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沉浸在蛇年春节的喜庆祥和之中,鞭炮齐鸣,阖家团圆,处处洋溢着欢乐与希望;邻国印度却陷入举国悲痛,一场惨烈的踩踏事件,为其盛大的大壶节蒙上厚重阴霾,也让世人再次聚焦这个南亚大国的诸多问题。
大壶节,作为印度教最隆重、规模堪称世界之最的宗教集会,吸引着数亿信徒奔赴恒河、亚穆纳河与神秘萨拉斯瓦蒂河交汇处,祈愿洗清罪孽、超脱轮回。今年,预估 4 亿人潮汹涌而至,这本是一场信仰的狂欢,却因一场悲剧戛然而止。29 日凌晨,在那本该静谧的时刻,混乱、尖叫、绝望打破了夜的宁静,现场衣物鞋子散落一地,亲人们悲痛欲绝的呼喊声穿透夜空,一具具冰冷遗体被匆匆运走,死亡人数持续攀升,数十条鲜活生命消逝,令人痛心疾首。
印度总理莫迪迅速表态,言辞间满是悲痛与慰问,可面对如此惨剧,即便强如 “莫迪老仙”,也无力瞬间扭转乾坤。回溯往昔,1954 年、2013 年的大壶节同样有踩踏悲剧上演,历史的警钟一次次敲响,却未能唤醒足够的警醒。
为保障大壶节秩序,印度并非毫无作为。安全圈层层设立,城市周边检查站星罗棋布,数千警力枕戈待旦;北方邦阿拉哈巴德更是祭出高科技法宝,2700 余个 AI 摄像头配合数百专家实时监控,无人机高空盘旋,水下无人机也首次下水巡航。然而,悲剧依旧无情降临,这背后凸显的是深层次治理困境。
人多虽是客观难题,但对规则的漠视才是致命伤。现场画面中,隔离栏形同虚设,信徒肆意翻越,警察熟视无睹,这种无视规则的乱象,在印度司空见惯。火车顶上、车厢外挂满乘客的 “奇景”,正是民众规则意识淡薄的生动注脚,每年因这类违规行为导致的伤亡不计其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春节,同样人口众多,大规模人口流动频繁,春运堪称人类年度最大规模迁徙。但凭借精细的管理规划、高效的运力调配以及民众高度的规则意识,平安祥和成为春节的底色。
再看印度,其独特的死亡观也为这场悲剧添上一抹复杂色彩。部分信徒笃信 “在圣河中死去即得解脱”,使得悲剧现场呈现出诡异画面:这边哭声未绝,那边人群依旧熙攘,圣河沐浴照常进行,仿佛死亡与悲痛都被信仰稀释。圣河水质堪忧、苦行僧赤身裸体等现象,外人眼中的问题,印度人却安之若素,折射出印度在生死、信仰与世俗间独特的混沌平衡。
踩踏事件并非印度独有,全球多国都曾蒙难,但印度频发的悲剧频率,无疑敲响了一记记沉重警钟。印度亟需在尊重传统信仰根基上,大刀阔斧推进系统性改革,强化规则教育,提升治理效能;而中国在迈向现代化治理进程中,也需汲取经验,避免技术至上带来 “人性冷漠”,确保安全管理兼顾信仰追求与生存保障。
中印两国国情各异,发展路径不同,但在关乎民众生命安全的课题上,皆需砥砺前行。唯有时刻铭记血的教训,方能防患未然,让类似悲剧不再重演,两国人民都能在各自的节日与庆典中,畅享安宁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