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15位首长儿子壮烈牺牲,他们都是谁?

梅梅评历史 2025-03-18 17:28:52

1979 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美苏冷战对峙,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而中美关系则逐渐走向正常化。

越南在抗美战争胜利后,在苏联的支持下,妄图在东南亚称霸,不断在中越边境挑衅,制造事端,严重威胁我国边境安全。

为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中国人民解放军毅然踏上了自卫反击的征程。

在这场正义之战中,无数热血男儿奔赴前线,舍生忘死。

其中,有 15 位首长的儿子,他们出身将门,本可享受优渥生活,却怀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毅然投身战场,最终壮烈牺牲 ,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他们的故事,承载着家国情怀与民族大义,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敬仰。

张力:师长独子的 “最后谎言”

张力,是 54 军160 师师长张志信的独子。张志信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回国后又投身西北平叛,常年驻守边疆。

受父亲影响,张力自幼怀揣着参军报国的梦想 ,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

1979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号角吹响,张力毅然决定投身战场,张志信为了不搞特殊,将儿子分配到了特务连侦察排担任副班长。

1979 年 2 月 27 日,张力所在的侦察排接到任务,前往 267 高地侦察敌情。

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他们不幸遭遇了敌人的火力袭击。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张力毫不畏惧,迅速组织战友反击。

在激烈的交火中,一颗子弹击中了他,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军装 。

由于身处深山丛林,救援极其困难,战友们只能对他进行简单的应急处理,但最终,张力还是因失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 21 岁,临终前,他留下了最后的嘱托:“别告诉我爸,就说我执行任务去了……”

当师部接到张力牺牲的电报时,所有人都陷入了悲痛之中,大家都不敢将这个噩耗告诉张志信师长。

然而,张志信还是从众人异样的神情中察觉到了异常。在他的再三追问下,得知了儿子牺牲的消息。

那一刻,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身体微微颤抖,眼眶瞬间湿润,但他很快镇定下来,强忍着悲痛说:“有战争就会有牺牲,张力死得其所 ,他是为了国家和人民而战,我为他感到骄傲!”

后来,张志信和张力的事迹被作家李存葆写入名作《高山下的花环》,并被谢晋导演拍成了电影,电影中雷军长与儿子小北京的原型,正是张志信和张力,他们的故事也因此被更多人所知晓。

曲宁江:执着参军的钢铁战士

曲宁江是41军军长曲奎之子 ,曲奎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均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曲宁江从小就立下了报国的志向。

1978 年 3 月,19岁的曲宁江入伍,正式成为了一名军人,刚进入部队时,曲宁江因为长相斯文白净,经常被战友们戏称为 “白面书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决心,刻苦训练,努力提升自己的军事技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他不仅练就了一副强健的体魄,还成为了部队里赫赫有名的 “神枪手”,各项科目成绩都名列前茅,多次受到上级的嘉奖 ,成功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1979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

当时曲宁江入伍还不到一年,按照规定,他没有作战经验,是不能参战的。但曲宁江一心报国,在他的苦苦哀求下,一向秉公行事的父亲曲奎,为了儿子的心愿,破例向上级提出了请求。

最终,上级提出:只要曲宁江能在百米胸环靶射击中,用不超过 3 颗子弹完成任务,就批准他参战。

后来,曲宁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凭借扎实的射击功底,顺利通过了考验,如愿踏上了战场,进入了 41 军 121 师 363 团最危险的尖刀连 。

2 月 17 日黎明,尖刀连作为先头部队,向越南境内发起了进攻。

曲宁江所在的部队搭乘坦克向敌纵深阵地穿插,他们的任务是占领并坚守 841 高地。经过 28 小时的激战,他们成功攻入越南境内,并率先将军旗插上了 841 高地 ,卡住了敌人的要道。

然而,在占领高地后,部队面临着断粮的严峻问题。2 月 24 日,排长抽调人员组成 “接粮” 分队,曲宁江主动要求加入。在返回途中,他们经过吞片地区时,突然遭到越军的偷袭。越军占据着附近的三个山包制高点,用 8 挺轻重机枪形成交叉火力,将曲宁江和战友们压制在公路两旁,形势对我军极为不利 。

