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的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感谢您的支持!
千百年来,中国都因为技术落后,而受到世界各国的轻视。可现如今的中国,却让他们“高攀不起”。
国力强盛的同时,我们的民族企业也越来越壮大,国企力量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扩张。而中国的进步之快,也让世界刮目相看,甚至感到害怕。
而中国的这些进步,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尤其是技术性人才。

李开复,11岁便远赴美国,在那边读书工作。他曾在美国先后做到了苹果和微软全球副总裁的位置,之后又跳槽到谷歌。
本以为他会在美国一直发展下去,毕竟以他的能力,当时完全是可以拿到美国绿卡的。而且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美国的发展是远超中国之上的。

可骨子里的爱国情怀却让挣了27年美金的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回国发展,并且以一己之力掀起归国潮,成功带动800多家企业归国,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李开复1961出生于中国台湾的书香世家,父亲曾任国民党立法委员。这样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是格外重视的。

李开复上面有个哥哥,很小的时候就远赴美国学习。到了李开复,父亲也是一样的安排。因为那个时候,中国的教育还远远比不上美国,但父亲对他们却有着极高的期望。
但要想有所成就,首先教育就必须跟得上。所以李开复11岁时,就被送往美国,和哥哥一起生活。别的小孩这个年龄还在家里和父母撒娇,他却背井离乡,和哥哥相依为命。

许是心底攒着一口气,想要做出点成绩给父亲看,到美国之后的李开复格外用功。很快便克服了语言关,慢慢适应了美国的生活。
事实证明父亲的选择没有错,李开复在美国得到了更好的教育,也接触了更顶端的技术。大学时成功考上哥伦比亚大学。

时逢美国计算机发展热潮,于是李开复便报了计算机专业。要想在这个领域大展拳脚,可谓是难上加难。
本身计算机行业竞争就大,人才更是数不胜数。虽然李开复11岁时就到美国学习生活,但和很多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相比,他还是略显逊色。

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李开复在大学期间就参加了语音识别系统的科研项目。最终研制出了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这在当时是世界上独一份的研发成果。
后来又陆陆续续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比赛,在比赛中他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成功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

毕业后,多家企业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就连谷歌、微软这样的大企业也想吸纳李开复这个人才。
不过,这些都没能入得了李开复的眼。关于IT,他有自己的认识和坚持。对当时的他来说,微软、谷歌已是相对比较成熟的企业,那么技术人才也都是比较老成、有经验的。

他如果选择这些企业,进去很有可能接触不到太好的项目。
而他刚刚毕业,最需要的就是历练,通过历练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于是,他将目光放在了当时处在低谷期的苹果公司。

李开复这样在IT界崭露头角的新人,苹果自然敞开大门欢迎。就这样,李开复成了苹果的高级技术管理,带领着团队进行技术研究。
同事们都称他为“工作狂魔”,钻研起来顾不得吃饭睡觉。高强度的工作也让李开复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苹果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李开复团队的支持下,苹果逐渐发展起来。而李开复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做到了苹果的全球副总裁位置。
本以为他会就这样一直为苹果服务下去,却不想他直接跳槽到了微软。很多人觉得,一定是微软开出了更诱人的条件。

其实并不是,只是因为微软的工作地点在中国。11岁离开家乡,李开复对中国一直有着深深的眷恋。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够站在中国的土地上,骄傲的告诉身边的人,我是中国人。
苹果的历练,让李开复技能得以提升。到了微软之后,工作自然也是得心应手,很快他又做到了微软全球副总裁。

这一次,他又选择跳槽,到了谷歌。不过在谷歌仅仅工作几年之后,他便又再次“跳槽”。而这次“跳槽”,并不是跳到某个公司,而是跳回了中国。
当时的中国IT界刚刚起步,正是需要李开复这样的人才的时候。而李开复也满腔热血的与国家双向奔赴,回国创办了“创新工场”。

很多人对于李开复的职业生涯很不理解,明明在美国的三大企业中的任何一家,他都能获得很好的发展,并得到不菲的报酬,美国绿卡也是轻松就能拿到。
但他却毅然决然的辞职,回到那个IT起步较晚的中国,开始风险最高的创业。

可对于李开复来说,中国是他的根。他虽然11岁就去了美国,可自己的爱国之心却从未消失。也正是因为在美国长大,他深知中国人在国外生活的不易。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带动国家的发展,能够让后代在中国也能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让他们即使不出国,也一样能够成为顶尖人才。

李开复回国创业在美国华人圈迅速传播,有了他这样一个“领头羊”,很多华人企业家也开始蠢蠢欲动。
大家认为,有这样一IT界的顶尖人才打头阵,说明中国的市场还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于是,越来越多的华人企业家开始将公司搬回国内。

李开复以一己之力掀起了“归国潮”,最终成功带回864家华人企业。现如今,我们的国民品牌越来越多,中国的学子再也不用背井离乡,就能学到更顶端的技术。
这一切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李开复的托举,是数以万计的企业家的支持。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人,我们也相信,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的民族企业一定会越做越强,越做越大,在世界享有盛誉。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文 | 川流趣谈
——完——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李开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