上是一直捏着手机,也不会设置免打扰,没日没夜地跟用户沟通交流,确认问题。怕影响家人休息,就直接睡沙发。研发的同伴也是很倾力地配合,不管任何时间点,遇到问题就立马反馈,然后调整。当时我们还推出了一个基础版本,不限并发的免费版,就是希望用户能够多参与我们产品的使用,多反馈产品意见和建议。

慢慢地产品功能趋于稳定了,一个个用户不断地变成了我们的客户,特别是一些同行的用户转换到我们平台,会特别有成就感。

4、Workfine市场化过程顺利吗?

19年中下旬应该才算Workfine市场化的开始,前期近两年的时间基本上完全在做封闭式的研发,只是偶尔接一些项目搞创收。正式进行市场化的时候,感觉是自我否定最多,变化调整最快的阶段,因为要不停突破自己原有的局限。从实施项目,到做产品,再到搞销售,每一个角色的转变,都是很大的挑战。那会一边要花大部分时间思考产品;一边要不停地实施项目,保证营收;还得一边服务不同的用户,回答不同的问题,争取把一单单产品销售出去。一天的时间都是切割成一块一块的,要不停整理思绪在每个版块中切换,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基本都是满负荷运转,也是在那会把肩颈折腾出问题,在后面几年的工作中都只能戴着颈枕工作。

再往后,积累的客户越来越多,在一个个客户案例积累的过程中,用户不停地反馈又促使产品不断地进步,这是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但中间有两个事情又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他们。

一个是20年初的时候,低代码概念突然大火,市场注意力一下子起来了,在资本的加持下,很多所谓的低代码产品都涌现出来,鱼龙混杂。低代码开发仅仅是一种开发方式,就像SaaS或者PaaS仅仅是一种产品性质加部署方式一样,抛开产品力,光讲开发方式或者部署方式,其实是有点迷惑行为。这个行业的门槛致使很多用户对产品了解得并不充分,稀里糊涂用了之后,发现很多产品的定位是不适合自己的。

第二个因素是疫情,19年底的疫情多少带一点措手不及,说对企业没有影响那都是假的。主要是没想到会持续这么长时间,三年,远远超出了绝大部分企业的生死线。他们是做企服领域的,同时,信息化又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企业效益都不好了,那潜在客户自然也少。幸运的是处在一个增长潜力很好的领域,国家也适时提出了数字经济的战略,国有企业数字化浪潮明显加快,疫情三年,他们的年化增长率都达到了50%以上,虽然有所焦虑,但整体形势是比较好的。

“这些年,我们积攒了很多用户,但基本上没有做过主动推销,更多的联系是在给用户处理问题,在内部,我们开玩笑说,我们的客户都是空军,是从万千用户中空降过来的。”

与用户沟通是提升高度,锻炼能力最快的过程,一切都是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与很多客户久而久之都处成了朋友。有时候客户一句共情的话,就能让他埋在心里很多年,有时候,设身处地地为客户着想,也能让他们更加欣慰和信任。可能是性格的原因,他们不会跟客户过多地谈钱,或者有意识地推销,更多的是想解决方案,优化产品,催工作进度,用户认可了,也就满足了。

5、创业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其实是身份的转变和思维模式不断重塑。从项目实施到产品经理再到客户经理等等各种角色的尝试,每一次都是撕裂式成长。黄坤在随笔中写道:刚开始从技术转到销售其实是有点生硬的,就是硬着头皮训练自己。不懂应酬,除了与业务、技术有关的问题,很少能够搭一些话茬。见客户的时候一般都是背个双肩包,穿个短袖配运动鞋,妥妥的学生样,有的时候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公司老板,怕给客户造成一种误会。

拜访客户的时候,很多客户都会觉得比较惊讶,问他是几几年的,感觉就是二十四五岁的小伙子,很多企业的领导都是60后或者70后,一去现场沟通,有些领导甚至会因为他们太显年轻而担心我们不专业。

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底气,产品力先进,行业经验丰富,很多方案和蓝图都能到用户的点上去,很多客户的核心痛点问题经他们手都能够很轻易地解决。他们自主实施的项目,也很少有失败的案例,甚至很多变成了典型。只要用户愿意花两小时给他们机会演示,十有八九都会被打动。也正是凭借着这些积累,慢慢地有了越来越多的客户案例,也有越来越多的客户对我们产品、团队产生认可。

客户要的东西很多,决策周期也很长,在很多客户的认识里面软件不值钱,服务也不值钱,但对系统定制化的要求很高。黄坤说,这个行业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建设都非常难,以前做产品的时候觉得做一款好的产品很难,现在建设服务体系,发现服务体系的建设更难,一个需要时间去打磨,一个需要资源去填充,个中艰辛也只能自己体会。

对于应用单位而言,需要达到一定的管理高度也很难,用户本身的数字化建设条件不够,数字化思维和能力还没达到一定水平,就很难进行数字化建设。私下讲,搞不搞数字化很体现出一位领导者的格局,人治和数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数字化水平的高低跟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很大关系。有些人很在乎细枝末节的操作习惯,有些人很在乎业务的流程和管理的输出,这在他们的实施过程中很能够体会。两边的“难”导致了很多项目实施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随着用户的使用更加地广泛和深入了,对厂商的要求也就更多了。黄坤说这两年,除了在产品功能和稳定性上不停地下功夫外,他们花费最大的精力和资源就是建立服务体系:专门的运营、售前和售后团队,丰富的案例,精细的课程,自研的服务中心和论坛等等,只要是用户使用过程中需要的,他们都不遗余力地建设,每一个点都想尽办法把它做好做精。这个阶段对他们的协作性要求很高,到目前,整个体系的搭建已然成型,从最底层的产品端,到最上层的销售端,都能够很好地衔接起来。

6、数字化给了创业草根们,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就像黄坤最后在随笔中总结的,在创业的江湖里面,我们属于草根,但肯定是实战派草根。我觉得我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在,先脚踏实地,后仰望星空。企服领域的平台建设门槛其实是很高很高的,并不是有钱有资源就能够做得好,没有一定的基因,连方向都摸不着。这也是我们这帮草根的机会,我们擅长0到1的阶段,但需要学习1到10的过程,而很多创业者恰恰与我们相反。在倒金字塔的商业模型中,我们习惯性地先建立最难最复杂的基座,然后再慢慢延伸到顶端。营销,造势从来不是我们的强项,说出去的话能够实现,用户的问题及时处理才是我们的惯性思维。

数字化转型的探索还在继续,企服领域还有很多未知,但这行总归会出现一个颠覆性的人或者产品。

0 阅读:0

快乐工作开心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