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崩坍的宝钞:水浒中一贯钱不等于一两白银,生辰纲没想象的多

历史爱杂谈 2024-11-25 18:27:05

《水浒传》描写的虽然是北宋之事,但其中的物语风情却都是以元末明初社会作为蓝本,这是因为作者施耐庵是生活在元末明初,一般人又没有机会调阅国史大档,无法掌握确切北宋史料,尤其是食货志、职官志,所以只能套用自身生活背景。

比如职官,其中“统制”、“太尉”、“提辖”、“虞侯”、“押司”、“制使”、“安抚使”、“都总管”等,都存在明显混乱,似是而非,与真实北宋职官制度对不上号。

更不用说还有“廉访使”这种元代特有官职。

如果说职官还有个名称,那交易使用的白银货币就是完全与北宋不相干。在北宋白银虽也是货币,但普通人不能用。普通人即使持有白银,交易时也必须兑换为铜钱。白银乃是官方核账之用,比如对辽支付岁币,约等于大额入账支票。

以赋税为例,在《宋史·食货志》当中明确记录,缴纳赋税的主要方式有四种:谷、帛、铁、物产——不涉及白银。

因为中国本身是贫银国,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全国银课仅有21.5万两。在元代大量海外白银流入中国之前,白银无法撑起来市场交易需求,不但日常交易使用铜钱,就连官府财政计算单位都是“贯缗”。

“贯”是铜钱使用的特有单位,也就是将一千个铜钱串在一起,也叫“吊”,形容有钱就是“家财万贯”。但铜钱数量会上下浮动,比如宋末1贯=770个铜钱。

从明中期开始一直到整个清朝,大部分时候1两白银确实是与1贯钱对等。

而在《水浒传》当中,因为货币兼有“贯钱”与“银两”,所以有人就套用了明清1两白银=1贯钱。

那么,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01

《水浒传》中的白银购买力十分坚挺,这也与真实历史相符。一直到民国,白银都是硬通货。

笔者在之前文章中常把吴用在石碣村消费作为案例,即1两白银购买20斤生熟牛肉、1瓮酒、2只大鸡。

其实不仅有这个案例,第四十三回,杨林在蓟州城一处酒店请戴宗、石秀吃饭,从身边取出1两银子把与酒保:“不必来问,但有下饭,只顾买来与我们吃”。

第十回,陆谦请沧州牢城营的管营、差拨在李小二处吃饭,同样是1两白银,点名要取三四瓶好酒,好菜随便上。

换成现代物价,不论是吴用买的一堆吃食,还是在饭店急头白脸的点一桌子好菜外带三瓶上档次的酒,都要1000块钱以上。而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粮食与肉食都十分金贵,所以价值还更高一些。

以书中最常见的10两白银使用场景为例,能干的事情有很多:

一、西门庆收买官府仵作出具虚假验尸报告;

二、晁盖送给郓城县都头雷横,放了盲流子刘唐;

三、林冲送给沧州牢城营的管营、差拨,免受杀威棒并且不用踩缝纫机;

四、宋江赢得一个金牌打手的顶级好感;

五、戴宗送给石秀用于做买卖的本钱。

阎婆惜给父亲办丧事,花4两白银;鲁智深打造一条六十二斤重的水磨禅杖、一柄戒刀,花5两白银;宋江在江州牢城营送给吏员3两白银,孙二娘送给押送武松的解差2两白银……

通过以上这些,只要有生活经验的都能知道,白银的价值很高,绝大部分事情10两以下就够用。

至于史进送出的100两白银谢师费——那可是让他从一个花架子变成了马军八骠骑级别的一流高手,绝对赚大发了。

总体来看,1两白银绝对不会低于1000块钱。

题外话:王伦不想接纳晁盖一行人,试图送他们五锭大银打发下山,颇有诚意了……

02

相较于白银,《水浒传》当中用“贯”的地方也不少:

徐宁的祖传雁翎甲,有人报价三万贯;

杨志在东京街头卖祖传宝刀,要价三千贯;

林冲买一把宝刀,讨价还价之后花一千贯;

阳谷县奖励武松打虎,一千贯;