为了掩护战友撤离,曲宁江挺身而出。他招呼几位战友跟着自己移动到公路侧翼的一个小土坎旁,使用轻机枪将越军的正面火力压制下去,部分战友得以从公路旁撤离。随后,他又计划分兵迂回到左侧分散敌人火力。

然而,就在他向左侧的小土坎边跑去时,不幸被越军狙击手射中左脚。他倒地后,急切地呼喊战友:“不要管我,组织火力掩护!” 简单包扎后,他忍着剧痛,继续举枪向敌人扫射 。

不久,曲宁江的左脚和左手又被敌人射中,为了掩护其他受伤的战友,他扔掉机枪,趴下撑起身体,形成一个血肉掩体,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对战友们高喊道:“以我的尸体当掩体,杀光他们!” 最终,曲宁江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壮烈牺牲,年仅 20 岁 。

当曲宁江牺牲的消息传到曲奎的耳中时,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强忍着内心的悲痛,只说了一句话:“好样的!”曲宁江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周伟:政委之子冲锋在前

周伟的父亲周开源是 121 师政委,一生征战沙场,周开源深知战争的残酷,起初并不希望儿子走上军旅之路,想让他平安度过一生。

然而,周伟从小就崇拜父亲,即便父亲不同意,他仍偷偷报名,加入了 123 师。

对越战争时,周伟所在的部队奉命参战,周开源虽满心担忧,却也只能叮嘱儿子小心。1979 年 2 月 21 日,周伟在执行任务时,遭遇敌人袭击。他冲锋在前,不幸中弹牺牲,年仅 19 岁。

罗粤宁:许世友痛惜的 “拼命三郎”

罗粤宁的父亲是广州军区副参谋长罗荣。

罗粤宁参军后,不愿依赖父亲的关系,凭借自身努力,最终成为连长。

在一次作战时,罗粤宁所在的连队突遭敌人炮火袭击,陷入了敌人的包围圈。

罗粤宁带领一个排奋勇杀敌,他 4 次穿越火线,在枪林弹雨中背出 12 名伤员,每一次穿越火线,都伴随着巨大的危险,稍有不慎就会命丧黄泉,但罗粤宁没有丝毫退缩。

在第四次返回战场时,罗粤宁不幸被越军的炮弹击中,当场壮烈牺牲。直到他的遗体被送回国,罗荣前来迎接,大家才知晓他的身份 。

许世友将军听闻罗粤宁牺牲的消息后,痛心疾首地说道:“早知是他,我就是拼了老命也要拽他回来!”罗粤宁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军人的担当。

耿军与耿晓康:上阵亲兄弟的热血报国

耿军与耿晓康是亲兄弟,他们的父亲是 50 军 150 师副参谋长耿进福,耿进福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西藏平叛等诸多战役,身经百战,后来驻守西藏,受父亲影响,兄弟俩都积极投身军旅。

对越战争爆发后,他们一同奔赴战场,出征前,兄弟俩怀着视死如归的决心,只留下了一句遗书:“若牺牲,请将津贴 12 元与草席寄回家”。

在高平战役中,耿弟弟耿晓康为了掩护伤员,不幸中弹牺牲。哥哥耿军目睹了弟弟的牺牲,悲痛万分,但他没有被悲伤冲昏头脑,而是继续顽强战斗。

然而,随着战斗的持续,他们逐渐陷入了绝境,弹尽粮绝。在面对敌人的步步紧逼时,耿军高呼 “中国军人绝不当俘虏”,随后抱着枪,毫不犹豫地跳下了百米悬崖,他们的英勇事迹传遍全军,分别被追记为一等功、二等功,兄弟俩用生命诠释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和对国家的忠诚,他们也因此成为了战场上的传奇。

江鲁平:开国少将的 “三不原则”

江鲁平的父亲是开国少将江燮元,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时,江燮元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 —— 送两个儿子上前线,并立下军令:“不立功、不重伤、不牺牲不准回来!”

