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改革,与珠海的再发展

跨境易势 2024-03-27 22:20:49

格力电器的股权转让,是资本市场的大事,也是珠海市的大事。

据产业在线数据,

格力家用空调产销量

自 1995 年起连续 24 年位居中国空调行业第一;

自 2005 年起连续 14 年领跑全球。

2018年,

- 营业总收入2000.24亿元,净利润262.03亿元;

- 纳税160.23亿元;

- 年末,账上净现金(现金等价物-有息负债)1086亿;

- 研发费用69.88亿,相比2017年的36.2亿增长93%;

“完成专利申请 13683 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 7462 项,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 1834 项,全国排名第六,连续三年成为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双进前十的唯一一家家电企业。”

从营收、利润、现金流、技术、品牌等各个方面看,都是非常难得的好公司,资本趋之若鹜是自然的了。

格力的骄傲,珠海的尴尬

格力电器在珠海是什么地位?

营收规模肯定是第一,就不说了,我们看看冷门点的数据。

格力电器2018年全国范围内纳税160.23亿,可惜没有在珠海市纳税的数据。

不过,羊城晚报曾经报道:“据珠海市国税局介绍,2014年,格力电器在珠海缴纳的税收(国税、地税)共计81.28亿元,是珠海市第一纳税大户。”

珠海市2014年税收有多少?

据珠海特区报的报道,“剔除海关代征收入后,珠海国税(2014年)组织税收收入255.94亿元”。

另据珠海市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珠海市地方税收收入182.09亿元

也就是说,剔除海关代征收入后,珠海市2014年国税和地税合计收入438.03亿。

81.28亿的纳税额占全市税收总额的18.56%之高!如果考虑到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拉动,贡献更大。

格力电器在珠海市国资系统内是什么地位呢?

看下格力集团官网的表述:

“自1985年3月创立以来,……已成长为珠海市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国有龙头企业……。2017年集团实现营收1517.89亿元、净利润 223.69亿元,……分别占全市国企总量的83.02%和66.98%。”

珠海有十几家市属国企,一个格力集团的营收就占比83.02%,净利润占比也高达66.98%.

毫无疑问,格力电器起着核心作用。

这些数据,是格力的骄傲;

同时,也是珠海市的尴尬:龙头企业太少,经济体量太小!

同样是经济特区起步,从GDP上看,珠海目前仅为深圳的12%左右。

从代表性企业上看,

深圳群星璀璨:

华为、平安、腾讯、招行、万科、顺丰、比亚迪、大疆 ……

珠海只有格力一棵独苗,且规模和盈利与深圳的龙头企业相比,也是偏弱。

2018年,

华为全球销售收入7212亿元,净利润593亿元;

腾讯全年实现总收入3127亿元,年度盈利大约787亿元;

中国平安实现总收入为9768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74亿元。

都比格力更强。

国企强,民企弱

再细想一下,又会发现两个问题。

产业结构

华为代表科技(制造)企业,腾讯代表互联网企业,中国平安代表金融企业;深圳的产业结构比较丰富,每个领域都有极具竞争力的企业。

珠海完全无法相提并论,互联网和金融先不说,就是制造业也很薄弱,没多少拿得出手的。

民营经济

华为、平安、腾讯、顺丰、比亚迪、大疆等龙头,都是民营企业。

而珠海的两大企业,格力和华发,都是市属国企。

这暴露了珠海经济最大的短板:民营经济弱。

2018年7月18日,在中共珠海市委八届五次会议上,市委书记郭永航代表市委常委会总结了珠海经济特区建设成果,同时也“自揭短板”,其中提到了“营商环境优势有所弱化”的问题。

据南方网报道:

“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方面,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开放度不高,资源要素流动不顺畅、配置不合理,市场主体总量偏少,目前仅约31万户,其中规上企业4234家(全省排第8)。

民营经济发展严重不足,民营企业仅约12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4.6%(全省平均水平为53.8%)。

国资国企改革还不适应“做强做优做大”要求,部分国企竞争力不强、主业不突出、经营规模小。部分行业形成了相对垄断,利益板结固化。”

可见,市里对这个问题有清醒的认识。

巧的是,郭永航是2018年初调任珠海的,之前一直在深圳任职。

为什么深圳企业的创新能力那么强,高科技企业那么多?

原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思平曾在一次演讲中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创新、移民、多元化都不是深圳民营经济发达的根本原因,而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保障的产权制度和所有制结构的创新才是。

“从我在深圳近三十年的工作经历和亲身体会来看……

深圳高科技的崛起归功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保障的产权制度和所有制结构的创新。

……

深圳在80年代、90年代真心诚意地支持国有企业发展高科技,使其发挥主导骨干作用,但这些企业并没有很好发展起来,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

深圳改革开放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产权改革、所有制改革的过程,这其中既伴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又促进了新的市场竞争主体的培育和民营企业的不断涌现。

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给了一些必要的支持,但总的来说政府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多少资金、提供大量土地,与对国有企业在发展科技产业给予的资金政策、土地等要素支持相比,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直接支持是很少的。

