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初,汤恩伯的残兵退到台湾,老蒋与孙立人却因对汤部的安排吵了起来。吵到愤怒时,孙立人竟说:共军再打过来,你拿什么去打?到那时候,看你往哪里跑?你只有往太平洋里跳!
国民党退守台湾后,为何孙立人对老蒋的态度依旧如此强硬,他难道就不担心自身安危吗?说起来,有三重因素:

其一,孙立人可能打心眼儿里就与老蒋有隔阂,严格说来,两人都是“亲美派,但此“亲美”非彼“亲美”。
孙立人是清华高材生,在清华学习了九年,后留学美国,但受父亲之命学得是理工科,之后军人的理想又促使他考入美弗吉尼亚军校,成为了马歇尔、巴顿的校友。
学成归国后经同学介绍进入了中央党务学校,正式踏入军事领域,而之后他小有名气,则要感谢他生命中最大的贵人,就是宋子文。
1932年初,孙立人上任财政部税警总团特种兵团上校团长,税警团是时任财政部长的宋子文创立的武装力量,本意是保护中国盐税与税收,但实际存在另有深意。
1931年,宋子文在上海北站遭遇了枪击,次年3月,宋家老宅再度发生爆炸事件,诸如此类的不幸事件接踵发生之后,宋子文自感切身安全防护的重要性。
于是为公私两便,他就开始筹备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一来可防身自卫,二来也可作为在政治上讨价还价的筹码。
所以,这支部队是完全独立于老蒋军事系统的,从组织编制、装备、人事到部队给养和经费,全部都控制在宋手中,别人无权过问。
税警总团的高级干部人才几乎全是留美生,如总团长温应星、王庚,都是毕业于西点军校,而担任团长的孙立人、赵君迈同样也是留美生。
这支部队所感恩的是宋子文,而非老蒋。孙立人因参与"八·一三"淞沪会战受重伤,宋子文对他十分关心,专门安排他到香港治疗,才保住性命,谁的兵谁爱吧,老蒋也只爱黄埔系。

但宋子文与老蒋的关系也是分分合合,矛盾不断,税警总团的命运也是跌宕起伏。老蒋是不会允许这样一支独立于自己之外的武装力量长期存在的,1932年,宋子文想把税警总团调往东北抗日,被老蒋察觉后,宋子文被迫下台,这支部队落入黄埔系黄杰手中。
抗战初期,在经历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之后,孙立人战绩显著,在国民党军中也逐渐有了些影响力。
至1941年时,税警总团被迫接受改编,半数力量被编为新38师,好在还是由孙立人担任该师师长,之后参加了赴缅作战,孙立人在仁安羌之战中,一战成名,深得英、美青睐。
孙立人以千余兵力,击溃数倍于己的日军,救出近七倍于己的英军,受到海内外各界的赞扬,美罗斯福总统授予孙立人“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授予他“大不列颠帝国司令勋章”,还冠上了“东方隆美尔”的大名。
所以,孙立人“亲美”,与他留学美国的经历,亲宋子文,受到英、美追捧是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说,他是可融入美国文化的;而老蒋“亲美”,则是蒋宋结合后,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得到美国的支持,为他所需,但他不会因此就去重用留美派,他最信任的给他底气的则是黄埔系。
孙立人与很多黄埔系将领都合不来,其实这背后是有历史背景的,当然与孙立人的性格也有很大关系。

