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灭亡的真相!崩溃前夜的荒唐!

史学调查不乱查 2023-12-08 19:52:18

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俄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正式成立。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解体。

震撼了20世纪的苏联解体让人们百思不得其解,问题出在哪里?

苏联曾经的辉煌

1991年发生的苏联剧变,使整个世界感到震惊。

人类历史上一种新型社会制度的代表者,一个称雄于世界半个多世纪的国家,何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瞬间大厦倾覆?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早期是卓有成效的,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超前的工业化水平为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但是,在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严峻的问题。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人的工作主动性和生产积极性,使得苏联的发展失去了活力和动力。

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的,而苏联正是没有合理地配置资源,再加上单纯追求速度的发展,产生了一种“短缺经济”的现象,再加上苏联社会主义初期粗放式的发展,更加重了资源的浪费。

经济建设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为日后苏联的解体埋下了祸端。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遇到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并没有及时得到领导人的重视和解决,这也是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根源。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纳粹德国征服了大半个欧洲,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迅速败亡,英国龟缩在本土、危如累卵的时候,似乎德军是战无不胜的。

但在莫斯科城下,德军遭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的第一次大失败;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则不仅是苏联卫国战争的根本转折点,而且对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拯救了人类文明,苏联人民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即使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本身的存在,也在相当大程度上有赖于苏联。

英国著名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资本主义因有苏联帮助,方才打败希特勒德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打破了美国独霸世界的局面,形成了两极体系,平衡了战后的国际战略态势。

苏联为了在两极竞争中保持实力,大力投资与发展军事产业,而削弱了对农业的重视,这使得20世纪70年代之后弊端越加凸显,苏联经济发展与美国之间的差距到了难以弥补的阶段。

当然,苏联在经济建设过程出现问题后也曾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工业和建筑业等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掀起了苏联领导人对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风潮。

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是改革本身的举措对促进经济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赫鲁晓夫下台后,勃列日涅夫接手了赫鲁晓夫的改革大业。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试图解决当时经济一片混乱的局势,改革初期有所成效,但是越往后,改革越发显得困难和毫无意义,不仅没有达到改善经济状况的目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崩溃前夕的荒唐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政,苏联的改革进入了白热化阶段,经济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戈尔巴乔夫认识到,改革势在必行,并且只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才能彻底拯救苏联。

在苏共二十七大,戈尔巴乔夫正式提出“加速战略”和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方针。

然而,这次改革由于过于激进的心态并没有拯救苏联,反而将苏联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加速战略”和所谓的“根本改革”实则是加速了苏联的解体,从斯大林开始的加速发展战略一直以来都影响着苏联经济的发展。

在战争年代,加速发展经济是符合当时的生产环境的,但是,战后的实际情况则很难适应这样的发展模式。

欲速则不达,和平年代超速发展实际上是在放任社会矛盾激化。

社会需求不足,生产速度持续高不下,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反而加大了人们的浪费程度,这样恶性循环的严重后果就是苏联的经济发展日渐低迷,危机潜伏,等待最终爆发的突破口。

一方面苏联领导人热切期望通过改革来克服经济发展弊端,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改革却遭遇重重阻力。

理想和客观现实的巨大差距使得改革从一开始就显得势单力薄,苏联盘根错节的传统势力和社会各阶层间复杂的利益结构以及官僚机构的贪污腐败等等无时无刻不压制着改革的成长,夭折也就是必然的了。

就算后期戈尔巴乔夫团体能够突破阻力,保持清醒的态度和勇往直前的激情,但是残酷的现实暴露的矛盾已经积累。

到1990年,苏联严重的经济危机也就是苏联前期经济发展中累积的矛盾和危机的集体爆发,使苏联政府无能为力,苏联最终走向覆灭。

由于戈尔巴乔夫在改革过程中实行政治多元化、民主化以及急剧推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计划,苏联在政治、经济上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

1991年8月19日,由苏联副总统、总理、内务部部长、国防部长等八人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举事,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宣布苏联部分地区实行紧急状态。

戈尔巴乔夫由于“健康原因”被中止行使总统职权。

苏联发生的“8·19事件”是苏联七年来各派政治力量的最后一次大搏斗,其结局是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紧急状态委员会举事不到三天便归于失败。

叶利钦、波波夫等的势力占据上风,戈尔巴乔夫重新复出。

该事件促使苏共瓦解,右翼势力以苏共策动“政变”为借口,采取了一系列反对苏共的措施。8月23日,叶利钦签发命令中止俄罗斯共产党的活动,随即又宣布苏军内的苏共组织为非法,同时宣布取消俄罗斯境内一切武装力量中的政治机构。

8月24日,戈尔巴乔夫以所谓苏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没有坚决反对政变为由,宣布辞去苏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要求苏共中央委员会自行解散,各共和国内的共产党和地方组织自行决定自己的命运。

他还以总统的名义停止党在军队和国家机关的活动。

8月2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央书记处被迫自行解散。继俄罗斯联邦之后,格鲁吉亚、摩尔多瓦、阿塞拜疆、乌克兰、白俄罗斯等也宣布停止共产党在其境内活动。

就这样,具有93年历史、在苏联执政74年之久的苏联共产党被瓦解了。

从苏联解体获得的教训

从某种层面来说,苏联的失败有部分是源于苏联自己拱手让出了自己的政权。

苏联“举手投降”的内部表现主要体现在民族矛盾尖锐,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

不稳定因素在苏联建成的时候就已经埋下,这样的联邦制国家面临的不仅是国家管理的问题,还要解决历史遗留的民族问题。

历史上,沙皇为巩固野蛮统治,对被征服的民族实行残酷的压迫与剥削,十月革命虽然解放了旧社会,但是将血腥的民族问题遗留给了苏联。

新国家的成立,需要经历民族认同、血缘认同、文化认同等相互认同和融合的过程。

苏联领导人却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民族问题,对民族矛盾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的民族理论指导,不尊重文化差异和民族特色价值发展,一味地消灭差异,最终的结果就是伤害各民族人民的情感,种下并助长了民族矛盾。

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并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国家内部各民族人民希望独立自主,国家外部力量也以此为据,分化苏联。

这对美国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一个良机,借此与各联盟国建交,瓦解苏联势力,成就自己的霸主地位。

由此看来,苏联的解体已经不仅仅是经济体制的问题,而是上升到了民族团结的问题,没有凝聚力的国家如何长久维系?

苏联拱手让出自己政权的外部表现就是解散苏共、自毁长城。

尤其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明确取消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公然照搬西方“三权分立”的体制,实行多党制管理。

变质的改革对内背叛了苏联的党和人民,对外则屈服于美国的压迫。

以上导致苏联解体的因素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共同发挥作用。

苏联国内的不稳定因素最终爆发并迅速瓦解了苏联政府,曾经一度辉煌的历史将不复存在,这对后人来说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一件事。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是后人总结历史、以资借鉴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官僚特权阶层腐败:苏联解体的根源

何亮亮:苏联不值得留恋 解体走邪路论荒唐

-END-

作者:延津

编辑:莫里

0 阅读:0

史学调查不乱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