还有官府悬赏花红,大闹江州之后,悬赏宋江一万贯、李逵三千贯、戴宗五千贯;林冲风雪山神庙、武松血溅鸳鸯楼,悬赏三千贯;

再就是著名的生辰纲,号称价值十万贯;

武松在杭州六和塔寺出家,朝廷赐钱十万贯;

柴进的庄园对于来往经过的流配犯人,统一施舍一斗白米、十贯钱;

白胜在黄泥岗,一桶白酒卖五贯钱;

李逵给李鬼老婆一贯钱,做三升(1升=1.2斤)米饭来吃;

以上种种,不一而足。

如果按照1两白银=1贯钱来计算,币值就崩了:

林冲在街上买一把宝刀花1000贯=1000两白银=100万块钱——这刀把是金子做的,还是刀鞘是金子做的? 《水浒传》可不是《神兵玄奇》,没见谁有神兵利器的武艺加持,更多的是一把扑刀勇闯天涯。

而且一个禁军教头这么有钱吗?

武松随手就把一百万分给众猎户?

白胜一桶酒卖五千块,那时候就有茅子了?

梁中书给老丈人过寿送礼花一个亿?虽然当时官场普遍腐败,但也不至于如此明目张胆。

武松尽管多次立下战功,但朝廷也绝不至于壕到给一个亿的地步。

柴进庄园,随便一个流配犯人都统一施舍一万块?再有钱也禁不起这么造。

而最明显的还是李逵一贯钱只买了三升米煮饭,与吴用、杨林的一两白银包办酒肉席面相比,也太没排面了吧?

黑旋风只是喜欢抡大斧子砍人,可不是冤大头。

03

《水浒传》当中的1贯钱,远远无法对等于1两白银,反应的就是元、明崩坍的宝钞纸币。

实际纸币产生时间很早,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的飞钱,而正式出现的则是北宋的交子,但当时并非官方下场发行,而是官方指定十六家具有规模实力的钱庄负责。

而到了元朝与明朝,则是官方亲自下场大规模发行宝钞,即“至元通行宝钞”、“大明通行宝钞”,面额小的是百文,大的是贯。

元代宝钞

明代宝钞

同时还有官方汇兑标准,也差不多是1贯=1000铜钱=1两白银。

然而宝钞最开始确实还能用,但是后来就被元廷与明廷玩废了,毕竟只要使用桑皮纸与套印工艺就可以点燃财神爷的神火,这东西会上瘾(实际清朝也发行宝钞,只是滥发程度远比不上元朝、明朝)。

此外,宝钞还只出不进,即只投放而不回笼——朝廷可以用宝钞发俸禄、发军饷、买盐铁,但是农户、商户缴纳赋税却不可以使用宝钞,必须是白银或铜钱。

简直就是在耍牛氓。

水浒当中只要是官府悬赏,都必然是“三千贯”、“一万贯”,从来不用白银。

为什么?

因为可以随便印哪,惠而不费……

结果就是宝钞贬值。

施耐庵生活年代背景是元末明初,正赶上使用宝钞且贬值,气得跳脚骂酿才属正常。

名义上1贯宝钞=1000铜钱=1两白银,但元代实际要30贯以上宝钞才能对等1两白银——这还算可以了,明代宝钞才厉害,到弘治年间揩腚都遭嫌。

那么,为何笔者认为《水浒传》中使用的“贯”多是宝钞,而不是真正串起来的铜钱呢?

以李逵用1贯钱找李逵老婆买米为例——如果是实物铜钱,那么1贯钱是1000铜钱,虽然元代有“当三钱”,但那也是非常沉重一大串。

李逵回乡探母时已抱上金大腿,完全不缺钱花,而且特意轻装简从,怎么会背着左一串、右一串的铜钱赶路?

双峰堂刊印版还有李鬼浑家把那一贯钱放手心——李鬼的老婆是奥尼尔?有这么大的一只手……

还有黄泥岗白胜卖酒,两桶酒,每桶十贯钱。

第一桶卖给了晁盖等,书中说的是“一个客人把钱还他”;第二桶卖给军健,书中说的是“众军健听这话,凑了五贯钱,来买酒吃”。

如果是实物铜钱,五贯钱得有多沉?军健们是嫌挑着的担子太轻了吗?明明有银子却带这么多铜钱?

