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新疆且末糖玉颜色成因——王建泉

王哥评文化收藏 2024-03-24 21:56:02

新疆且末糖玉产量较大,品质较好,对新疆且末糖玉的颜色成因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采用多种高科技设备对糖玉进行检测再结合现有的科研成果,分析糖玉的颜色成因。

糖玉雕件

放大观察糖玉颜色浓集区域为较浓厚均一的褐黑色,很难观察到致糖色矿物的分布状态。而在糖色与白色玉质部分的过渡区,可以看到糖色呈絮状、水草状分布,颜色为褐黄色,浅于浓集区域,基本可确定褐黑色部分为褐黄色浓集发黑所致。糖色部分与玉质部分混杂,有浸染状的外观。

糖玉手镯

偏光显微镜下观察糖玉,主要由纤维变晶结构的透闪石组成,相比其他颜色和田玉,糖玉中常见褐色、黄褐色、红褐色物质浸染透闪石。显然,糖色来自这些浸染状分布的杂质。这些杂质的分布或受裂隙控制,但又不完全局限在裂隙内部;或受透闪石结晶方向或结构控制。可见颜色分布于透闪石的晶粒间隙,并有黄褐色不透明矿物;还有分布于粗粒透闪石晶粒的微裂隙以及贯穿多个透闪石颗粒的较大裂隙中,深褐色不透明矿物沿裂隙呈脉状分布;另外还有少部分区域可看到呈浸染状颜色分布的褐色斑块。

01、糖玉的颜色成因分析

查阅现有资料表明,以前学者利用透射电镜测试分析认为,糖玉的褐色主要由针铁矿所致。根据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拉曼光谱和X射线粉晶衍射等检测结果显示,分析糖玉中浸染状杂质的成分,揭示糖玉的颜色成因。

糖玉珠串

01-1、X射线粉晶衍射实验

X射线粉晶衍射测试结果所显示出的主要衍射峰位有:1.86、1.89、2.00、2.01,、2.04,、2.16、2.20、2.27、2.29、2.32,、2.33、2.38、2.40,、2.45、2.53、2.59,、2.69、2.72,、2.80、2.93、3.11,、3.26、3.37、3.86、4.20、4.49、4.73、4.85、5.06、8.35、8.94。

糖玉原石

X射线粉晶衍射测试的8.35、3.11、2.72三个主峰与透闪石的标准谱峰 8.38、3.121、2.705的几乎完全重合,其他次要峰的重合度也非常高;还发现2.45、2.69、4.20三个峰位和针铁矿的峰位十分一致。

糖玉珠

根据全岩物相分析结果,样品主要组成为透闪石,其含量为94.89%,次要成分为针铁矿,含量为5.11%。针铁矿为铁的氧化物,化学式为FeO(OH),外观呈褐黄色,分布广泛。

01-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对糖玉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显示在292nm和297nm处存在吸收峰,两个峰位与290nm的标准针铁矿吸收峰相比向红区偏移。且随着样品颜色加深偏黑,峰位偏移程度增强。当针铁矿中的Mn杂质含量依次增高时,290nm的峰位可偏移至310nm左右。由此推断样品峰位的偏移在合理范围内。在此前的X射线粉晶衍射及溶液的等离子光谱发生仪测试中,都出现了Mn元素,推断糖玉中一定比例的Mn元素是以杂质元素的形式存在于针铁矿中。

糖玉雕件

结果显示糖玉的292nm、297nm、307nm峰位均指示Fe³⁺的6A1→4T1(4p)电荷转移。峰位偏移的原因是针铁矿存在Mn元素杂质,且随着糖色的加深Mn含量增高。

01-3、糖玉的红外吸收光谱

红外光谱中,针铁矿应在3140cm⁻¹(强)、3660cm⁻¹(弱)、3484cm⁻¹(弱)出现OH伸缩振动,892cm⁻¹和795cm⁻¹的OH弯曲振动。其中,3660cm⁻¹可能被闪石中的OH吸收峰掩盖。然而,除了3660cm⁻¹吸收峰外,未发现任何针铁矿相关的吸收峰。也未发现纤铁矿、水铁矿和赤铁矿的吸收峰,显示为较纯的透闪石的红外吸收谱图。

01-4、糖玉的拉曼光谱

拉曼光谱测试,在糖玉粉末里除发现透闪石外,还发现赤铁矿、磁铁矿、钼的氧化物以及透长石等其他矿物。说明糖玉致色原因除了针铁矿外,还有赤铁矿、磁铁矿等其他铁质矿物的贡献。

糖玉手镯

02、糖玉的颜色成因结论

和田玉糖色的成因一般以表生环境下的次生淋滤作用为主。其间经历了氧化、水解和淋滤等综合作用的过程,糖色部分主要由铁的氢氧化物(针铁矿、纤铁矿)、赤铁矿等浸染致色,流水搬运过程中的Fe、Mn胶体溶液形成的Fe、Mn质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为次。实际上,二者形成的表生矿物成分接近,难以区分。多数情况下,铁的氢氧化物呈薄膜状沿透闪石晶粒之间不均匀分布,常规分析测试方法难以分析其各自的物相。

03、作者简介

姓 名:王建泉

资 质:珠宝鉴定师、钻石分级师 、NGTC 宝石学家。

执业资格:人社部中级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

社会职务:黑龙江省玉文化研究会 宝玉石专业委员会 主任。

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 宝石与材料工艺学 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玉文化进程与古代玉器材质溯源和矿物的宝石学性质研究。

作者:王建泉

著作有《玉璇玑的探讨与研究》一文,详细阐述了从古至今学者对玉璇玑用 途的探讨,提出了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发表于国家级期刊《科学与生活》2021 年 28 期上;论文《探讨桃山玉的发展前景》,从材料学,矿物学和工艺学等角 度对桃山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与认识;并以此 为基础对桃山玉作了全面的介绍。该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期刊《科学家》2022 年 第 6 期上。

在宝石学家王建泉的头条号和个人图书馆上推出了《彩色宝石的鉴定方法》、《田玉的鉴定与质量评价》、《八大产地玉料在古代玉器中的使用状况》、《古代玉器特征解析》、《仿古玉器研究》、《新石器时代泛红山文化发展历程》、《吉林与黑龙江地区新石器时期玉器的研究》、《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研究》等文章 450 多篇,300 多万字。阅读量 100 多万人次,深受广大宝友喜爱,因发布内容优质,被头条号认证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注: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中国新疆和田玉》、《中国和田玉》和《系统宝石学》以及网络软文等。欢迎广大玉友提出宝贵意见。如转载需标注来源。

0 阅读:0

王哥评文化收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