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国民党一连长冒死从台湾游回大陆,如今已成为中国顶级智囊

漫步时光旧梦 2025-04-12 15:40:57

【士不可以不弘毅】

1979年5月的一个漆黑夜晚,金门岛上,有个国民党连长鼓起勇气,猛地扎进海里,拼了命地游了3个小时,游了差不多2000多米,最后总算是靠近了福建那边的角屿岛。

这位先生,是我们国家当下非常有名的一位经济专家,名叫林毅夫。

林毅夫以前叫林正义,1952年在台湾宜兰县出生。他爸妈想让他长大后做个正直又讲义气的人,所以给他起了这个名字。

在这个不太富裕的家庭,林正义的父母从没亏待过孩子们,而且把家里的几个小孩都培养得特别优秀。

林正义在爸妈的耐心教导下慢慢长大,他心里从小就燃烧着一股子激情和冲劲儿,就盼着以后能有机会为国家做点贡献,好让自己在这世上站稳脚跟。

1971年,林正义这个从小就拼命学习的孩子,终于实现了梦想,成功考入了台湾大学。

他和别人不太一样,考上大学后,他一点也没松懈,反倒是更加拼命学习了。

他不止如此,还热心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跟老师同学都处得挺融洽,完全看不出是个只读圣贤书的人。年纪轻轻的他,全身散发着一股子冲劲,特别带劲。

爸妈本以为林正义会一直走文学这条路,可没想到,他突然做了个让他们惊讶不已的决定。

在台湾,当兵是每个人必须履行的义务,这让不少大学生都头疼不已,能躲就躲。但林正义却与众不同,他在大二那年,自个儿提出来要退学去当兵。

这件事在台湾省闹得沸沸扬扬,很多人都在讨论,就连国民党也了起来。

林正义这样的孩子,地道的台湾本地人,学习成绩还特别好,他居然自愿去当兵,这事儿真不多见。

国民党迅速翻看了他的资料,心里立马觉得这是个绝佳的“宣传素材”。

后来,蒋经国亲自会见了林正义,对他自愿参军的行为大加赞赏,并且直接安排他去陆军军官学校进修。

毕业后,林正义没闲着,他接着努力,在台湾政治大学拿下了硕士学位。他的优秀表现,国民党可是一直都盯着呢。

林正义书念完回到部队,立马就被提拔为陆军上尉连长,然后就被调到了金门岛的马山那里。

马山坐落在金门岛最北端,跟大陆遥遥相望,因此国民党把这儿当作金门岛的要害之地。

能来这里当兵或者当军官的人,要么是靠关系的,要么就是真有两把刷子的,林正义就是靠自己实力来的。

等他在金门岛服完兵役,回去就能升职加薪,好日子马上就来。但林正义却开心不起来,现在的他感觉自己就像个被埋没的英雄,一身本事没处使。

林正义参军后,看到了国民党不少丑陋的行为。当他被调到金门岛,几乎每天都会跑到海边,远远地看着对岸的大陆,心里五味杂陈。

林正义在岛上每次听到广播聊起大陆的建设和进步,心里头就像有虫子在挠,痒得他直想干点什么。

那些播出的话语,就像祖国在不断地呼唤,时时刻刻触动着林正义的心弦。

每天就像重复播放的老电影,让林正义备受折磨,最后他鼓起勇气,下了一个大决定:“跟着心走,回大陆去!”

林正义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他立马给自己弄了个超严的计划。

1979年5月14号那天,林正义先弄清楚了晚上潮水退去的时间,接着,他就利用自己是连长的身份,跟士兵们说晚上有宵禁,其实是骗他们的。

要求他们宵禁后不能随便溜达,也绝对不能私自离开营房。

林正义忙完手头的事儿后,就呆在办公室里,眼巴巴地瞅着时间一点点过去。等啊等,终于快到宵禁的时间了,他嗖的一下站起来,急匆匆往海边跑。到了地方,他从兜里掏出自己的“三件宝”:一个小指南针、一个小水壶,还有身份证明。

接着,他套上泳衣,毫不犹豫地一头扎进了大海的怀抱。

林正义游了三个小时之后,终于抵达了福建的角屿岛。一到岛上,他立马就在当天晚上和相关部门取得了联系。

林正义一到大陆,就打算改名换姓,把以前的事儿都放下,重新来过。

他琢磨了好久,最后决定从《论语》里找灵感,选了“士不可以不弘毅”这句话里的“毅”字,当自己的新名字。打那以后,林正义这个名字就不用了,大家都叫他林毅夫。

那么,当国民党这边得知自己痛失了一位能人后,他们会怎么应对呢?

