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盟军连续迎来了两个胜利之日,5月8日的“VE-DAY”欧战胜利日(Victory in Europe Day),以及8月15日的"VJ-DAY",即"对日战争胜利日"( Victory over Japan Day)。
艰苦卓绝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完全的彻底的结束了,血雨腥风远去,和平的曙光来临。
“希特勒死了”的报纸
在人们对美军的印象中,诸如“时代广场的胜利日”这样的作品非常出名,乐疯了的水兵拉过身边的白衣天使,当场啃得呱呱叫。
(注:现在喜欢被人翻译成“胜利之吻”,其实原名是‘V-J Day in Times Square’即时代广场的对日胜利日)
庆祝抗日胜利的“V-J Day in Times Square”,拍摄时间其实是8月14日
然而并不是每个美国士兵都有在华尔街闲逛的运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动员起了1200多万军队,将美军从战前十几万的规模扩张成千万雄师;自1941年战争爆发开始,美国政府用4年时间,陆陆续续将760万官兵和附属人员送到世界各地。
实际上这是相当麻烦的事情,美国孤悬于新大陆,去欧洲、非洲都要跨越茫茫大西洋,去亚洲更是要面对更加浩瀚的太平洋。美国人拿大军出去碾压敌人的时候欢快无比,等打完仗撤军时,却发现把人运回来也真是够呛。
于是,这几百万美军就像春运受阻的人群一样被阻滞在外,他们有的处境还不错,吃喝玩乐还白嫖欧洲美女。有的却过得相当郁闷,在穷乡僻壤的军营驻地四处闲逛,时不时地就闹出打架斗殴的乱子。
中国华北的美军
但不管是处境好的还是差的,大兵们无所事事久了就会出乱子。
在战争结束后4个月后,美军的骚乱开始扩散,主要原因是士兵们想家了,无聊和乡愁充斥着人们的神经,没有仗打的士兵们觉得自己在异国他乡坐牢,而且政府曾承诺的“4个月可把人全都运回家”和“圣诞节前脱下军服陪家人”显然成了空话。
挤在临时电报房中的回家士兵们
实际上,美军早在1944年就已经预见到了“回家难”的问题,陆军部在同年9月已经制订了官兵的复员计划。大兵们可以根据服役年限、海外部署时间、战斗职责和父母身份,进行“计分制复员”,只要得分超过85,那么就可以第一批回家。此时距离德国投降都还有8个月的时间。
一切都看似很顺畅,但这件事被美国军民认为是政客们为选票怂恿出来的政策,它给予人承诺,却无法实施承诺。
1945年圣诞节,一艘运兵船因交通堵塞问题被困在旧金山,士兵们只能干等
得分达标的士兵迟迟等不到回家的船的事儿比比皆是,然后许多人还得到了“可能会被送去太平洋对付日本人”的传言,于是大兵们很快就变得怒火万丈——“战争胜利了,我们也受够了!我们要回家!”
不过,至少在4月份冲绳战役打起来前,海外美军们大体上都还比较克制,他们选择的最多的方式就是给华盛顿写信,顶多骂罗斯福“头脑发热”,没多久罗斯福死了,挨骂的就变成了杜鲁门。
官兵们人心浮躁肯定不行,美国政府的做法是强化管束,比如派驻更多的宪兵,把营门看得更牢固,将一些失去建制的散兵游勇重新整编,以及重新开启军事训练。
46年1月,在巴黎美国大使馆前云集抗议的美国大兵
其实做法没毛病,但大佬们显然低估了事情的发展,自1946年1月开始,越来越多的官兵开始公然“造反”,他们胆大包天地把口香糖吐到宪兵的脸上,然后打开营门,成群得拉横幅打标语,以示威游行的方式声索权利。
而且1945年9月上任的新战争部长罗伯特·帕特森(Robert L. Patterson)做了件极为愚蠢的事情。他在12月检阅太平洋地区美军部队时,于新闻发布会上被记者就“回家”问题多次提问,结果他老先生支支吾吾,答得是驴唇不对马嘴。
记者们有新闻了——部长老爷根本不关心士兵回家的问题,他连个积分的运作方式都不知道。
这件事在当时闹起轩然大波,当媒体的新闻炒到士兵们那去的时候,士气为之一滞,“人在囧途”的 大兵们顿时不好了。
美军允许女兵以更低的分数回家,图上的女兵已经在纽约下船
日本投降以后,事情开始变得离谱起来,知道有票仓可捞,一些议员在其中拱火,什么“让老公回家”、“让俺爹回家”、“让娃儿回家”甚至“让男孩回家”,“让女孩先回家”的标题充斥媒体。
美国人民都是很懂这种活动的,于是官兵家属也迅速里应外合,组成了各种团体搞社会活动,一会儿整出几百个小孩上街喊要爸爸,一会儿捣鼓几百个主妇孟姜女哭长城。
望夫归的美国妇女
还有更搞的,他们拍摄几百个军人家庭的婴儿照片,又准备了几百双鞋子,照片贴鞋盒上,盒上写着“Please bring back my daddy!”(请把俺爹弄回来)然后这些鞋子被送到华盛顿,要求政府派到海外去。
46年美国陆军运输船 USAT General CH Muir 上的返乡美军
说实话,当年美国的运力没有想象的那么差,他们确实在加紧运人(想赖在欧洲也是真的),美国海军还投入了26艘巡洋舰、10艘航空母舰和6艘战列舰专门用于运送部队。
截止1945年12月,美军已经运回去了300万大兵,美国陆军甚至嫌海军效率低,自己搞了32艘大船在亚洲拖人,同时还将积分线降到了50分,上过场的就能毕业。
美军返乡快乐船
问题是当时美军的“心乱”是全方位的,美国政府和战争部吃了几碗粉已经不重要。
其实盟军总瓢把子艾森豪威尔曾经在8月份的讲话中谈到过几碗粉的问题,他认为迟早会出现一些不和谐,你做出再多再好的计划,也依然会有人不满。
示威的大兵
所以当12月战争部长那一问三不知的新闻发布会闹起来后,火药味已经变得很浓了。尤其当时一艘从菲律宾马尼拉运人的轮船被突然取消后,官兵们立马开始躁动,个个都是张学友表情。
日本虎视眈眈的美军宪兵
当45年圣诞节到来之时,关岛、马尼拉、伦敦、巴黎、法兰克福和其他基地的大兵们成批走上街头,什么举牌子、写联名信、齐唱国歌、静坐、打南军旗子的事儿都搞了起来,闹得比修勾夜店还乱。
菲律宾4000多美军把军事总部团团包围,打出了反动横幅,将敬爱的战争部长帕特森骂成了他们最痛恨的敌人山下奉文——“你不是我们的统帅,你是日本鬼子派来坑爹的!”
