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了吗?孟晓苏教授最近提出了个新想法,说农民可以把自家的宅基地和土地指标卖给城市开发商,拿这笔钱去城里买房子。
乍一听,这主意挺有意思。农民拿地换钱进城安家,城市拿地建房子,农村还能腾出地来种田,好像各得其所。
不过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内心还是有点忐忑。这事真能像听起来那么简单吗?我见过太多农民工进城打拼的故事了。
大伯家就是个例子。前些年卖了老家的地,拿着钱去城里买了套小房子。可是没过多久,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没了土地这个保障,日子过得反而更紧巴了。
我就琢磨着,这个方案看着挺美,实际操作起来怕是没那么容易。你想啊,现在农村很多人家就一处宅基地,卖了能拿到多少钱?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估计也就够付个首付。再说了,农民进了城,除了房子,还得考虑工作、医疗、孩子上学这些问题。
拿我们村来说,上次村里搞土地流转,光是各家各户的利益协调就搞了大半年。
有的说补偿太少不愿意,有的觉得政策不明朗不敢轻举妄动。这回要是真推广"土地换房",没有一整套完善的配套措施,恐怕农民也不敢贸然把"家底"给卖了。
说实话,我越研究这个方案,越觉得里面有不少问题需要考虑。前两天我特意跑去问了问在城里打工的表哥。
他告诉我,城里房价高不说,光是物业费、停车费这些杂七杂八的支出,就够让人肉疼的。
你看现在新闻上经常报道,有些农民工辛辛苦苦攒了十几年,好不容易在城里买了房,结果因为找不到稳定工作,最后还是回农村了。
要是跟着这个方案走,把老家的地都卖了,那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
再说了,农村的宅基地跟城里的商品房能一样吗?农村的房子虽然简陋,但地方大,种点菜养点鸡,老人孩子都有活动空间。
搬到城里住几十平米的小房子,很多人根本不习惯。我记得隔壁村的张叔,前年把地卖了去城里买房,现在每次回村都感叹:"城里是繁华,就是住得压抑。"
还有个关键问题,就是农民失去土地后的生计问题。我们村前些年有户人家,把地卖给了开发商,自己去城里开小店。
开始还行,后来赔了不少钱,现在想回来种地都没地方了。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有地就有盼头"。对农民来说,土地不光是财产,更是一种保障。
当然,我也理解政府想通过这种方式推进城镇化的想法。但问题是,农民进城不能只靠卖地换房这么简单。
得让他们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能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孩子能上得起学,老人看得起病。这些问题不解决,光有套房子,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不过话说回来,孟教授的这个方案,倒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确实需要创新,但改革的步子不能跨得太大,得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
在我看来,与其一步到位搞"土地换房",不如先从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入手,让农民能真正吃到土地增值的红利。
现在农村年轻人大多都往城里跑,留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对他们来说,比起换套城里的房子,可能更需要的是医疗、养老等基本保障。
所以我觉得,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农村发展的需求,让农民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都是资本驱使的人渣
傻逼才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