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江青被判死刑,陈云极力反对:如果非要杀,请写陈云不同意

漫步时光旧梦 2025-04-12 15:46:10

关键时刻,咱们得用点超常规的办法来应对。

在华国锋那里,陈云的话起了关键作用,他很快下了决心,要马上解决掉四人小组的问题。

1976年10月6日那天晚上,有个危害国家、让国家乱套的坏组织,终于被一锅端了。

那时候,华国锋借着“维护审查制度”的由头,把四人小组给处理了。可后来在审理他们案子的时候,出现了不少争议。

党内很多人提议要对江青直接执行死刑,不过,陈云同志却强烈表示不同意,他觉得江青不能杀。

为啥陈云会对这事儿持反对态度,背后有啥咱们不知道的原因呢?

1980年11月里的某个黄昏,陈云正在家悠闲地待着,突然电话响了,是中央打来的,说有个特别急的会议,让他赶紧过去。

陈云赶紧吩咐秘书准备好车,立马就出发,一点时间都不敢浪费。坐在车里,他心里也大致有了数,知道这次出门是为了什么事情。

电话里没细说会议是干啥的,但估摸着还是围绕“四人小组”那个案子的审查来聊。

毛主席离开后,“四人小组”就变得越发嚣张,他们急着要抢班夺权,加快了自己的动作。

如果不赶紧解决这个麻烦,那肯定又会给国家和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危险。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陈云再次被选为中央纪委的头儿,也就是第一书记。他在会上明确表达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那时候,党里很多人都站出来说了话,关于“四人小组”里头江青的审判,大部分老党员的想法跟社会上大家的看法挺合拍,都觉得该给江青判死刑。

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来决定,江青肯定是难逃一死。她干的坏事太多,数都数不清,说判她死上一百次,那是一点都不过分。

但陈云这时候开口了:“如果你们铁了心要给江青判死刑,那就在会议记录上明确写上:陈云不赞成这个决定。”

这句话一说,立马就炸了锅,引起了好大一阵骚动。

陈云和江青之间是不是有啥不为人知的关系呢?他们两人之间究竟有啥恩怨或者纠葛?

那会儿,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很多老同事都围着陈云,想让他给个明确答复。陈云让大家先别急,然后慢条斯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首先,打倒“四人帮”其实是党内的一次冲突,就是党内同志在思想、政治还有组织方面,因为坚持不同原则而产生的分歧和对立。

在党内,咱们得明事理,啥事儿都得把道理说明白,得有理可据,不能动不动就乱来,胡乱发脾气或者做出过激行为。

第二点,那种因为愤怒而进行的疯狂杀人行为,真是太不负责任了。这么做会给后人留下很糟糕的榜样。

陈云说,这些人之前还是跟我们一起打仗的战友,在他们走歪路之前,咱们要是直接把他们给处理了,那对党里的和谐跟团结可不好。

把他们的故事留下来当作例子,说不定能给以后的人提个醒,让他们别再犯同样的错。

另外,要是就这么处理江青,可能有点儿草率了。这么短的时间内,她还没认清自己做错的事,也没有一点后悔的意思,所以,咱们得琢磨琢磨,判她个无期徒刑咋样。

得让她彻底明白自己错在哪儿了,好好为她干的坏事感到后悔。

三点提议说完,会场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好多人都觉得,跟陈云比起来,自己考虑事儿确实不够周全,眼光也没那么长远。

陈云拥有那种深远的目光和全局的考虑,他能顶住周围人的重重压力,做出那样有魄力的选择,这和他一辈子的经历紧紧相连。他能做到这一点,绝非偶然。

陈云,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位关键领导人物,负责掌舵我国的钱财事务,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掌管中国经济的行家”。

不过,这位大总管的文化程度和家庭背景,其实并不像咱们以为的那么光鲜。

1905年,陈云诞生在上海青浦的一个穷苦农民家里。他两岁那年,父亲就走了,到了四岁,母亲也离开了他。小陈云真是命苦,全靠舅舅一手拉扯大。

我舅舅廖文光,他是个做衣服的师傅,平时就靠给人裁裁剪剪来养活我们俩。

舅舅从没进过学堂门,但他心里头明白学问有多重要。为了能让陈云有书念,他平时吃穿都节省到了极点。

他并不指望陈云将来能当多大的官儿,就盼着他别跟自己还有他爸妈似的,没念过几天书,一辈子只会跟土地打交道。

陈云懂得了舅舅的一片苦心,进了学校后就特别努力学习,碰到不明白的地方就赶紧问老师。

他不像其他同龄孩子那样调皮捣蛋,心里头只有学习这一件事,就想好好努力,不白费舅舅的一片苦心。

陈云的导师特别看重他,像他这样观念正直,又爱钻研提问的学生,导师当然非常喜欢。

当舅舅实在没法再供陈云上学时,他的老师及时出现帮了大忙,给陈云争取到了一个免费学习的机会。

陈云心里特别感谢舅舅的支持和老师的帮忙,他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就想着要用出色的成绩来好好报答这些对他有恩的人。

