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三月二十三日

玉见沈华文评 2024-04-01 16:53:07

1919年3月23日

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成立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校长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思想影响下,北大的学术讨论、思想争辩之风日渐兴盛。在李大钊同志的影响和领导下,邓中夏作为廖书仓的同乡好友,对平民教育深有同感,他曾在1919年2月致信蔡元培,转述同学来信中的意见,认为大学为教育最高机关,有转移风气指导人民之责,应带头发动设立民间阅书报室等启蒙教育机关,以便让“人民耳目心知有所寄托,有所开发”。1919年3月,北大学生邓康(邓中夏)、廖书仓、许德珩等十四人发起组织了平民教育讲演团。

3月23日,在马神庙理科校长室召开成立大会,到会三十五人。

会议选举廖书仓、邓中夏为总务干事,罗家伦、康白情为编辑干事,周炳琳为文牍干事,易克嶷为会计干事。团员多为国民杂志社和新潮社成员。从此,平民教育以社团为平台逐渐活跃起来。

开始时有团员三十九人,最多达七十人左右。演讲团是一个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组织,团员成分复杂。但它的领导机构一直掌握在先进知识分子的手中。

北大最早的共产党员大部分是这个讲演团的团员。

讲演团的宗旨是: “增进平民智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开始,他们在街头或在蟠桃宫、护国寺等庙会上讲演。首期讲演在蟠桃宫举行,从4月3日开始,连续3天举办38场讲演。讲演当天,“北京城黄沙漫天,不堪张目”,但听讲者非常踊跃,出乎大家的意料。

后来,在北京的东、西、南、北城各设立了一个讲演所,每逢星期日,团员们到讲所活动。

讲演开始的时候内容多以自然知识、生活常识、通俗教育为主,辅以少量时事。如以“勤劳与知识”为主题,深入浅出地讲述知识与勤奋的关系,号召听众“将做事的余闲去看白话报,入贫民学校,听讲演,知识渐渐就会充足。警察厅与高等师范所设的贫民学校,不要钱。白话报花钱不多。有儿女的,要送他读书,或做事,万万不要叫他要饭,讨钱”。由此可见,讲演团成立的初衷是希望平民们多学知识,以文化脱离贫穷,达到教育救国的目的。随着讲演活动的影响,讲演的内容以宣传反帝反封建为主。五四运动高潮中,讲演团在北京市民中展开了“抵抗强权”“争回青岛”的反帝宣传活动。

从1920年4月起,讲演团开始到农村和工厂里去。后来,他们定期到长辛店铁路工人中去讲演。

讲演团团结了广大爱国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和运动后向人民群众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扩大了民主主义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的影响,通过讲演团的活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知识分子取得了一些联系工农群众的经验,并为后来党在长辛店开展工人运动打下了基础。

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从1919年的风生水起到1925年的悄然无息,走过了6年不平凡的历程。团员从最初成立时的39人,到最终结束,先后有150多人参与其中。他们在城内、城外,工厂、农村,为平民、农民、工人讲演400余次,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民智,唤醒了民众的觉悟。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作为一代爱国进步青年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有益尝试,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0 阅读:0

玉见沈华文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