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要我工作多久就工作多久。”
80年代,邓小平邀请年近70的王恩茂重新新疆工作时,他给出这样的承诺。
随后,王恩茂不仅在新疆工作多年,他在临终前,还让家人把他的骨灰埋葬在乌鲁木齐,永远陪伴着他曾工作过几十年的新疆。
而在多年前,他和他的家人却在新疆遭遇不幸,他本人被抓去游街示众,家人也被抓,四儿子直接被打死。
他和家人为什么被抓去游街示众?他在新疆有哪些经历?
(王恩茂)
一、毛主席给予关照,王恩茂积极面对打压“二月逆流”爆发后,毛主席为了保护一些同志不被打击,紧急召集各省、市、军区等“一把手”,前往北京,集中参加学习。
当时,已经在新疆工作多年的王恩茂,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也来到了北京。
他和其他“一把手”被安排入住在京西宾馆后,却没有人前来给他们授课,同时,还禁止他们外出。
见证了中国历史前进脚步的京西宾馆
曾经从枪林弹雨里走过来的他们,无法忍受继续过着被“软禁”的生活,很多人开始发泄心中的不满。
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脾气变得更加暴躁,经常喝酒,酒后还会破口大骂,甚至扬言,实在不行,要跟那些禁止他们外出的人拼命。
有人暗地里把情况记录下来,整理成材料,上报给了毛主席。
一天下午,大家得知毛主席亲自前来慰问大家,这些曾经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过的人们,突然变得像受了很大委屈的小朋友,纷纷向毛主席吐露怨气。
当时,王恩茂在工作过程中,已经遭到造反派的打击。
毛主席事先已经知道了他的遭遇,慰问几句之后,问他是否会被打倒?
王恩茂没想到,毛主席直言不讳,公开谈论他的经历,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很唐突地回了一句:这就看您的态度。
这话虽然说的很唐突,但是王恩茂的意思表达的很清楚。
无论他在工作中经历怎样的打压,对他来说,都无关紧要,只要毛主席认可他在新疆的工作成果即可。
其实,就当年全国的形势来说,新疆的情况比其他省份的环境更加复杂。
有人无视王恩茂为新疆做出的巨大贡献,栽赃陷害他,还给他扣上了“叛徒”的名号。
面对这些莫须有的指控,王恩茂立即端正态度。
他认为当下不是给自己洗刷冤屈的时候,首要任务是,确保军队不能乱,维护社会稳定,因此,他振作精神,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工作中去。
他在多个公开场合,屡次向大家讲述新疆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提醒大家,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维护国家安全的使命。
因此,当毛主席问他是否会被打倒的时候,他表态,看毛主席的态度,始终听从毛主席的指示。
毛主席当时也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答复:不会被打倒。
可是,后来的形势发展,超出了大家的预期。
1968年,儿子王北新在意外中不幸遇难。处理完儿子的后事,王恩茂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去。
次年1月,王恩茂被抓后,拉到乌鲁木齐的大街上游街,他的家人也被连累,另外一个儿子被活活打死。
当月11日,毛主席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发电给新疆革委会,把王恩茂和家人送到北京。
等风波平息之后,王恩茂重返新疆工作,工作态度一如往常,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待。
可是,在造反派当道的社会环境下,王恩茂最终还是没能战胜邪恶势力,被调到北京二七车辆厂,接受劳动改造,之后又被调去芜湖工作。
直到1975年,恰逢长征胜利40年之际,王恩茂回想起当年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的场景,心中的革命热情再次被点燃,当即提笔写信给毛主席。
在信中,他首先向已经多年没有见过面的毛主席,表达慰问之情,接着回忆自己的革命经历,最后向毛主席请愿,自己才62岁,想回到部队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毛主席了解他的情况之后,安排叶剑英、邓小平等人着手处理王恩茂的事情,最后任命他为南京军区副政委。
本以为这辈子不会再回到新疆工作的王恩茂,却在1981年秋天,再次受党中央任命,以新疆第一书记的身份,重返新疆工作。
此后,王恩茂又在新疆工作多年,为新疆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过巨大贡献。
王恩茂在1949年,跟随部队来到了新疆,由此开启了他在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长达几十年的工作历程。
刚踏入新疆的土地,王恩茂和他的战友们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他们不仅要面对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还得与时间赛跑,平息叛乱。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他率领着部队,先后成功进驻喀什、阿克苏、巴楚等地区。
当他得知和田地区的反动派策划了一场大混乱后,毫不犹豫地带领部队出发了。