【学无止境,忠心为国】

当林毅夫因为改了名字而心里美滋滋的时候,金门岛上的国民党那边可早就炸开了锅。

林毅夫失踪后,副连长二话不说,立刻让一个连的兄弟出去找他。岛上没有他的出岛记录,所以大伙儿都琢磨着,他铁定是还在岛上哪个地方呢。

副连长派出去的人从早晨一直找到晚上,都没能找到林毅夫。实在没办法,只能给上级师长打了个电话,毕竟一个连长不见了,这可不是小事儿。

一听说连长不见了,对方也是惊讶得不行,立马就多派了些人来帮忙找。他们实在想不通,一个大活人怎么可能就像变魔术一样,说没就没了呢。

最后,金门岛上所有的士兵都出动了,他们在一条偏僻的小路上意外发现了林毅夫的鞋子,这个结果让大家都非常震惊。

由于这条路是通向海边的,根据这个线索推测,林毅夫很有可能已经“出走”了。

国民党怎么也想不通,林毅夫为何会放弃大好的未来,偏偏要选择“逃跑”。更让他们纳闷的是,林毅夫的妻子眼看就要生下第二个孩子了,这时候他为啥还要走呢?

其实吧,这个问题不光他们好奇,就连在林毅夫先生来到大陆后,我们也向他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他是这样答复我们的:

中国大陆人口众多,足足有十几亿,相比之下,台湾那边就少了许多,只有两千万人。说到中华民族的复兴,那肯定是得靠这十几亿人的共同努力,而不是仅靠台湾这两千万人。并且,我觉得,这十几亿人的复兴进程,还能给台湾那两千万人的复兴带来更好的环境和机遇。

林毅夫心里头一直认为,台湾就是咱们祖国不可或缺的一块儿,他深信,在祖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荣的带领下,他的老家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当台湾那边的国民党得知林毅夫真的到了大陆后,他们就没啥好说的了。于是,他们就开始编造故事,对外宣称林毅夫出了意外,没了。

林毅夫一听到消息,立马站出来把事儿说清楚,他这么做,简直就是直接给对方来了个“当头一棒”。

国民党因此丢了大脸,气急败坏之下,他们不让林毅夫回台湾。所以后来林毅夫的父母去世时,他只能通过视频来缅怀。

林毅夫抵达大陆后,直接进了北京大学进一步学习。他本就头脑灵活又肯下功夫,所以在那儿学习起来很快就上手了。

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远在台湾的老婆和孩子。林毅夫做决定要离开那会儿,他老婆正怀着二胎,眼看就要生了。

他老觉得自己没做好丈夫和爸爸的角色,心里头一直挺过意不去的。

林毅夫在台湾的朋友挺够意思,知道他心里惦记着家里,就给他寄了张家人的合照。照片上,他老婆抱着俩娃,小的那个还在婴儿怀里,正是他还没见过的小闺女。

林毅夫瞅着老婆和闺女的相片,心里头那股子劲儿立马又上来了。1982年,他北京大学一毕业,就琢磨着去国外再好好学学,多攒点本事,好回来给国家出点力。

后来,林毅夫踏上了前往美国芝加哥的求学之路。到了芝加哥的第二年,他老婆陈云英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摆脱了国民党的纠缠,带着孩子跟林毅夫在美国见了面,一家人得以团聚。

这对夫妻在分开了漫长的四年后,终于迎来了他们期盼已久的幸福重聚。记得当初,林毅夫打算前往大陆时,就跟妻子透露过心声:

要是我哪天消失了,你可能就得跟王宝钏似的,在那冷清的地方熬上十八年呐……

真没想到,林毅夫竟然真的就像说的那样,突然间就不见了。陈云英一听到老公失踪的消息,心里就明白了,他肯定是去做自己心里头那点事儿了。

常言道,啥样的人找啥样的伴儿,林毅夫这人特别用工学习,他的老婆陈云英也是一样的努力。

陈云英到了美国,不光忙着谈情说爱,她还把很多心思放在了学习上。

她在爱丁保罗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接着在华盛顿大学又拿到了博士学位,真是个不折不扣的“厉害女性”。

林毅夫两口子深造结束后,没要美国那边的高薪职位,兴高采烈地回了国。他们想把学到的本事,用在咱们社会上,好好回报祖国……

【不要低估中国的经济潜力】

林毅夫学习完后回到了祖国,这次他不仅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回来,还一下子带了30大箱子的英文原版书。