其实军饷发的就是宝钞,不带宝钞还能带啥?

柴进的庄客曾给林冲托出来一斗白米,上面放着十贯钱——1斗=12斤,其实没多少,顶层放不下十贯实物铜钱。

04

《水浒传》当中30贯钱=1两白银,在书中也是有依据的。

在第十六回当中,生辰纲被劫一案是由济州府缉捕使臣何涛办理。

何涛苦无头绪,累受杖责,将被刺配问责,还是弟弟何清凑巧发现眉目,何涛急忙取十两银子让弟弟帮忙。

弟弟何清虽也贪财,但此时还傲娇上了:咱是亲兄弟,扯这干嘛,钱不要,但忙肯定是要帮的!

何涛说:“银两都是官司信赏出,如何没三五百贯钱,兄弟,你休推却……”

其实这十两白银是他自己出的,但是为了让弟弟安心拿这个钱,以便出力气办案,才借口说是官府赏钱三五百贯。

可见,在济州府缉捕使臣何涛的眼里,10两银子就是价值三五百贯。

即1两白银=30-50贯钱=1000元,1贯钱就是30-50元,这也能书中货币使用场景能对得上:

白胜卖的一桶度数近乎于饮料的酒,价值150-200元(五贯)。

李逵掏出30-50元(一贯)买四斤米(三升),考虑到需要李鬼老婆负责煮熟,且有菜蔬,所以这个价格才正常。

柴进给来往经过的流配犯人,统一施舍300-500元(十贯)。

林冲花3-5万元钱(一千贯)买一把好刀赏玩,符合京城中产身份,参见某些人花两三万元购买高级手办。

梁中书花300-500万元(十万贯)给当朝太师的岳父置办寿礼,不算出格——至于为何不直接送五千两白银,方便携带,原因就是“生辰纲”的前两个字。

这些人都是既当又立,直接送白花花的银两须不好看,性质变了,岂非在脸上写“腐败”二字?而生日礼物则不然,书中明确说是“庆贺生辰礼物”,“金珠宝贝玩器等物”。

价值五百万元礼物,除了部分金银珠宝首饰之外,其他需要器具作为装点掩盖,比如文房镇纸、奇石汉瓦之类,符合蔡京顶级文人身份,却粗重难携带,所以十个人挑实属正常。

而且“纲”的意思是“运输团队”,更有排面,彰显女婿孝心。

朝廷赏赐因战致残的武松300-500万元养老钱,相当于买断,也属正常。

官府悬赏30-50万元(一万贯)抓大闹江州的宋江,参见今天的部甲通缉重犯。

需要特殊解释的是晁盖劫取生辰纲,有人认为500万不值得干一票:实际以晁盖的身家,根本不需要劫取生辰纲,完全是被刘唐、吴用、阮氏三雄这些眼皮子浅的穷鬼裹挟进去的。

在盲流子、乡村塾师、好赌的渔夫眼里,500万算是一笔大钱了,足够铤而走险,参见张书海。

不要被电视剧误导,剧中晁盖对王伦说“带来的钱财够山寨吃用N年”,实际书中却是“聊有盘缠”。

白胜、阮氏三雄分走的都是轻便的金银首饰,只留给晁盖一大堆无法变现的赃物,以至于到事发的时候,吴用、刘唐先带着庄客挑着抢来七个担子去石碣村,留下晁盖、公孙胜收拾晁家庄的财物,上山之后带的钱财大部分是晁盖的家底儿。

回头给宋江送感谢费,宋江说“山寨正是用钱之际”,可见生辰纲也就那么回事吧……

PS:

关于作者施耐庵的问题,有人说《水浒传》作者不确定。但不管是谁,该书作者都必然是生活在元代之后。

比如书中出现的“高唐州”,是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才设立,之前并无该地名,还有“汝宁府”、“东昌府”、“保定府”,也都是元代之后新设的行政区划。

林冲出场手持的折扇,也是元代之后才有。

书中很多物语风情都是元代社会所独有的,而对于明代社会又不涉及,因为明代普通人不允许随便离乡,只有元代这种宽松的社会管理模式,才会造就无数街溜子,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狂暴之路。

换成大明,随处都有查路条的,你往哪跑?

3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