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有小学文凭,却能成为大学教授,他当过土匪,却也能写出旷世之作《边城》,从他的文字当中,我们感受到命运无常,平凡中见伟大。他曾两度自杀,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就是著名文学家沈从文。
1988年5月10日,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在北京病逝,临终之际,嘴里不停念着“三姐,对不起!”然而这位“三姐”至死都没有原谅他,这位“三姐”到底是谁?与他有着怎样的关系?
这位“三姐”就是他的妻子张兆和,张兆和出身名门,与沈从文出生在土匪窝里截然不同,身份的不对等,注定张兆和一辈子不能真正走进他的内心。
沈从文凭借锲而不舍的精神,一封封情书“飞”过去,终于抱得美人归。婚后的柴米油盐,让纯粹的沈从文不知所措,他们的婚姻出现裂痕。
沈从文于1902年出生在湘西凤凰,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他独特的性格,幼时的他调皮捣蛋,不爱读书,上课时总想着逃课,身上还带有一丝匪气。
他的父亲与祖父都在清朝时当过兵,特别是他的祖父还当过贵州提督,骨子里蕴藏着尚武精神,所以沈从文自幼带着“匪气”,他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境落败而中止学业,15岁那年被母亲送去当兵,去部队混口饭吃!
谁又能想到,这个仅小学文凭的沈从文后来能成为大学教授、成为一代文学巨匠?
沈从文从军后,因自身有点文化被“湘西王”陈渠珍看中,在部队当个文书,负责起草文件,管理文书,这期间被陈所收藏珍贵的文物与文书所吸引,在这里打开了他通往世界的大门,拓宽了他的视野,身上的“匪气”一点点在剔除,也为他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打下基础!
陈渠珍也是惜才之人,看到沈从文是可造之材,于是资助他北漂,去北平求学追求更宽阔的世界,而不是拘限在这穷乡僻壤,见惯打打杀杀。
当时的他是位有志气的热血青年,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北平,这位在北京毫无背景的他,该怎样在这里谋生?
从小在湘西的青山绿水之间长大的沈从文,赋予他写作的灵感、创作的源泉,于是他想到了写作,向各大报刊投稿赚取稿费。
然而梦想是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他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遭到拒绝,可是他没有气馁,有种湖南人“霸得蛮”的韧劲,屡次拒绝,屡次投稿,投到他同意为止!
在当时的背景下,他所写的那些文字,被看作“桃色文学”,乡土气息浓重,不入流,所以屡遭拒绝。但好在一个人看中他的才华,郁达夫,他无意间在报刊上看到沈从文所写的《一封未曾邮寄的信》,被他的文字所吸引。
郁达夫登门拜访沈从文,请他吃饭,给他零钱,鼓励他继续求学创作,对他说:“不久以后,一位文学巨星即将诞生”。沈从文听从他的建议,在北大当起旁听生,继续向各大报刊投稿。
沈从文似乎是位文学天才,慢慢跻身当时文学新坛,与徐志摩、林徽因、胡适处成好朋友。在他们的引荐之下,沈从文成为少有名气的作家。
27岁的他,在徐志摩的引荐之下,来到中国公学任教担任国文讲师,而这所学校的校长正是胡适先生,胡适破格聘用他,让他成为大学教授,给他提供了一个创作平台。
在这里,他遇到他的另一半张兆和。某天,学校组织演讲比赛,在台上气质出众的张兆和被台下当评委老师的沈从文一眼相中,此时单身多年的沈从文浑身散发着“荷尔蒙味道”,不顾外界批判,大胆追求他的学生,对张兆和展开情书攻势,一封封情书“飞”过去。
可是,对情书司空见惯的张兆和却无动于衷,张兆和是何许人也?她是“合肥四姐妹”之一,出身名门、大家闺秀,与“宋氏三姐妹”齐名,堪称校花级人物,追她的人络绎不绝,自然看不上来自穷乡僻壤的沈从文!
