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时代君写的一篇小文《为什么那么多买不起别墅的穷人家庭,非要在板楼里弹钢琴?》,讨论了关于弹钢琴扰民造成邻里之间矛盾的问题。结果在评论区引起了很多的讨论,当然,这种讨论是达不成一致的,毕竟有些人是扰民的一方,另一些人是被扰的一方,立场截然不同。
不过这种噪音扰民解决方案,时代君在之前的文章《楼上噪音扰民还是楼下神经衰弱?住板楼不可不知的噪音测量标准》中写的,大家可以参考其中的解决方法。
话说回来,看着网友们的讨论,时代君突然想起了一个很特殊的群体,那就是当年的下岗职工家庭出身的孩子。
说起这个话题的原因,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某次讨论为什么东北人哪都那么多,另一个是某不入流的歌手曲某婷贪污数千家下岗职工生活费的事情,这种行为导致数千家庭活不下去,却让曲婉婷自由的追求了自己的艺术生涯,不过说起来,时代君也不知道曲某婷弹不弹钢琴。
这两个话题,都指向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工人大下岗事件。“下岗女工含着泪,走进夜总会”、“丈夫骑着二八大杠带着妻子去从事风月行业”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直到现在,坊间流行的黑灯舞还被很多地方称为“砂舞”,来源似乎就是当年很多纱厂女工下岗后去这些舞厅,从而形成的称呼。
总之那是一个悲情的年代,当然,我们称之为“发展中的阵痛”。
一个悲剧的时代必然会造就一批被打上深刻时代烙印的悲剧的人。今天我们聊的那一批,就是当年双职工下岗家庭的子女们。
那是三十年前的事情,现在那些孩子正是四十多岁,为人父母的年龄。
那些小孩子的生活,经历了双职工时代的小康生活,下岗后的贫困生活,以及加入世贸之后经济快速发展的生活。
还是说钢琴这件事,一个双职工小康家庭,可能在孩子四五岁的时候,为了培养艺术细胞或是陶冶情操,给孩子买了钢琴。在很多一个单位职工聚居的赫鲁晓夫岗子楼里,咿咿呀呀地弹着钢琴,经常受到周围叔叔阿姨们真心或者礼貌的夸赞,那种感觉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讲,是受瞩目的中心,是受关注的小宝贝,这种感觉是非常美好的。
那种情况下弹钢琴被指责扰民的概率小很多,一是大家都是一个单位的,都有点熟悉。二是父母双职工的话第二天还要上班,本身也不至于弹到太晚(单职工的收入学钢琴还是有点压力的,有些家庭本身可能就是大小领导)。三是那个时候钢琴也好、桑塔纳也好,都属于较为奢侈的产品。人们倾向于避免与其物主发生冲突。不像现在这样,和一辆破普桑发生矛盾,破口大骂,一点心理压力也没有。但是和一个宾利车主发生矛盾,普通人总会有点压力的,毕竟看不出深浅。
正因为这些原因,那些孩子学钢琴的时候受到的正反馈是非常多的,或许也是难得的幸福的童年。
但是当被时代大潮冲上海滩,父母双双自谋之后,生活一切就都变了。这批孩子,无疑会怀念那个幸福的、受人瞩目的童年,而厌恶面对为了谋生而费劲心力,成为吵架或是唉声叹气的父母的那个少年、青年时代。
这种感觉会持续到自己为人父母。这些人,或许会出于对自己童年补偿的原因,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个钢琴,重温他们自己童年时代的那种美好。
然而时代变了。当年的梦想成了孩子的梦魇,破碎的琴声成了邻里间不和谐的音符,青少年的悲惨生活让自己随时能够成为泼妇。
他们不明白,自己幸福的,弹着钢琴的那个童年,为什么无法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复现。他们觉得,似乎整个社会都在针对他们。
每个人的人生,都带着时代不可磨灭的烙印。无论是广场舞、暴走团,还是三和大神、小仙女、大龄剩女,都有着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伤痕。让我们来猜一猜,这五六年来的孩子们,他们的时代烙印又是什么?会带来后续他们怎样为人熟知的集体标志呢?
赞同请转发,喜欢本文的话,欢迎关注活在信息时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