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国学:缺德,原来并不是骂人!而是指点迷津之言

三自国学 2025-04-12 11:52:56

你好,我是热爱国学、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

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敢把“缺德”这个词加在另一人身上;

几乎不可避免地,要展开一场激烈的言辞交锋!

甚至上升到你死我活的撕打,都不足为奇。

因为,德,在现代人的理解中,已然成为“道德”的代名词;

而“道德”,对我们来说,成了对一个人品德、人品的评判标准。

说一个人缺德,无疑是在指责其人品低劣、修养极差。

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文化的局限和思想的退步!

以前不明白,为何古人常常将“德”、“得”混用。

有一天读到黄石公的《素书》: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再联系老子《道德经》,通篇讲道、德,通篇并无今天我们所理解的道德概念。

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古人所说的“道德”,跟今天我们所认知的“道德”,几乎是两码事,有着截然不同的概念。

道,乃万事万物之规律;

德,是人道,乃人类社会遵循之规律。

为何我们终日忙忙碌碌,却所得甚少?

若欲求人世之功名利禄,就必须明白,这一切,都建立在人道的基础上;

要掌握人道、运用人道,首先要理解人性、顺应人性之规律;

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意志,此谓有德,有德才有得。

一个不懂人性,不能顺应人性规律的人,就是德行有所缺失,也就不可能有求皆得。

这话听着很逆耳,因为我们普通人,无疑都存在求而不得的情况,也就是说,我们几乎都是“缺德”之人咯?!

但事实就是如此,逃避无法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

三自发现,越是高认知的人,反而能听进这种直击真相的逆耳之言,因为明白,这是进步的最佳方式;

越是小朋友,越是要顺着他讲,因为信息量太大,他根本理解不了。

所以三自越写越感到战战兢兢,因为我明白,能留在这里的,必有许多大德之人。

但愿我的自是之言不会打扰各位的雅兴。

德者,得也,若有不得,德必有所不足焉。简而言之:缺德。

如果能把这句话吃透,人生的很多烦恼和求而不得之苦,将迎刃而解。

若欲得到更多,就要反省“德”之不完善的地方,去尽量提升和完善“德”。

要想自己有所得,就要先让别人有所得,欲利己,先利人,这就叫德。

有德者,必有得。

古人说【厚德载物】也是一样的道理。

内心的涵养足够深厚,才可能承受大的福报,这叫大德配大得;

所以要想楼房修得越高,地基就须打得越深、越厚!

浅薄的根基,又怎么承载厚重之物呢?

很多人挣到大钱,却守不住,原因也在这里。

可见,缺德并不是单纯骂人的话;

而是提示我们,求之不得时,应该多反省自身!

是不是对于人性的规律,还有所疏漏?

是不是对他人的意愿,有所违背?

共勉。

更多精彩

三自国学: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三自国学:用老子的观点,解读日耳蛮,赢学前途何在?

老子的“敝而不成”,究竟该作何理解?​

心智提升,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长,贯穿一生。

我们的成长目标是:自足、自洽、自在。

我是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