沈从文毫不气馁,有种不追到手不罢休的感觉,一封情书不行,写二封、三封…,面对如纸片飞来的情书,张兆和更加感到厌恶,甚至到校长胡适那里告状。
胡适看到情书后,儒雅地对张兆和说道:“他已经顽固性地爱上你了!”可张兆和回应道:“我顽固性地不爱他!”
然而一语成谶,虽然张兆和后来嫁给她,被他的情书所感动,但她从未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沈从文也只是卑微的爱着她。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张兆和终于被他的情书所感动,接下来看下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节选):
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我想到这些,我十分犹豫了。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面对这些触动人心的情书,张兆和的内心世界有所动摇,你看到后是否会不由自主地爱上他?
沈从文靠着死缠烂打,终于抱得美人归,在1933年,两人喜结连理。
相比婚前写情书的浪漫,婚后的柴米油盐更实在些,沈从文是个纯粹的文人,不趋炎附势,不搞应酬,专注文学创作,因此在薪水方面比其他教授要少一些,还要补贴家里的兄弟姐妹,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从小衣食无忧的张兆和哪能吃得这样的苦,两人为一些生活琐事争吵不断,两人的感情出现裂痕。
当时的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任教,家里的琐事与教学任务搞得他身心俱疲!同时身为大文豪的沈从文,写的长篇小说《边城》成为当时热门书籍,迎来不少“迷妹”,高青子就是其中之一,也是他的学生。
高青子的到来,如一般暖流穿入沈从文的体内,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之前是如此卑微地爱着张兆和,现在找回男人的自信,让他肆无忌惮地爱上她。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沈从文婚内出轨高青子被妻子张兆和知道,妻子一气之下带着孩子们回到娘家生活。
后来,沈从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那段畸形恋情当中及时抽离出来,像之前追求张兆和那样一封封情书寄过去,可是受过伤的张兆和再也无法愈合,始终没有原谅他。
沈从文虽然执着于纯粹的文学创作,但面对家国情怀时,国家危难时刻,他也能弃笔从戎上前线抗击日寇。他说:“如果不能纯粹地写文,那还当什么作家!”
正因为他那种纯粹的性格,遭到同行的排挤打压,特别是自己学生的背叛,让他一度精神崩溃,曾两次自杀,好在被人及时发现,抢救及时,总算捡回一条命!
沈从文经历这次生死劫难后,彻底顿悟:连死都不怕,那还怕什么!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以至于在后来的“大劫难”中,他能保持乐观,从容面对。
上世纪60年代,正值特殊期间,沈从文被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在劳动改造期间,张兆和的姐姐曾看望过他,年近七旬的老人,正在扫厕所,他看到姐姐后泪流满面,从口袋里掏出张兆和的回信,喃喃自语:“三姐,回信了!”
张兆和的姐姐不忍看到此景,头也不回地走了!只留下孤独寂寞的沈从文,他还如当初那样爱着张兆和,可她不再回来!
沈从文历经劫难后,从此封笔,告别文坛、教坛,晚年时期搞起文物研究,还是做个“纯粹的人”。他将自己关在几平方米的房子里,潜心研究我国古代服饰,写下鸿篇巨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弥补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
他曾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只可惜与诺奖擦肩而过,在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心脏病复发,在家中病逝,享年86岁。
在弥留之际,沈从文拉着张兆和的手说道:“三姐,对不起!”,可是这半生爱恨情仇仅能用这三个字能化解了?
张兆和没有说话,眼泪不自觉地流下来!至死都没有原谅他,直到他死后整理他的文书张兆和才发现:尽管保持着名存实亡的婚姻,但沈从文还是一如既往地爱着她。
综观沈从文的人生,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生为文学而生,后半生为文物而生,前半生耗尽全力北漂,只为他的“文学梦”,后半生历经坎坷、历经生死磨难,才发现文学让他陷入痛苦深渊,从而放弃转而从事文物研究。不管哪个方面,他总是能沉下心来做好。
晚年时期的他,生活困顿,孤独寂寞,文物研究成为他的精神寄托,同样他的内心世界是充盈的。
正如他碑后面刻着沈从文姨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撰写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挽联每句最末一字连成“从文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