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苏辙九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北宋草书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于对草书传统的继承,另一派是创新型书家。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细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北宋著名散文家苏辙书法作品。
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号颖滨遗老。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宋神宗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为文注重养气,风格汪洋淡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
苏辙存诗作为数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早年的作品《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3首,写得洒脱自然,颇见个性特点。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
苏辙不仅在诗文创作方面才华横溢,在书法也颇有造诣。其书法运笔结字与其父苏洵和其兄苏轼颇为接近,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苏氏一门三文豪、三书家,传为历史美谈。
苏辙书法沉稳,因此在字的开合与险绝上便显得稍有平淡,却较苏轼更注重法度。
北宋著名散文家苏辙《怀素自叙帖题跋》赏析
北宋著名散文家苏辙《怀素自叙帖题跋》台北故宫博物馆藏。苏辙的书法不多见,此跋也疑为后人所伪托,从此跋可以看得出受到其兄苏轼和黄鲁直的影响,下笔沉着,使转起伏,但较之苏轼,笔墨的功力、才力都要显得逊色。
北宋著名散文家苏辙《楷书超然台赋》赏析
北宋著名散文家苏辙《楷书超然台赋》选页。苏辙用笔迅疾而不飘滑。
他果断利落,竖画中锋稳重、挺拔; 横画多藏锋起笔,体势微向右上,飞动而又含蓄、凝重; 撇画似放,而不纵姿,炯炯有神; 捺画运笔滋润、厚实、简炼; 转折挑钩皆有定式,字字独立自足,又浑然于一体。即使是不同的小点,也不肯雷同,各自争妍斗奇。设若把这些小点重新调配,则全然失色。
北宋著名散文家苏辙《见访帖》赏析
北宋著名散文家苏辙《见访帖》1089年(元祐四年) 行书 纵25.2厘米横24.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辙注重变化的结体,以圆为方,又巧妙地以方驭圆,具有以静蕴动的美感,使人感到“飘飘欲仙”,而无轻浮靡丽的俗气。
北宋著名散文家苏辙《晴暖帖》赏析
北宋著名散文家苏辙《晴暖帖》1089年(元祐四年) 行书 纸本,纵24.9厘米横19.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他用墨沈润,恰到好处,绝无令人生厌的墨猪,也不用枯渴飞白。乌黑光洁,精气内敛,深得书法艺术的精奥。
北宋著名散文家苏辙《晚来帖》赏析
北宋著名散文家苏辙《晚来帖》约1089年(元祐四年) 行书 纵24.9厘米,横19.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辙虽然规模乃兄,但不停留在外形的简单摹仿,而是从艺术个性着眼,在整体风格上追求瘦劲峭拔的意趣,具体细微处又不放过一点一线的精妙变化,所以虽各有异彩,但仍法度森严,意态妍媚,逗人喜爱。
北宋著名散文家苏辙《春寒帖》赏析
北宋著名散文家苏辙《春寒帖》约1089年(元祐四年) 行书 纸本,纵25.2厘米,横24.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辙的字没有苏轼那种淳古的神采,不少笔意下不及乃兄的雄健沉著。黄庭坚评曰: “子由书瘦劲可喜,反复观之,当是捉笔甚急,而腕著纸,故少雍容耳。”细究之,是有些道理的。但其气象清越,则为苏轼所不及。
北宋著名散文家苏辙致定国承议使君尺牍《宴居帖》赏析
北宋著名散文家苏辙致定国承议使君尺牍《宴居帖》 行书。释文:辙启,雪甚可喜,宴居应有独酌之乐,区区书不能尽,辙顿首,定国承议使君,廿三日。
从此幅尺牍来看,苏辙的书法,深受其兄苏轼的影响。其结体、用笔、行气,均以苏轼为楷模,也吸取了乃兄行款的疏朗、空灵之气。安排字与字的距离略宽敞,使每一个字中宫安详,而点画有舒展的空间,使全篇上下左右顾盼自然。他掌握分寸得当,决不过于疏荡而失之松散。
北宋书法家苏辙《定国帖》赏析
苏辙《定国帖》之一
苏辙《定国帖》之二
苏辙《定国帖》之三
苏辙《定国帖》之四
苏辙《定国帖》之五
北宋书法家苏辙《定国帖》三希堂贴第二册第858页。
北宋书法家苏辙《国傅贴》赏析
苏辙《国傅贴》之一
北宋书法家苏辙《国傅贴》也称《致提刑国博》三希堂贴第二册第864页。苏辙《致提刑国博》释文:辙启。顷承。车马按部。获少奉。谈笑。殊慰倾。瞻。奉遘违未几。即日不審。起居何如。辙幸此解罢。免于败阙。皆出馀庇。感戴实深。未遑走。谢左右。惶悚可量也。酷暑千万。为时珍重。谨奉手启。不宣。辙再拜。提刑固博孰事。六月九日。
苏辙《国傅贴》之二
古人尺牍,是友人间交往的函件,往往信手挥洒而成。苏辙于此,颇为精到,可见其才情、功力皆不凡。
在中国历史上,兄弟共享文名的,除了苏家两兄弟,还有非常著名的一对,那就是曹丕和曹植,可是,与他们的才华一样出名的还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反观苏轼、苏辙两兄弟,刚柔并济、珠联璧合,性格上的差异恰恰成为了他们的互补。
北宋草书的发展是处在由唐向元明清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草书书法发展史上来看,北宋草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个环节。从整体上是积蓄力量将北宋草书的影响逐渐扩大,宋太宗、王着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黄庭坚代表了北宋草书的巅峰,狂草的创新极大丰富了后世对草书章法以及笔法的认识,后世更将黄庭坚淋漓尽致的草书风格推向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