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父母,不会纠结孩子不会换位思考,为什么孩子不理解父母?为什么不听话?
因为孩子和父母是不会换位思考的,除非孩子以后自己当父母了,等他到了父母这个位置,才有换位思考的可能。
但孩子有换维思考的机率,当孩子看到别人父母带小孩子的辛苦,看到别个小孩子的成长过程,他可能会跨越空间的维度,体谅父母的付出和艰辛。那个时候,哪怕孩子没结婚成家,我们也会说,孩子长大了。
同样,聪明的老板和主管也不会奢望和要求下级、员工换位思考。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没当过经理的人,是不大可能站在经理的视角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即使他有这个能力潜质,也不会那样做,因为会形成威慑和僭越。
如果员工、下级都把事情想在领导的前面了,给领导纠错了,在中国传统职场文化场景里面,那是非常尴尬和危险的事情。
硬要求下级或者员工换位思考,那就需要把位置换一下,或者让对方体验一下那个位置的压力和困难。
华为是一个典范,虽然任正非是华为的精神象征,但华为还有3个轮值董事长。
表面上看,轮值董事长可以平衡公司内部不同的声音和利益,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实质上却达到了换位思考和行动的效果。
经过轮值的董事长都会明白和体验得到,原来当老大有这么大的压力和责任。
换位,换的是位置,是权力,是经验。既然换不了权力和位置,就别动不动要求人家换位思考。
既然换位思考如此困难,所以政治和体制就有了特别规定: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
如果所有的事情,等所有人都换位想通了,几千年都过去了。
普通老百姓,怎么可能和市长、省长换位思考?同样,市长和省长也很难和国家领导人换位思考!
但是,所有一切,换维度思考是可以的。换维,换的是时空维度,是理念认知挑战,是历史的上帝视角。
史以明志,本来,历史是一门好学问,也正是因为历史太厉害了,所以必须对历史进行相关手术,让它变成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就可以了,而不是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创新,不是产生历史和社会思想家。
所以,当代有些观念过于推崇孟德斯鸠、哈耶克等等,过于批判历史的教育形态和模式,批判国民没有追求自由和真理的精神,显得很奴性。
其实,批判者恰恰是没有换维思考的表现。
为什么历史不提倡培养思想家,搞绝对言论自由?
站在四维高度观察历史,不难发现思想学术自由和国家解体战乱存在相当的关系。
东周的春秋时期,中国诸子百家兴起。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等等,俗称“百家争鸣。”
既然是百家争鸣,必然就是群龙无首,那么多的思想、流派,就没有不乱的道理。到了东周的战国时期,主要的国家,如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和韩国粉墨登场,史称战国七雄,争打了几百年。
后来,秦始皇灭了六国,同时焚书坑儒,实行文化标准化,统一了学术思想,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一千多年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大唐盛世,唐朝的政治、思想、文化都十分活跃,那是一个自由和开放的时代,言论自由,学术自由,允许私人讲学等等。
《唐诗三百首》就是一个证明,可见唐朝的文化思想极其兴旺,多元和开放。
本来,武则天是唐太宗的女人,唐太宗死后,武则天被发配到寺㾄里当尼姑去了。后来,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即位后,又把武则天召回宫中。
这种大尺度的事情,搁到现在,想都不敢想。
谁能想到,这样的大唐盛世的后面,居然是五代十国,又乱成了一锅粥。
汉朝刚建立时,中央政府主张无为而治,他们的治国风格是,能不瞎折腾就不瞎折腾。
怎么样,够开明、大方的吧。但是,汉朝文化和思想相对自由之后,接着来了个三国演义。
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大搞开放政策,鼓励社会自由辩论,结果党的权威被消弱,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纵观历史,如果不是三番五次的统一和中央集权,今天的中国就象欧洲那样,成为十多个小国家。当下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大变革,当一个人站在历史换维的角度观察,更容易理解新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特色。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专制和自由都不是绝对的,对于老百姓而言,大国的和平与稳定才是安身立命之本。有了它,才有追求其他的可能,而这是一个艰辛漫长的风险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