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格局或改变,“双方初步接触”有哪些利好呢?
中美就关税问题恢复接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积极信号,但其复杂性和潜在挑战需要全面研判。
这条新闻有几个值得琢磨的点:
一是消息是美方透露的,中方目前没有正面回应。
二是中间人是谁?
三是初步接触形成的初步想法是什么?
四是动因是什么?未来如何走?
所以,我们可就此四个问题做些分析。
首先要问动因是什么?
这必须从两方面来说,中美都必须有意愿做下来谈,在意愿的背后是现实考虑。
从美方来说,现实压力会促使美国必须冷静对待关税问题。关税施行后,美国民众势必面临高通胀压力,如果解决不好,持续的高通胀必然迫使美方寻求降低消费品关税,事实上,这一现象已经出现端倪,譬如美宣布电子产品不在关税之列,是特朗普现实压力下的选择。
从中方来说,硬刚美国也是策略需要,但从现实而言,中国的出口企业必将面临巨大压力,外贸压力徒增会使部分企业难以支撑,企业关闭和就业压力增大会进一步增加经济下行风险。
当然,还有第三点,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企业界对于中美脱钩的实际抵触 在显现,这些都是现实问题。
事实上,供应链是一个复杂话题,重构成本如何解决?其实并不容易。
二、初步接触会谈什么呢?
谈判路径可能有三点。
一是双方默契地技术性先行。
可能会从具体商品的关税豁免譬如医疗设备婴儿用品等几个点切入,暂时会回避敏感领域。
二是试探性的程序性突破。
双方建立通道,譬如先建“关税豁免快速审批通道”这样的机制,然后再考虑后期的机制化安排。
三是非对称性的让步。
譬如中方或会在农产品采购、金融开放领域提供增量,美方也会做某些让步换取信任,为关税回调打好基础。
三、可能会达成的阶段性成果。
在你来我往但是足够彰显诚意的基础上,还会达成这样的成果。譬如:
1. 关税延期执行,部分加征关税暂缓实施。
2. 排除清单扩容,各自公布新的关税豁免商品目录。
3. 争端解决机制的建构,会重启中美商贸对话渠道的制度化运作。
四、结构性障碍可能会存在很长时间。譬如
1. 美国对华定位不变,仍然将科技遏制与产业链重组作为重点并推进,301调查等工具也不会被放弃。
2. 产业竞争依然会深化,新能源及半导体等领域的补贴竞赛还会持续。
五、未来如何走?
其实可以做一些中长期判断。
譬如持续进行有限解冻,关税减免的领域会慢慢扩大,甚至在中期选举窗口期将某些领域的关税降到更低点,协议越来越多。
再譬如,某些领域会进行技术性脱钩,对于高科技领域的限制可能会被强化,形成了消费品松绑但关键技术管制更严的格局。
有可能,这一双规格局会被长期运行。
美方说初步接触是通过中间人进行的,那么这个中间人会是谁呢?
这个角色可能是国际组织,如联合国,WTO,第三方国家,甚至不能排除某个全球行业代表。
总之,双方的当前接触,其意义更多体现的是有效管控而非双方的战略转向。
虽然双方进行全面协议的可能性很低,但在稳定宏观经济基本面、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维持跨国企业运营等方面存在着利益交汇点,这也是双方缓和关系的重要突破口。
我们可以设想未来6-12个月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可能会成为检验两国能否建立竞争加合作的关键观察期,其进展状况可能会直接影响全球经济,影响全球供应链重构的速度与成本。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