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1日到2021年3月24日,317天的时间,写下63篇、近40万字的阅读分析后,完成了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的初步理解。
康德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毋庸多言,而他的核心思想都体现在这三本被誉为“三大批判”的著作里。康德的作品往往以语言晦涩难读著称,即便是在他那个年代,很多人也不过是买来这几本书装点书柜,更不用说两百多年过后的今天,读懂康德,或者只是读完康德,都是略有些奢侈的事情。
如果从一个更具有实用的意义的角度来说,康德的著作以及隐藏在其中的思想,究竟在这个时代中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可能比康德理论的整体结构、逻辑以及核心观点对大多数现代人来说更有价值。
对于康德观点的总结,在其他读后篇章中均已呈现,在此,作为对整个康德系列的总结,不想过多的复述、总结以及发散康德的观点。而是希望能够在一个现代人的视角之下,穿破康德晦涩语言的迷雾,最终获得一些更具有时代意义的洞见。
但在此之前,还是稍微的总结一下这三大批判的内容。《纯粹理性批判》讲的是理论理性,是人认识世界的可能以及限度,可以说是对自然的认识;《实践理性批判》讲的是实践理性,是人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一些观念,也可以说是对自由的认识;《判断力批判》讲的是判断力,是康德发现自然和自由之间存在着不可弥合的裂缝时,希望用一种审美的、目的的东西架起自然和自由之间的桥梁,让人在认识和实践中实现自洽。
如果将康德的三大批判综合的来看,从一个更加通俗的维度来去理解,我认为康德提出了两个大的核心问题,其一就是原因和结果,其二是思维和存在。同时在这两个问题上,还有着表里两层内涵,也就是会形成四组不同的理解内容,下面就一一展开来谈。
有一首经典的老歌这样轻轻的唱着:
Why does the sun go on shining?
Why does the sea rush to shore?
Don't they know it's the end of the world?
Cause you don't love me anymore.
人活在世,总爱问个为什么,有的为什么会有客观的答案,康德认为那是自然的,比如太阳为什么升起,有的问题似乎很难有客观的答案,比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
但因果的思维就是深深的烙印在每个人的观念当中,并且还会去追问那些似乎根本看不到答案的问题,比如前世的因,后世的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所以康德要解决的就是,因果这种关系,究竟是不是真实的、可以被认识的以及可以被人类运用的。
所以在他的三大批判中(以下简写为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康德用了三种不同的结构去分析因果关系。
理论理性:原因——>结果
实践理性:目的——>原因
判断力:目的——>原因——>结果
康德将因果区分出自然的因果和自由的因果,前者是自然界中的机械链条,而后者是由于人的自由产生的原因和结果。对于自由的因果,在原因之前,会有一个人的意志所产生的目的,目的就是一种对结果的期待。这样来看:
理论理性——主要讲的就是从原因到结果的现实性以及可以被人所认识这个事实;
实践理性——就是强调人的意志所产生的目的对原因的影响,以及在这个目的里的道德性;
判断力——人的行为是由目的产生原因得到结果,可以类比的看自然界,自然的一切生物甚至整个自然界,似乎也是由于在一个目的的引导下产生原因导致结果,所以康德用这样的类比,统一了最终的因果链条,那就是目的到原因再到结果。
不过因果实际上还只是停留在现象的层面,我们还可以问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去问“为什么”呢?我们为什么会去问太阳东升西落?答案可能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太阳东升西落,因为太阳发生了变化。
所以从原因更本质的角度来说,它所代表的就是事物的变化,这样一来,三大批判穿透因果,说的实际上是这样的三件事。
理论理性:认识变化
实践理性:推动变化
判断力:欣赏变化
理论理性层面,康德更多强调的是我们能够认识到客观的变化,并在这些变化中掌握一种普遍的规律。在实践理性层面,康德认为人本身就具备一种推动变化的能力,就是所谓的自由。在判断力方面,康德将人独立为一个第三方,当我们看到变化的时候,会产生欣赏的情感,并由此逐渐衍生出道德情感。
当人们深处困境的时候,常常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是我遭受了这样的灾难,或者人们在生活的奋斗中会问今天的努力,是否能够获得一个更美好的明天。这些问题很多时候都是伪命题。自然世界大量的偶然性以及人在做事情时的那种任意性,让我们无法合理的追溯每一个原因。
况且还有一些所谓的原因,只是人类思维当中类比的幻相,比如为什么会是我这么倒霉,积德行善就会收获幸福的人生,仿佛在我们之外,还有一个明察秋毫的“判官”,由他根据人的行为来分配其所得。