无数美国兵泪流满面,眼睛充血,手中捏着女友、妻子、父母、孩子的照片,挤成一团高喊“GO HOME!GO HOME!GO HOME!”。
巴黎的美军士兵在点火示威,要求尽早回家
法国巴黎的大兵跑到香榭丽舍大街点燃了镁条,烧得银光闪闪烟熏火燎,还占领了巴黎名景特罗卡迪罗广场,他们齐声呼喊着:“我们要回家!我们想家了!”
德国法兰克福的大兵也冲上了街头,在德国顺民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目光下,向着驻欧总司令约瑟夫·塔格特·麦克纳尼的总部开进,吓得这位上将赶紧派宪兵开哈雷堵截。
于是大兵们停下了步伐,纷纷嘲笑道:“他胆儿小,不敢面对老子们!”
菲律宾和日本东京的大兵们串联了起来,冲进各自的信报室,将“No Boats!No Votes!”(没船,没选票)字样的刻章在外发的文件和信封上乱啪。
英国伦敦的大兵是最文明的,500名美军壮士联袂前往伦敦梅菲尔区中心的克拉里奇酒店,因为他们知道第一夫人,罗斯福先总统的妻子安娜·埃莉诺·罗斯福(Anna Eleanor Roosevel)在那里搞外事活动。
这家酒店与英国皇室有关系,经常有贵族和达官贵人来往,显然驻英的美军不光与英国大兵的妻女们打成了一片,文化上也早已入乡随俗了。
为了国家的面子,埃莉诺·罗斯福接受了士兵们的请愿,然后在第二天接见了代表并给艾森豪威尔将军写了封信,称:“都是好小伙子,但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事情可做,就会制造麻烦,这是男孩子的天性……”
艾森豪威尔被小嫂子们围了
艾森豪威尔压根懒得回信,他直说这就是“哗变”。站在他的角度,他希望美军永远赖在欧洲,而且又不是没送人回家,纯粹是士兵们自己在闹。
其实早几天1945 年12月5日的《纽约时报》就报道过,美国大兵们“近乎精神病态地渴望被送回去”。连英国人的《泰晤士报》都跟着凑热闹,说美国兵想家想疯了,美国政府应该想办法将人遣返,而不是磨磨蹭蹭赖在欧洲不走。
终于回到家的女大兵
这些美军官兵们的行为在当年非常危险,毕竟二战的硝烟才刚刚过去,他们的行为很容易会被打上“哗变”、“叛变”的标签;事实上当年也确实有“陆军哗变了”的说法(已经用了‘Mutiny’兵变这个词),这来自一些非常不爽的高层大佬。而其他人则称之为46年1月的“复员运动”。
归国的86步兵师即将靠港
就连美共都发表了看法,他们认为这次骚乱是因为“美国取得战后新角色后,昭然若揭的帝国主义野心”作祟。
实际上,接替罗斯福的杜鲁门总统成了最大的受益人,他一直在为军队和家属们承诺“尽快回家”,以此拉拢自己的选票,得到了极大收获。
美军事实上的运力问题并不太大,随着越来越多的士兵登上船回到家乡,再也没人为回不了家而瞎操心,于是一场风波来也快去也快,终归消停。
其实吧,士兵思乡这件事儿古已有之,如楚汉时的“四面楚歌”,乡音一起,楚军上到项羽下到步卒全泪奔了。还有西方的亚历山大,都征战到印度了,却因为部下想家再也无法打下去。从美军这个现代例子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人的心理无问题对军队是何等重要。
演唱著名歌曲《莉莉玛莲的》玛琳·黛德丽与归国士兵接吻,她39年才加入美国籍,巴顿是她的粉丝
最后再画蛇添足点花边儿。不少美国大兵回国后,再次产生了鸡飞狗跳的画面——他们的妻儿老小惊讶地发现,这瘪犊子玩意儿怎么手里还抱着个宝宝?
美军带回的意大利“战争新娘”
原来,这都是大兵们在国外留下的种,都是在海外服役时跟外国女人生的……他们还带回了不少“战争新娘”,除意大利外,英国、法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地最多。
归国英军见到妻子与狗子
当然,在外征战的英国兵们也终于顶着绿油油的脑袋回家了,不过这是另一个欢乐的故事。
望夫归的美国妇女,好可怜啊。老公出征4年,孩子都快4个月了,你再不回来,叫咱娘三怎么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