但那些珍贵的书本,都没法跟他脑袋瓜里的学问比。在那个国家正缺专业人才的时候,林毅夫可是头一个从国外读完经济学博士回来的。

林毅夫回国后没急着动手干,他先跑到田间地头,好好看了看咱们国家的农业情况。他觉得,得搞清楚问题出在哪儿,就像看病一样,得先找出病根,然后才能开方子,治到点子上。

一开始总是最艰难的,林毅夫作为国内少有的经济学大拿,凡事都得靠自己摸索、搞定,连个能一起合计的人都没有。

看到这种情况,林毅夫就喊话国内的好几位经济学大咖,让他们聚到一块儿,商量商量国家经济该往哪儿走。

而且,为了能给经济学营造个更优的环境,他主动向国家提议,建起了一个中国经济研究的专门机构。

之后,林毅夫实实在在花了五年工夫,跑遍了咱中国的大江南北,写出了一本名叫《中国奇迹》的书。这书一出版,好多老外都对中国的发展速度感到惊讶不已。

1979年那会儿,有数据显示,非洲人的平均口袋里装着575美元,但咱们中国人呢,平均每人就只有182美元。

仅仅四十多年光景,中国就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得益于林毅夫在经济领域的大力推动。

林毅夫是我国很有名的“农业方面专家”,他一门心思扑在钻研咱们国家的农业经济难题上。他心里明白,想让国家强盛起来,除了工业得搞上去,农业同样也是重中之重。

林毅夫有这样一个观点:你要是真懂中国的近现代历程,还有它的社会和经济是怎么构成的,那你肯定会明白,农村的事儿,那可是咱们国家往现代化道路上迈进时,最躲不开的一个大坎儿。

他心里揣着这个问题,一门心思扎进了国内农业发展的研究中。

1999年,林毅夫经过一连串的深入了解,瞧出了咱们国家里头的不少毛病。他头一回跟国家说了两个事儿,一个是搞“新农村运动”,另一个就是得重视“三农问题”。

不过,他抛出的这些问题,党中央都非常,而且还给全国人民传递了一个重视农业、加强农业的明确信息。

但林毅夫并未就此停下脚步,他持续推动经济改革深入全国,这一举动也让世界银行开始对我们国家刮目相看。

2008年的时候,林毅夫收到了世界银行的一个大好机会,他们邀请他去做副行长。大家都知道,世界银行可是联合国里头专门管经济发展的大腕儿,目的就是要给全世界的经济加油打气。

林毅夫是中国第一人,他当上了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在这个岗位上,他从没请过假,也没休过假,一直都在兢兢业业地干活。

站在全球视野下,他又开始琢磨起中国未来经济的走势。从世界银行离职回到祖国后,林毅夫重返北大讲台,继续一头扎进理论研究的创新里。

林毅夫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农业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稳了国家才安宁。”他觉得,只有把农业发展好了,国家的发展才能站稳脚跟。

打小起,林毅夫心里就明白,得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他瞧不上国民党那种自我欺骗的日子,于是干脆利落地做了个决定,不跟他们混了,转身就一头扎进了大陆的建设大潮里。

对此,他从未有过一丝悔意,只怪自己没能做得更好。

【结语】

一个人可能会有好多不同的“角色”,但要把每个“角色”都扮演得出色,那可是相当不容易的。

林毅夫始终把党和国家的进步当成自己研究的头等大事,他不断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助力祖国变得更加强盛。

他讲的是这个意思:“得让中华民族强盛起来,咱们老百姓的日子才能更上一层楼!”

以前的事儿回顾一下

他曾经救过毛主席一命,但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职位却连续下降了四级。当主席得知这个消息后,直接下令:让他享受副省级的待遇。

两万新四军处境危急,粟裕下令给战士们:在俘虏眼前演场“武斗”!结果,他们成功击败了七万敌军。当时,新四军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仿佛掉进了绝望的深渊。粟裕,这位智勇双全的指挥官,想出了一个奇特的策略。他让战士们在俘虏面前故意“打架”,制造出内部不和的假象。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做法,实则蕴含着深意。俘虏们看到新四军内部似乎出现了矛盾,便开始心生疑虑,士气低落。而新四军则借此机会,迅速调整战术,以雷霆万钧之势向敌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最终,凭借着战士们的英勇奋战和粟裕的巧妙指挥,新四军成功击败了数倍于己的七万敌军,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0 阅读:32
评论列表
  • 2025-04-12 17:05

    愿更多的像林毅夫这样的人才回国为国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