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分享国学典籍《传习录》学习感悟。聚焦终身成长领域,我是董三自。
传统文化中,有4位公认的圣人,有“孔孟朱王”之说。
打头的自然是孔子,末尾的一位,被称为“最后一位圣人”,他就是阳明心学的开创者,王阳明。
虽同为儒家,不过发展到宋明时期,儒家学说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儒释道三家深度融合,已然与旧儒学有了较大的不同,因此,这时的儒家也被称为新儒家。
作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学说,跟孔子的思想,虽核心不变,但在不少观点上却有着明显的分歧。
其中,在“生而知之”还是“学而知之”的问题上,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孔子的观点是: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认为,人分为四等,跟地位财富无关,而跟禀赋与学习态度相关。
上等人,天赋极高,生来就具备某些知识与能力;
次一等的,好学,且通过学习便能够掌握知识;
再次一等,平时不会主动学习,等到遇上困难无法解决时,才会求知;
还有一类人,逃避学习,陷于困境而不求自救,只能成为下等人。
阳明先生则说:
【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
阳明先生对人的分法,貌似有两种,实则只一种。
他认为,人心本体无二,天生即具备良知良能。
只不过有些人习性轻,很容易就悟到本心,而本心即天理;
而另一些人则有着很深的恶习,不过,只要下决心把这些恶习去除,人心的本体也就显现出来。
可见,对于“生而知之”的观点,孔子认为,只有少数人才具备此天赋;
而王阳明则认为,“愚夫愚妇,其良知良能,与圣人同。”说白了,他的观点是,每个人原本都是“生而知之”的。
两位圣人对“生而知之”的观点,你认为到底哪个更有道理?
更多精彩:
道理都懂,就是很难把事情做好?阳明心学告诉你原因
淡出社交、聚会的中年人,有何问题?阳明心学解析
不觉中竟变成自己曾厌恶的虚伪模样?为何会这样,阳明心学揭密
我是董三自。一切为了提升认知,开启智慧,开启自足、自洽、自在人生。
欢迎关注!诚恳邀请您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