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能称之为大帝,他是封建社会中第一个重视道德文化的皇帝,孔子开创儒家学说,却是汉武帝推广的。
儒法兼治 以民为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的。儒家思想是我国民族的传统思想,这样说来,应当也是为世界所共享的。民族要保留它,世界也要珍惜它。珍惜传统的文化,能够让我们的心灵沉淀下来,用清澈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周围的环境,看待世界。汉武帝刘彻重视民族文化的保留,他知道扎根人心的总有它的长处。因此,刘彻善于统一文化,善于保留文化,虽然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综合国情,综合百姓的道德文化修养而决定的。道德是人们最根本的行为规范,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中华民族最值得赞扬的就是民众自身有一种道德衡量标准,荣辱观,廉耻观,这些道德观点能让人自觉的遵守,从而提升国民的道德素质和精神修养,这是我国民族的瑰宝啊!
孔子讲道
以儒治国,修其民善。以法约束,规其民行。道德规范可以让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有了较强的道德行为标准,犯罪率也大幅度减小,从而使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然而,常言道:“金无足赤,玉有微瑕。”个人尚有心生恶念之时,何况整个国家拥有万万之众?“标其行,以正其法。立其法,以规其行。”这是刘彻的治国之纲领。他做到了儒法兼治,以民为天。从思想上统一了一个民族,从法规上约束了一个民族,整个民族在正确的管理和约束下兴起了......
匈奴
开疆为业,立土为邦一个国家的兴起,往往是要在版图上有稳固的基业,疆土尚且残缺不全,百姓食不果腹,民不聊生,你要追求文化境界的提升,岂不枉然?这是很浅显的道理。汉武帝作为一朝天子,当然也尤为重视自己的基业,所谓的基业是什么?是疆土与民心共得。以文化收其民心,以威武开辟疆土,汉武帝既重视文化的传播,也重视疆土的安兴。正所谓:“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在版图政权稳固方面,汉武帝先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动乱。后开始着手以军事手段代替带有屈辱性质的和亲政策,以此来彻底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卫青、霍去病的三次大规模征讨行动,胜利的收复了河套地区,夺取了河西走廊,征服西域,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漠北。不仅扩大了疆域,更在蛮夷中显示出一朝天子的天威。历代的帝王常以威严为骄傲,一代大汉天子刘彻,也不违此例。在对匈奴征战的同时,采取和平手段和军事手段使西域诸国臣服。迫使丧失肥沃茂盛的漠南地区后的匈奴王庭远迁漠北,这就基本解决自西汉初期以来匈奴对中原的威胁,为后来把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基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而始......
汉武帝重视对贤才的任用,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是汉武帝的一大善举,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唯才是举,唯德是用,“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这是一大明智的举措。著名的留守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去的苏武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官吏。皇后卫子夫就是从奴婢中选拔出来的。卫青、霍去病等著名的大将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任用的一些将军是越人、匈奴人。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是不受阶级出身与民族差别限制的。也证明了一代贤王宽宏的气度。也正是因为汉武帝如此惜才,班固才在《汉书》中写道:“汉之得人,于此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