这次的任务异常艰巨,他们需要穿越荒无人烟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那个炎热的季节里,在水资源和食物短缺的情况之下,这支勇敢的队伍以15天行走750公里的速度,到达目的地,成功地平息了叛乱,保护了当地人民的安全。
对于长期遭受剥削和压迫的新疆各族人民来说,解放军的到来,给他们带来新的希望。
解放军入村之后,主动帮助村民修缮房屋、分发粮食。
王恩茂特别注重与当地百姓建立信任关系。他经常亲自走访农户,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并尽力解决遇到的问题。
解放军与当地百姓之间建立起了非常和谐的军民关系。
由于面临着粮食短缺、物资匮乏的现状,王恩茂决定号召军民,参与大生产运动。
在新疆开荒种地,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气候条件恶劣,土壤贫瘠,水源稀缺,想要种植农作物,异常艰难。
但王恩茂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他的带领下,全体官兵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劳动。每天天还没亮,战士们就已经扛着锄头出发去田里干活。
对于很多从江南来的战士来说,新疆的冬天尤其难熬。
零下几十度的低温,让很多人难以适应,手脚常常被冻伤,并没有人因此没有抱怨或者是放弃。
为了尽快推进开荒耕地,王恩茂亲自下田,教大家如何翻土、播种、浇水。
在他的带动下,整个部队干活的热情高涨。
等到来年春天,田野里不再是遍地野草枯黄,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病虫害问题严重,不少作物都被害虫侵蚀。
王恩茂组织了一支专门的技术小组,研究防治方法。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最初开荒总共80多万亩,当年就喜获丰收,不仅解决了军队自身的温饱问题,也为当地百姓开荒种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到了1952年,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开荒面积破百万,粮食丰收,百姓们粮食短缺的现状得到了改善。
除了农业生产,王恩茂结合新疆的地理环境,注重发展畜牧业和其他副业。
单一的农作物种植无法满足长期的需求,因此,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他也鼓励大家养羊、养猪,甚至尝试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
陶峙岳(左四)与王恩茂(左一)、塞福鼎(左二)陪同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视察新疆石河子农垦区
即便在六七十年代,王恩茂被人恶意宣扬为“叛徒”,他依然坚守在岗位上。
除了关注民生问题以外,他还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工作。
为了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同胞,参与到新疆建设中来,他积极争取中央支持,让少数民族同胞有机会到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
这些受到“启蒙”的少数民族同胞,成为后来推动新疆发展的骨干力量。
从王恩茂在新疆的经历,可以看出,他身上具备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是他在革命年代养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13 年,王恩茂出生于江西永新。
受到当时革命思潮的影响,年仅15岁的他,就开始踏上了革命之路。
1934 年,我军被敌人围追堵截,任弼时和王震等人率部突围。
王恩茂担任宣传干事和政治部秘书长,跟随红六军团,突围西征,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与红三军会合后,他又参与创建湘鄂川黔、川滇黔革命根据地,在枪林弹雨中,为革命的火种寻找扎根的土壤。
随后的长征,更是对他意志的考验,北渡金沙江,爬雪山、过草地,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胜利抵达陕甘宁根据地,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王恩茂先后在120师和三五九旅担任重要的职务,保卫和巩固了雁北、晋西北等地区的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王恩茂参加了中原军区自卫反击战,从中原突围回到延安,又转战华北,参与晋西南战役和汾孝战役,取得首战胜利。
回到陕甘宁边区后,他又协助王震,进行了沙家店战役等。
1949 年上半年,他以军政委的身份,率部参加了陕中战役,此战共计歼灭胡宗南等国民党将领部队3.5万人。
7月份,他又在扶风和眉县地区作战,即扶眉战役,打响了西北决战的第一仗,取得西北解放的决定性胜利。
从这时起,王恩茂与西北结缘。
在这年年底,他进入新疆的南疆,拉开了他往后几十年工作的序幕。
(左一:王恩茂)
总结回顾王恩茂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
无论在解放前,还是解放后,面对不同的战场,他始终坚定信仰,凭借顽强的战斗精神,大公无私地为民族独立、新疆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