政府主要是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服务体系。在这种市场竞争机制和良好服务体系的大环境下,深圳的民营经济经历了80年代起步,90年代成长,21世纪初随着加入WTO后的快速崛起,进而成就了深圳高科技的辉煌。

……”

格力的成功,是尊重市场的结果

格力集团的发展史,也是尊重市场的改革历史。

除了格力电器,很多人知道上市公司格力地产也脱胎于格力集团。

2015年1月,格力集团将持有的格力地产的51.94%的股份无偿划转至珠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格力地产单飞。

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四大名表之一的罗西尼,同样诞生于格力集团。

2007年11月,格力集团整体转让了罗西尼表业100%股权,转让价格为2.62亿。

关于此次转让,时任格力集团董事长的朱江洪在接受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

“现在的制表行业竞争异常激烈,而我们在这个行业并不具备相应的优势和盈利能力,于是我们决定退出制表行业。”

“集团战略调整的规划十分清晰,集团对下面的六七十家企业进行了梳理,决定将主业集中在以格力电器为核心的工业板块、港口码头和房地产三大业务板块,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和规模盈利能力的企业就决定退出。”

可见,早在十几年前,格力集团就开始聚焦主业,退出非主业、又是市场化竞争很激烈的领域。

这一点与深圳市的做法类似,张思平在上文所说的演讲中也提到了:

“在民营企业崛起的同时,国有经济在本世纪初逐步找到自己位置。

深圳根据中央关于国有经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国有企业布局调整的要求,深圳的国有企业基本上退出了包括高科技在内的竞争性领域……”

即使是格力电器,格力集团的持股比例也一直在稀释,使得格力电器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优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

格力电器1996年上市后,控股股东始终是格力集团。

截至2005年底,格力集团合计持有格力电器股权比例一直在50%以上,处于绝对控股地位。2006年3月,格力电器启动股权分置改革,格力集团持股比例首次降至41.06%。

此后,格力集团又从所持股份中划出部分股票作为格力电器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的股票来源,还向河北京海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格力电器主要经销商持股的公司)转让格力电器股权,以此进行利益绑定,这是格力电器引以为傲的经销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格力电器的成功,管理层是主要功臣,这点不可否认,但格力集团尊重市场的配合和放手,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目前,虽然格力集团的持股比例已降至18.22%,但蛋糕做得越来越大,股票总市值反而增长了很多。

真正的多赢。

再改革,挑战很多

改革必行

格力电器的主业已到天花板,小家电版块有而不强,手机业务事实上已失败,工业机器人和数控机床业务虽大幅度增长,但规模尚小。

这个时候启动混改,对格力电器是一个机会,“引入有效战略资源,进一步激发格力电器的活力和内生动力”。

对格力集团和珠海市亦很重要。

“是解决珠海城市能级量级不足、经济结构不优、增长动力不足等问题的现实要求。珠海要实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和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必须要有适合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的土壤,加大市场开放力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通过国有资本的不断投入和退出,引进和培育一批又一批现代新兴企业,推动珠海市制造业提质升级,更是为了向社会发出珠海市场化改革强音,宣告珠海“二次创业”的决心和信心,为新时代珠海有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提供有效保障,加速珠海产业强市目标的战略实施,加快促进珠海‘二次创业’目标的实现。”

任重道远

珠海也有过不少名人和名企, 史玉柱、求伯君、雷军、黄章,创建了巨人、金山、魅族等企业,都是业内响当当的角色。

珠海巨人已倒下,史玉柱在长三角东山再起,却没有再回来;金山的总部虽然还在珠海,但重要业务部门都在外地;雷军创立的小米,与珠海无缘;魅族已经沦为二三线品牌,需要政府救助……

当下的情况是,

“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滞后,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不强。创新基础薄弱,高新技术企业少、规模小,缺少创新龙头和新型研发机构,科技金融水平低,研发人员总量少,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水平不高。”

“GDP总量在珠三角九市中排第八位,在全省排第十位,占全省GDP比重仅为2.85%。”

珠海还能不能重新成为创新之城,再吸引新一代的“雷军”、“史玉柱”们?

以往制约珠海发展的交通因素,随着港珠澳大桥等工程的建设正在逐步解决,但挑战依然很多:

-“特区意识淡化,改革创新能力与新担当新作为的要求差距较大”;

- 国企强,民企太弱;

- 工业长期没能发展起来,缺乏吸引人才和企业的舞台和环境;

- 财力有限,人才引进和新产业培育的力度会受限;

- 房价高,仅次于深圳广州,但人口仅有160万(2015-2017年,土地财政依赖度从73.5%、81.9%上升到136%)。

当然,有利因素也有:

- 环境非常好,这算是工业没发展起来的一个好处了;

- 知名度高,虽然经济体量小,但知名度很高;

- 口碑佳,大部分人对珠海的印象都比较好;

- 一线城市特别是深圳,溢出效应越来越明显,承接产业和人才转移的机会大,东莞松山湖就是典型案例。

珠海市如何解题,混改到底怎样改,怎样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

格力集团会发挥怎样的作用?还能不能培育出更多的格力电器,或者罗西尼这样的品牌?

拭目以待。

0 阅读:0

跨境易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