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说老子》现代军事学理论,竟然都没有脱离《道德经》的思想核心?

日月堂易经风水馆 2021-11-15 15:09:11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因此,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自全。)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以上就是一般的原文与译文。

01

上一节我们讲了商业界的例子,这一节再讲一讲军事界巴顿将军的事迹,众所周知:

巴顿是美国著名的传奇将领,他跟中国的战神白起一样,身经百战,从无败绩。在二战时期,被称为“凡尔赛区的不败将军!”

他的作战风格特别鲜明,其中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四个字:

身先士卒。

每当攻下城池的时候,巴顿总是冒着枪林弹雨,率领第一批先锋部队进城。每次水陆两栖作战的时候,他总是首先跳入浅滩,率领第一批士兵们登陆上岸。他曾经为自己的作战理念,做过一次形象的表述,他把一根湿面条放在桌面上用手指去推,然后说:

“领导艺术就是这样,你从后面是无法将面条推向前的,面条会从中间变弯。前线的士兵也是这样,除非有人率领才行。①”

02

谈到这里或许你会产生一个疑问:

巴顿提倡的身先士卒,这分明是“先其身”怎么能是“后其身”呢?

这种问题,就属于被文字的表象所欺骗,因为老子所谓的“后其身”意思是:

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后面。

而“身先士卒”的行为:

本质上就是敢于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士兵的后面,敢于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所以,身先士卒其实是一种“后其身”和“外其身”的行为。如果将军能身先士卒,那么士兵必定会争先恐后,所向披靡。

所以巴顿才会说:

“如果士兵们知道,将军也同他们一样有被子弹击中的危险。那么他们就会从心眼儿里敬重他,愿意听从他的命令。”

这就是巴顿之所以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指挥官”的原因。其实巴顿将军用兵之道,只不过是祭出了三千兵法中的一点皮毛,在中国古代早已经诞生了更加全面而透彻的统帅理念。

03

比如说我国古代有一部兵书叫《太公兵法》,也叫《六韬》,传说是姜太公留下的军事著作,其实不大可能,应该是战国时期的一些学问家借姜太公的名义创作出来的。《太公兵法•龙韬》里就有这样一番对话。

周武王问姜太公:

“如何让三军将士们能舍生忘死地为国作战呢?”

姜太公回答的非常精辟,充满了领导艺术:

“将领有三个要点,隆冬不穿皮裘,夏天不摇扇,雨天不撑伞。与士卒共寒暑,这叫礼将。行军经过艰险的关隘,跋涉于泥泞道路时,将领一定要放弃骑马。与士卒共劳苦,这叫做力将。宿营时,全军都已驻扎完毕,将领才能就寝;士卒饭菜都熟了,将领才能吃饭。与士卒共饥饱,这叫做止欲将。

如果我们把姜太公的这番描述抽象整理一下,所谓的“礼将”和“力将”不就是“外其身”吗?“止欲将”不就是“后其身”吗?所以姜太公最后说:

“如果将帅与士卒共寒暑、同劳苦、一起承受饥饿,一起享受酒肉,那么三军自然振奋,作战必定争先赴死。”

国民党的军官就从来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打仗的时候总是说“给我上”;共产党则一开始就领悟了《太公兵法》中的精髓,所以冲锋的口号都是“跟我上”。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把这种军事理念如果用古语来表述的话,不正是老子所说的“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吗?

【参考资料】:

1、艾伦・阿克塞尔罗德《巴顿的领导艺术:第三章、第八章》

本文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