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两大巨头抱团对抗中国,日产前董事长:绝望之举!中国成赢家

小彭的灿烂 2024-12-24 08:23:21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

在全世界诸多汽车产业中,日本汽车曾名列前茅,丰田、本田、日产等品牌更是家喻户晓,畅销世界各地。

而时光流转,风云变幻!12月18日,一则重磅消息传出:本田与日产这两大日本汽车巨头计划合并。

据日媒报道,二者正考虑成立控股企业,将汽车业务纳入旗下,且有意把三菱汽车也纳入其中,而此举就是为了抗衡中国车企。

此消息一出,瞬间引发各界热议,12月20日,日产前董事长戈恩在采访时直言:日产与本田抱团是“绝望之举”,中国车企已是赢家……

那么日本汽车产业此举究竟意欲何为?日产前董事长戈恩的言论又是否属实呢?

【日产与本田合并传闻背后】

在全球汽车产业的版图中,本田和日产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田自 1948 年创立以来,业务横跨汽车、摩托车等多领域,以其精湛的发动机技术和多元化的产品布局闻名于世。

但近年来,日产也陷入困境,2024 年前三季度,同期的盈利转为净亏损,现金流也面临巨大压力,仅能支撑 12 - 14 个月的时间。

为此日产不得不采取全球裁员 9000 人、削减 20% 产能等一系列紧急自救措施。

据日媒 12 月 17 日报道,本田与日产计划成立控股企业,将汽车业务纳入旗下,且有意把三菱汽车也纳入其中。

此消息一出,引发各界广泛关注,本田和日产当天在声明中称,双方 “正考虑未来合作的各种可能性,但尚未决定”。

三菱汽车日股一度上涨 17%,日产汽车股票竞价买单报价触及日内交易上限,本田汽车股价则一度下跌 2%,后又大幅上涨。

若本田与日产合并成功,新的控股公司规模将位居丰田汽车和大众集团之后,成为全球第三大车企集团……

【卡洛斯・戈恩:“绝望之举”的犀利剖析】

1999 年,卡洛斯・戈恩临危受命,加入日产并出任首席执行官,他以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果敢的决策力,提出“日产复兴计划”,对日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他的带领下,日产成功扭亏为盈,不仅还清了巨额债务,还成为全球获利率最高的汽车公司之一,戈恩也因此被誉为 “成本杀手”“破冰者”“拯救者”。

除此之外,他还积极推动日产与东风成立合资公司,使日产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拓展了全球业务版图。

前日产董事长卡洛斯·戈恩指出,本田与日产的“抱团”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孤注一掷的绝望之举,尽管日本政府极力促成这笔交易,但其务实性存疑。

他强调,相比于美欧日,中国车企在工厂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并且中国车企“纪律严明、渴望竞争”,这使得中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占据了优势,所以两家公司几乎没有互补之处。

这种相似性导致合并后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势互补,难以产生 “1 + 1>2” 的协同效果。

戈恩还深刻洞察到此次合并背后的政治因素,他表示,日本经济产业省在推动这一交易,试图将日产的短期问题与本田的长期愿景结合起来,以促进日本经济发展,而本田对此似乎并不积极。

在他看来,这并非基于工业逻辑的商业决策,更多的是政府出于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布局的考量。

日本经济产业省希望通过整合两大汽车巨头的力量,增强日本汽车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应对来自其他国家汽车产业的挑战。

而这种政府主导的模式可能忽视了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和市场规律,为合并后的企业发展埋下隐患。

再者技术决策将是合并后面临的巨大难题,本田和日产均为技术实力雄厚的工程公司,各自拥有引以为傲的技术体系和研发团队。

本田在发动机技术、混合动力技术等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其发动机技术以高性能、高可靠性著称。

《华尔街日报》和其他媒体也指出,本田和日产的合作旨在通过整合资源和技术来对抗中国汽车制造商的猛烈攻势。

而各大媒体和分析师对这种“抱团”效果表示怀疑,认为合并非灵丹妙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日本车企面临的挑战。

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日本企业与中国企业的竞争关系复杂。

虽然部分日本企业对中国企业的崛起感到威胁,但也有声音认为中日之间存在合作机会。

日本企业可以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制造优势和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同时提升自身的技术和品牌价值。

尽管日本两大汽车巨头的合并意图在于对抗中国车企的竞争,但这一策略是否能够成功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中国车企凭借其在生产效率和质量上的优势,已经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胜利……

【中国车企的机遇】

日产前董事长卡洛斯·戈恩指出,中国工厂的效率和质量在与日本、欧洲、美国相比中排名第一。

日本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推动国内车企进行整合,以提升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在卡洛斯·戈恩事件后,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关系恶化,日本政府认为联盟存在瓦解的可能,这将使日产陷入危机。

因此,政府提出了将日产与本田合并的设想,希望盈利能力更好的本田能够“带一带日产”,并让日产脱离雷诺“控制”。

在全球车市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日本政府认为通过合并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市场竞争,打造另一个具备丰田汽车实力和影响力的车企。

政府还通过“体制金融”措施和财政投资融资体系,为企业合并提供重点贷款支持。

而这一点就是日本失算的地方,近些年,我们中国汽车制造商,已经通过提高质量标准和品牌形象,逐渐树立了一定的国际形象。

目前,中国汽车制造商,通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小米汽车的工厂,仅需96秒就能生产出一辆整车,远超传统人工制造的时间。

除此之外,东集小码哥CRUISE2 5G手持终端PDA在汽车总装环节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解决了车间信号差的问题,使得生产作业更加高效。

不得不说,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而现如今,随着本田与日产合并后,内部整合问题的出现,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可能会在短期内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在新兴市场的开拓与布局上可能会出现延缓或调整。

那么我们中国车企也就可利用这一间隙,加快在欧洲、亚洲、南美洲等市场的渠道建设与品牌推广,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同时可凭借性价比高、新能源技术先进等优势,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中国车企的品牌形象也将得到提升,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日本车企曾以高品质、可靠性著称,是中国车企向上突破的重要竞争对手。

要知道,本田与日产合并后,其技术资源的整合与开放程度可能会发生变化。

中国车企可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以及其他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共同攻克新能源与智能化汽车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

【结语】

日产与本田的抱团取暖,无疑是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浪潮中的一个显著标志。

中国汽车产业在这场变革中已然崛起,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展望未来,全球汽车产业将继续沿着新能源、智能化、共享化的方向加速变革。

在这一进程中,中日车企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将更为复杂且多元。

参考资料:

海峡网在 2024-12-22关于《日产前董事长戈恩:日产与本田抱团是“绝望之举”,中国车企已是赢家》的报道

观察者网在 2024-12-20关于《日产本田抱团挑战中国车企,“他们为追不上新技术而恼火”》的报道

海外网在 2024-12-19关于《日媒:日车企抱团旨在抗衡中国车企》的报道

0 阅读:32

小彭的灿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