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重拿轻放”管仲如何做的?

老畅 2024-11-07 12:33:09

齐桓公与蔡姬坐船游玩时,蔡姬调皮,踩着船左右摇摇晃晃。齐桓公害怕,让她停下,蔡姬不听继续荡舟。齐桓公生气了,下船后让人把蔡姬送回蔡国教训一下她。不料蔡姬哥哥蔡候不干了,已经嫁出的女儿送回娘家算什么,他直接把妹妹改嫁给楚王了。

图片来自网络

齐桓公大怒,想要攻打蔡国,但条件不成熟,只能先忍下。过了一段时间,管仲对齐桓公说:“你不是一直想攻打蔡国吗?现在可以了。”于是他们纠集七国兵力进攻蔡国,很快蔡国被灭了,蔡候逃亡到楚国。就在大家以为可以班师还朝时,管仲说:“我们真正的目标是征伐楚国,楚国不臣不贡多年,大家都知道的。当年周天子赐我齐国征伐不供不臣专权,就是为了应对这种局面。齐国又怎么会因为小小的私怨妄动干戈呢?”齐桓公摇身一变,从一个不顾大义、泄私愤的小人变成继承先祖遗志的忠烈君主。七国虽然不愿意但拗不过齐国大义在手,只能咬牙追随。这时楚国也明白过来了,这是针对自己来的,当下发兵迎战。

图片来自网络

两军相逢,战事未起,楚国先派使者来问:“你们为何要来攻打我?”管仲回答:“以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先君太公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助王室。’赐给我们的先君征伐的范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你不进贡王室的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应有的物资,不能漉酒请神,我为此而来问罪。昭王南征到楚国而没有回去,我为此而来责问。”楚国使者只好说:“不贡包茅使我们不对,我们马上进贡,昭王南巡不归也是有原因的。”很快双双达成协议,七国军队撤军至召陵。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管仲为何不逼楚王去王号仅仅责备不贡包茅和昭王南巡不归呢?这就是管仲高超的外交手腕了。楚人历代都有融入中原之心,在推翻商朝事上虽说没有大的功劳,但首领鬻熊却累死在伐纣的路上;后来楚人部落首领朝见周天子,居然不得入门,还把他当成下人一样吆来喝去,给诸侯们端茶送水,这对楚人来说是奇耻大辱,此后他们努力壮大自己的实力,直到周成王时才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周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弱,楚王再次请封爵,周室再次拒绝。恼羞成怒之下,楚成王表示“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我是蛮夷之人,不配拥有中原的封号和谥号)。”自称楚王。楚人直接把自己的底线拉到了最低,自承是“蛮夷之人”,你还要怎样?所以一旦管仲敢提出让楚人去王号,就是不死不休的结局了。其实楚人请封本身有别的含义:一来是显示自己的地位在蛮夷之上,属于周室赐封的正统,拥有大义名分;二来可以更好地团结百濮苗蛮等部族,便于扩张自己的领土。周室的拒绝破灭了他们的想法,如果实力足够,造反他们也会干的,何至于仅仅称王?齐国也没有想过和楚人开战,毕竟开展对齐国有百害而无一利:胜了也是惨胜,聚集在霸主大旗下的各国难免会有别的想法;败了基本上可以和霸主之位说拜拜了。所以责楚国不贡包茅和昭王南巡不归占据了大义名分,站在道德制高点,不由你楚国不低头。只要你低头,就是我胜利;只要你低头,就会增加我的威望,提升我的地位。

孔子曾言: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