陈云读书那会儿,碰上个特别开明的陈老师,对他影响可大了。

在陈老师的课上,他从不说那些无聊的老故事,而是爱分享那些为了国家献出生命,还有勇于创新变革的英雄故事。

受到这位老师的深远熏陶,陈云的爱国情怀变得异常炽热。

他明白了,在那个军阀到处打仗,国家又乱又弱的时代,社会上最缺的就是那些脑筋灵光,敢站出来改革的新“明白人”。

当陈云得知党中央计划发起第三次北伐战争的消息后,他心里盘算着这是个施展自己才华的好时机。二话不说,陈云立马就加入了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工人行列里。

在上海那家商务图书馆干活的人,大多数思想都挺开明,他们很主动地参与到党领导的革命活动中去。

陈云常去图书馆认真学习各种知识,而且他还爱和那些参加运动的人聊天交流。

那时候,周恩来总理亲自跑到现场看看啥情况,跟大伙一块儿商量该咋办。就在周总理的带领下,这次活动顺顺利利地搞完了,结果特别圆满。

在这次起义中,周恩来总理和陈云认识了,两人之间结下了牢固的革命交情。

那会儿,陈云虽然年纪轻轻的,但做起事来却稳重老练,既勇敢又机智。党组织对陈云相当看好,没多久,他就一路晋升,成了中央的重要领导。

1931年那会儿,顾顺章这家伙背叛了组织,弄得中央政治委员局里的每个人都可能暴露身份,情况相当危急。还好陈云同志反应快,他迅速出手,把顾顺章叛变的事儿给摆平了。

中央领导层再次认可了陈云的卓越才干,决定让他担任特务科的负责人。

陈云一上任,就立马动手修补那些被搞乱的关系,拔掉内部的钉子,还亲自带出一批新的得力特工。

陈云下了大力气,迅速把一团糟的局面给扭转了,让党中央又能清楚地看清形势了。

特务科的工作重新启动后,陈云接到了一个新任务,那就是悄悄地把鲁迅夫妇送到安全的地方。

他以前就很佩服鲁迅,后来真的见到了鲁迅本人,还聊上了天,这让他直呼自己的思想又上了一个台阶。

“把心意寄托给寒冷的星星,可它们却不懂我的心,那我就用我的鲜血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陈云被鲁迅先生的这份爱国情感深深打动。

之后,陈云就积极推广“鲁迅的思想”,不停推进新青年的发展工作,极力鼓励学生多读书。他花了很多心思在提升新青年的素质上,特别看重学生们通过读书来增长见识。

他深知青年就是国家的希望,象征着国家的活力满满。多读书能让孩子们眼界更开阔,早早树立起爱国的心,这样一来,年轻人就能更加团结,充满力量。

后来,陈云的职位不断往上升,可他心里始终记得最初的信念,一直都在为国家和百姓做事。

陈云费了好大劲,让一批接一批的新面孔加入到党组织的各个层级,实实在在地给老百姓办事。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觉醒,而这其中,陈云可是出了不少力。

在部队时,陈云先后做过红军军委纵队的政委,还负责了1944年陕甘宁边区的经济事务。他为咱们国家抗战那会儿的经济建设,真是立下了大功。

在打仗那会儿的解放战争时期,陈云跑去东北,挑起了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的大梁。

东北一解放,陈云立马动手搞经济建设。他搞了一系列办法,提了不少实在的建议,结果东北的经济恢复得特别好。

陈云老是默默在后台做事,不像那些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大将们那么风光,一直以来知道他的人并不多。很多人甚至都没怎么听说过陈云这个名字。