其二,孙立人性格太直,搞政治工作不行。
孙立人练兵很有一套,因为他在练兵上从不打折扣。孙的部将王筠曾这样讲述:
说孙立人的训练的方式很特别,最注重野外演习,其他部队去打野外一个上午就结束了,而孙部则是从早到晚都在野外,甚至烧饭也不例外。
曾经有一个周末进行夜行军,部队在冰天雪地里从晚上七点走到第二天早上,孙一直走在最前面,回营后还集合全团训话,说他们天刚亮就没精神,结果周日个个累得都无法外出。
还有一次在野外住帐篷,一直持续七个月,正值夏季,晴天外热,帐内更热,雨天帐篷漏水,帐内雨更大,被褥全是湿的,苦不堪言,但孙仍按原计划在山上训练了七个月,他自己也不搞特殊。
所以在练兵上,老蒋也是承认他的,退台后,也是让他提前就去搞练兵了。但在人际关系上,孙立人性格使然,不仅是与老蒋相处不好,与其他人在一起也一样遭到排挤。
早期他进入中央党务学校当队长时,就受到同事排挤。倒不是孙有问题,而是周围人都是走堕落路线的,忽然有一个清醒的人混进来捣乱,士兵喜欢,但长官不喜欢。
那时他除了自己值班,还天天替别人值班,当然他也乐意,这样可以更多的接触士兵,学习处理与士兵的各方面事务,而其他人则有的跑去抽大烟,出去闲玩,尽管做很多工作,但到年度考评时,顶头长官给他的评价也不会好,孙在文章中曾写道 :“那些人表面上虽与我亲热非常,利用我替他们多做事,暗地里却非常排斥我,到年终考评时,说他“青年浮躁,经验缺乏”。
后来成立宪警教导队,所有的草创工作都几乎是出自他手,但他连个团长也没混上,一直是个大队长,而且还被迫调离。

为了替几个学员讨要薪饷,他与军需主任大吵大闹,结果上午吵完,下午就被撤职,还给他加个罪名“勒索军饷,目无长官”,其实是那个军需主任有后台,是总队长姨太太的哥哥,凭借关系连升三级,平时就嚣张跋扈,然而受处分的却是孙。
这说明在那种不良环境中,孙立人直率的性格很难生存,好在当时他向老蒋申诉,调到了其他职位上。
但后来他与老蒋及黄埔系的将官相处,也一样相处不来。他与杜聿明一起参加了入缅远征军,第一次撤退时,他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没有听令私自撤到了印度,而杜则历经重重困难穿越了野人山回国,两人因此闹了很大矛盾。
到淮海战役时,孙立人也曾被派去,但同样与杜及黄埔系有矛盾,最终被调去台湾练兵了。不过由于他的能力是超强的,所以职位也是越来越高,1948年时,他是代理陆军副总司令兼陆军训练司令,升任中将。
但在台湾的日子更不好过。

其三,美国后期在台想扶持孙
孙立人为人直率,办事效率高,但凡事就事论事,太较真,总是不给别人面子,老蒋、小蒋的面子都不给。
1949年11月初,汤恩伯部撤退到台湾,汤部是嫡系,老蒋自然想好好安顿,不经整顿想直接住进训练营,结果孙立人给汤部安排的是国小宿舍,这让老蒋大为生气,说孙立人自私,结果孙马上反驳道:
“我自私?你才自私,就因为汤恩伯是你嫡系部队,你就要把整编好的部队宿舍调出来给他们住,共军再打过来,你拿什么去打?到那时候,看你往哪里跑?你只有往太平洋里跳!”,把老蒋呛得说不出话来。
老蒋退台后,正需大力练兵,而在练兵上只有孙可用,再加上他有美国背景,老蒋一时难以割舍。
但孙绝对不是一个听话的指挥官,这是老蒋大忌,但他手下那些大将也就是太听话,最后才败得如此狼狈。要孙听话,就必须实事求是,但这一条在国民党内部却是最难的。
既然孙不听话,那老蒋自然是要拔除的,之后孙的亲信都以各种罪名,不是被逮捕枪毙,就是被调离,就连孙立人的工作也越来越难作,一个命令下去,黄埔系不但不执行,还大肆加以嘲笑,就连蒋经国也处处针对他。
1950年后蒋经国扶摇直上,权力超越“三军统帅”,孙对此大为不满,还公开予以抵制,这就更加速了蒋氏对他的处理。
然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退台后,美国对老蒋已失去信心,想另扶持新人,他们希望能保住台湾不沉,曾数次游说孙,说要钱给钱,要枪给枪,全力支持台湾进入孙立人时代,但被孙拒绝了,事实上,孙也的确不适合当官。
孙与美国的接触更加刺激了蒋氏神经,最终搞出了一个“孙立人案”,将孙软禁了三十年之久。
孙立人能征善战,但命运坎坷,与他的性格有关,而他的美国背景则是一个双面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