在战斗中,江燮元的长子江鲁平经常深入敌后,抢夺阵地,为炮兵确定坐标,为部队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在一次行动中,他不幸被敌人发现并射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保持着持枪的姿势。江鲁平的牺牲,是对父亲军令的最好诠释,他用生命践行了军人的使命,成为了家族的骄傲,也成为了国家的英雄。

毛晓东:副军长之子的战场抉择

毛晓东的父亲毛余是41军副军长,在父亲的影响下,毛晓东14岁就踏上了从军之路,20岁成为了全军最年轻的连长之一。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毛晓东凭借过硬的军事才能,从连长擢升为营长。

1979 年 3 月中旬,毛晓东所在的41军121师361团1营1连接到了掩护主力部队撤离的任务。

在 809 高地与敌人交战时,毛晓东不幸中弹牺牲 。

多年后,毛余站在独子墓前,老泪纵横:“同意你上战场,是我此生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也是最后悔的决定。”

毛晓东的牺牲,不仅是家庭的巨大损失,也是国家的巨大损失。

赵幼林& 彭泓:隐秘战线的英雄

赵幼林的父亲赵力宽,是广州军区后勤部政委,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赵幼林从事隐秘战线的工作,负责保护重要的密码本。

密码本对于军队的通讯和作战部署至关重要,一旦落入敌人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赵幼林不幸遭遇敌人的围堵,在绝境中,为了不让密码本落入敌人手中,他毅然引爆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

彭泓,他的父亲是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彭泓深入敌后,承担着绘制地形图的艰巨任务。

在一次执行任务过程中,彭泓不幸被敌人抓获。面对敌人的酷刑,他坚贞不屈,始终没有透露任何情报。

最终,彭泓被敌人残忍杀害,由于他们的工作涉及军事机密,赵幼林和彭泓的故事直到 2010 年才部分解密。

尽管他们的事迹长期不为人知,但他们为国家和军队所做出的牺牲,同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曹辉:父子同战的英勇

曹辉的父亲曹从连,时任 149 师 446 团团长,在父亲的严格训练下,曹辉还未满 18 岁就进入了部队。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曹辉和父亲一同参战。在战斗中,曹辉表现英勇,他经常不顾个人安危,冲锋陷阵。

一天,曹从连在指挥作战时,通过望远镜,眼睁睁地看着儿子曹辉在挥旗指引时,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那一刻,曹从连的世界仿佛崩塌了,他疯了一样要冲上前线,想要救回自己的儿子,幸而被警卫员死死抱住了。

战后,曹从连来到儿子的墓前,摆上一包红塔山,含泪说道:“爸答应你的烟,终于带来了…”

曹辉的牺牲,成为了曹从连心中永远的痛,但他的英勇事迹,却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刘光 & 刘明:侦察兵兄弟的 “地雷阵”

云南保山军分区副司令刘斌一家,堪称满门忠烈,刘斌是一位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兵,1943 年,年仅 19 岁的他便投身八路军,在战火中不断成长。

在 1948 年的晋中战役中,他带领全连浴血奋战,多次立下战功,自己也在枪林弹雨中身负重伤,头部的弹片一直留在体内。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后,刘斌毫不犹豫地带领全家投身战场。他的妻子王昌群加入了支前服务队,为前线的战士们提供后勤保障。

他的大儿子刘光,原本可以在机关担任参谋,但他坚决要求儿子前往前线,成为了一名侦察兵。

作为侦察副连长,刘光每次执行任务都冲在最前线,常常独自深入敌境侦察敌情。

1981 年 12 月 5 日,刘光在带领侦察队巡逻时,发现了敌人埋下的地雷。在排雷过程中,一名士兵不慎触发了其他地雷,刘光为了保护战友,不幸触雷身亡。

刘光的牺牲,让刘斌一家悲痛万分,当时刘斌的小儿子刘明正担任代理排长,在老山地区作战,他没有被悲痛打倒,而是继续坚守在侦察岗位上。

没想到,三年后,刘明也不幸中弹牺牲,接连失去了两个儿子,刘斌夫妇承受的打击可想而知。

但即便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刘斌司令员一家的爱国热情并未丝毫减退,刘斌强忍着内心的伤痛,在之后又将女婿也送上了战场,他含着泪说:“大丈夫保家卫国,不怕流血牺牲。”

结语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但这些年轻军官的英勇事迹依然值得我们铭记。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军人。

回顾往昔,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铭记历史,不忘先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这,也是对这些英烈最好的纪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