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入主第一枪!"
一场无声的变革正在万科上演。这个曾经的地产民企标杆,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换血"。
从董事长、CEO到核心管理层,再到中高层职能部门,一批批国资背景的高管正陆续进驻。短短数周内,万科完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治理重构。
这个变化来得如此突然,但又在情理之中。
拥有38年历史的万科,曾经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化运作的标杆企业。但2023年突如其来的450亿巨亏,加上债务兑付危机,让这艘巨轮在行业寒冬中航行维艰。
就在春节前夕,万科的一纸公告震动了整个地产圈 - 原董事长郁亮卸任,深圳地铁集团的辛杰接任新任董事长。这一变动不仅意味着深圳国资对万科控制力的进一步强化,更是拉开了一场全方位"国资化"重构的大幕。
紧接着,CEO祝九胜也宣布离职。节后首日,万科再次公布了一批中高层任命名单 - 战略投资、财务资金、法务、区域管理等核心部门迎来了新掌门人。这些新任高管几乎清一色来自深圳国资系统,代表了国资圈的精英力量。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场管理层大换血绝非简单的人事调整,而是深圳国资深度介入万科的重要信号。作为第一大股东,深圳地铁集团显然希望通过掌控董事会和管理层,实现对万科的全面接管。
然而,这种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作为市场化运作的标杆企业,万科过去凭借灵活的机制和前瞻性战略布局闻名。但在国资体系下,漫长的决策链条、繁琐的审批流程,与地产行业高周转的特点存在天然矛盾。
最让市场关注的是,这次"国进民退"能否帮助万科走出困境?当市场化打法暂时失效,国资接管是否真能成为最后的救命稻草?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下,万科的转型之路才刚刚开始...
在新任管理层完成重组后,一套覆盖资产、债务、业务和管理机制的"一揽子"改革方案随即出台。这个方案究竟能否让万科重回巅峰?
首先是资产盘活计划。万科过去几年在文旅项目、产业园区等非核心领域积累了大量资产。虽然账面价值可观,但现金流贡献有限。根据规划,万科将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30%的非核心资产处置,通过REITs等金融工具进行资产重组。这一步预计将释放超300亿元现金流。
其次是债务优化方案。面对2000多亿的有息负债,新管理层采取了"国资援助+市场化融资"的双轨制。深圳地铁集团等国资机构将提供500亿元流动性支持,同时通过发行中票、ABS等方式开展市场化融资。
更引人注目的是业务重心的调整。过去几年,万科在长租公寓、商业地产等领域大举扩张,但收效甚微。新管理层明确提出"回归主业"战略 - 聚焦核心城市住宅开发,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的高端改善型需求。对于新业务板块则采取"减负求稳"策略。
在管理机制方面,万科试图打造"国资治理+市场化激励"的混合模式。一方面强化内控合规,引入国资治理体系;另一方面保留市场化的薪酬激励机制,以留住核心人才。
但这些方案的落地执行仍面临诸多挑战。非核心资产能否顺利出清?市场化融资渠道是否通畅?业务重心调整会否影响短期业绩表现?这些都是万科必须直面的难题。
更深层的考验在于如何平衡好国资与市场的关系。过度的行政化可能导致决策效率降低、市场反应迟钝。但如果缺乏有效的国资监管,又可能重蹈其他房企的覆辙。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国资的进入为万科提供了'护城河',但能否重回巅峰,关键还是要在改革中找到平衡点。过度国资化未必是好事,保持适度的市场化基因可能更有利于长远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万科的转型之路也折射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深层变革。从青睐市场化打法到拥抱国资力量,这种转变背后是对传统高杠杆、高周转模式的反思。
在当前行业环境下,单纯依靠市场化运作似乎难以为继。但过度依赖国资输血,又可能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不仅考验万科的智慧,也将影响整个行业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