可惜的是,这世界上并没有这样一位“判官”。自然界中,有一种叫做规律的东西是客观的存在的,它主宰了自然的因果,而在跟人的意志有关的自由境地里,一方面人无法控制自然,另一方面人也无法控制他人的意志,所以在这方面的归因的努力都是虚妄的。
康德能够给出的办法就是,让自然归于科学,让自由归于信仰。自然的因果是可以认识的、可以总结的、可以形成科学的。而自由的因果,是需要信仰去引导的,需要道德去规范的,但这也不过是一种类比,不会存在那个唯一确切的原因和结果的答案。
在自然和自由二者相对的过程中,在人对自然和自由的认识过程中,就产生了另一个更加深刻的问题,那就是人的思维和现实的存在的问题。关于二者,有很成语,比如心想事成或者事与愿违,讲的都是思维和存在之间的相合或相悖。对于这二者,康德的三大批判的观点归纳起来是这样的。
理论理性:思维规定存在
实践理性:思维决定存在
判断力:思维预定存在
康德理论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他所谓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即主观决定客观,确切的说在认识中,客观提供了内容,而主观提供了形式。所以在理论理性方面,康德的核心就是思维规定存在。而在实践理性层面,就变成了思维决定存在。前者是认识中思维与存在二者所提供的素材不同,而后者是思维在实践中的优先地位体现。
另外在判断力是调和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中介,它既不是认识的,也不是实践的,所以它体现出一种思维对存在的探索,也就是在看到结果的时候,能否感受到原因的确定性等等,就是让思维对存在进行预定。
本质上,思维也是附着在存在物上的一种功能,思维和存在二者的对立,似乎也并不存在,或者说就像我们透过因果最终看到了运动或者变化一样,透过思维和存在,我们会到达一个新的认识境界,即这个世界更为真实的东西是“关系”。
这个关系可以是自然界的因果关系,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关系,可以是前后顺序,也可以是并列存在。人的肉眼或五感只能感受到存在,但人的思维却会在存在当中发现关系。正是因为具备发现关系并利用关系的能力,人才真正有别于动物,可以制造工具,可以用工具来改变现实。
那么从关系的角度来说,三大批判又可以理解为——
理论理性:发现关系
实践理性:创造关系
判断力:预测关系
理论理性是人类借以发现现实世界存在之间关系的能力,实践理性是人类创造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判断力则是人推断、预测可能存在的关系的能力。
或者我们可以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所谓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个的人,一个个的物体,存在包含实体,更包含了实体之间的关系。人作为一种存在的特殊性就在于,不仅可以通过感官感受到自然界的种种现象,还能透过现象发现所谓的本质,即关系,并将这些关系进行总结,从而获得超越自然的存在特性。
在诸多的关系里,因果关系是较为特殊的一种。它代表着世界存在的一种方式,即从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前者为因后者为果,形态的变换昭示着存在的基本模式即变化。
而人成为人,就是在于对因果这种关系的发现和应用,但人的烦恼很多时候也来自于对因果的滥用。如果说不去发现和认识因果是傻,那么错用因果就是盲。所谓的滥用错用,就是将我们从自然现象中得来的一种因果关系的模型,放在康德所谓的自在之物,也就是自由的领域。
就如前文提到的,责备命运的不公,或追求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循环等等。人为了轻松的生活下去,当抓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时,更愿意将这些规律普遍的应用在自己遇到的所有事情上,无论是自然的还是自由的,无论是物理的还是社会的。
但康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即在包含人,包含人类意志在内的自然整体当中,不会存在有一种规律能够统合所有的现象,能够揭示所有的关系。那么由此,我们也就可以进一步的认清自身,在认识能力上是有限制的,在关系的理解上是不完全的,在规律的使用上也是不完备的。
由此,一方面人可以找到自己前行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一些烦恼的产生,因为错误的对关系的认识和在不同范围内对规律的滥用,是造成人类烦恼的根源所在。
哲学,最终还是要回到人本身,回到人的生活中,回到人的思维里。当我们跳脱出康德哲学晦涩的文字,忽略康德构建自己哲学体系时的一些历史限制和哲学发展史层面的一些意义,最终获得的,将会是能够穿透时间和人类个体存在的洞见,是在普通生活悲喜之间的智慧,是对自我,对他人乃至对整个世界的清醒与热爱。
[点赞][点赞][点赞]
我也读了,我只发现,哲学都是些深奥难懂的东西,只要把简单的话绕来绕去组成新概念、让人不易理解就是哲学。
康德这货是同性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