新中国一建立,陈云就回到了中央。那时候,中央大力推行廉洁奉公的风气,财政这块摊子,大家都不愿意去碰,觉得是个烫手山芋。

处理财务时稍有不慎,就可能被人扣上贪污受贿的罪名。再加上管理着整个国家的钱袋子,能真正做到不被诱惑、专心工作的人真的很少。

但毛主席特别重视国家财政这块儿,当时就拍板决定,让一直管财政的陈云继续干下去。

陈云起初跟很多人想法差不多,觉得这摊子事儿太大太乱,自己不想接手。但等他真的上了任,才慢慢体会到毛主席的深谋远虑。

新中国一建立,国内到处都是等待重建和发展的景象。那时候,上海的资本家们对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并不买账,他们不乐意看到自己的经济优势被削弱,所以就使出了各种手段。

他们先是让人民币换成了金元券,等人民币都换出去后,接着就用黄金、白银、美元来对付人民币,想让人民币也走上金元券的老路,最后变得一文不值,就像废纸一样。

他们手头有一堆银元,就想着拿去换人民币。因为有了这么多银元,他们想怎么抬高物价就怎么抬,做起投机买卖来简直轻而易举。

而且,因为他们故意捣乱,好多大公司和企业都不肯收人民币了,这样一来,人民币的信誉就跌了不少。

那些有钱的大佬们,就是想通过这两种方法来打压咱们的人民币。

陈云心里门儿清那些资本家的心思,他立马就沉下心来,麻利地琢磨起了上海的金融状况。接着,他出手果断,用了一连串狠招,直接把上海那些资本家的老窝给端了。

陈云继续深入追查,把那些零散的小商贩也一并处理,从那以后,上海的街道上彻底没了银元交易的身影,老百姓的生活也重新步入了正轨。

另外,陈云让华东和华中两个地方得做下面这些事:

陈云采用政治与经济双重策略,迅速解决了上海资本家搞出来的银元骚乱,让金融市场很快恢复了稳定。

除了银元风波,咱们还经历了棉粮抢购战、打压通胀的斗争等等,经过这一连串的经济较量,咱们国家的经济建设也慢慢步入了正常的轨道。

在陈云的得力引领下,咱们国家的资本家都老实了,再也没敢跟政府对着干。

要想更好地凝聚资本家的力量,就得先稳住他们。这样,我们才能为50年代初期有效地利用、约束并改造资本家奠定坚实基础,让他们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出一份力。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基石,要是没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哪还谈得上建设好的社会体系。搞好经济,不光能让党政工作更好地开展,更重要的是能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让大家心里美滋滋,稳稳地支撑起整个国家。

陈云一直坚持着说真话、办实事的工作态度,他根据国家的真实状况,想出了不少实用的解决办法。这些措施一落实,效果还真不错,给咱们国家后来的经济发展铺好了路。

陈云同志很有一套,他总爱从实际中摸索经验,不怕向普通人请教,真心实意地向老百姓学习。他搞出了不少实在管用的办法,都是针对实际情况、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妙招。

1962年1月,在那个有七千人参加的大会上,毛主席说了这么一番话:

我们在搞社会主义建设时,还是有很多地方摸不着门道……但陈云同志,特别是他,真的挺有见识。他的诀窍就是多做调研,事情没搞明白前,他一般不会轻易发表意见。

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那阵子,陈云经常跟中央和地方的领导们分享怎么做调查研究,他一遍遍地说,调查研究真的非常重要。

陈云之所以能够洞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经济规律,并且在实践中运用自如,屡次获得成果。

从怎么思考和做事的角度来看,他主要就是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学习并用好唯物辩证法。他做啥事儿都从真实情况出发,喜欢深入去了解情况,干工作的时候,一直都坚持有啥说啥、不瞎说的原则。

就是这么一位始终把老百姓放在心里的民族楷模,在文化大革命那会儿,也遭了不少罪,被安排到江西的一个机械厂,当了个平平常常的工人。

那时候,他一点架子都没有,和老百姓一起吃饭睡觉。可就算这样,他还是碰到了不公平的事。尽管如此,陈云回到中央后,还是实话实说,办事公正,一点个人情绪都没带进去。

尽管遭受了严重迫害,陈云仍旧心系整体局面,他挺身而出,坚决地反驳大家说:“绝对不能杀,要不然后面的麻烦可就大了!”

徐向前元帅站在国际国内的宏观角度,提议对江青不应处以死刑。

1981年1月份,党组织对那个“四人小组”审了好几个月后,最后由最高法院的大法庭给出了判决。

江青因为是“四人帮”里的头头,被判了死缓,缓期两年,这辈子政治权利都被剥夺了。

事实证明,那些老一辈的革命英雄,在紧要关头总能沉得住气,他们既细心又胆大,敢于站出来,为国家的安稳立下了汗马功劳。

0 阅读: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