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藏在古诗词中的积极奋进

时刻开心美食 2024-11-20 04:05:09
一、诗歌背景与地位

(一)王之涣其人

王之涣出生于武则天垂拱四年(公元 688 年),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出生于洛阳的一个仕宦之家。家族虽为魏晋以来的名门望族,但到其祖父和父亲时,官职不过县令,只能算是普通仕宦之家。王之涣自幼聪明,弱冠能文,未及壮年,已穷经义。他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他的诗风气势昂扬、大气磅礴,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诗作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尤擅绝句,被称 “盛唐无出其右”。其诗意境壮阔雄浑,音韵流畅铿锵,情思高远深邃,富有启示性,反映出盛唐诗人开朗的胸襟。

(二)鹳雀楼的魅力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占地面积 2.064 平方千米。鹳雀楼景区以鹳雀楼为中心,以黄河文化和河东文化为主题,包括名楼游览区、黄河风情游览区和山水游览区。鹳雀楼采用浮雕、壁画和缩微景观等形式展现黄河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鹳雀楼修建在山坡上,下临黄河,背靠中条山,气势雄伟。其主体建筑在高大的台基上,外观四檐三层,内部为六层,总高 73.9 米。建筑整体为钢筋水泥骨架,通体采用唐代油漆彩画装饰,具有鲜明的唐代建筑风格。鹳雀楼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壮丽景色,引得众多诗人登临赋诗。如唐代诗人畅当曾登临鹳雀楼,写下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的诗句。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更是让鹳雀楼名声大振,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之一。

二、诗句赏析

(一)白日依山尽

“白日依山尽”,诗人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夕阳西下的壮丽景象。落日的余晖洒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上,给人一种宁静而宏大的美感。此时的 “白日” 不仅仅是自然景观中的太阳,更蕴含着时光流逝的感慨。古人常以 “白日” 来暗示时光的匆匆,如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等诗句。在这首诗中,夕阳西下的画面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易逝,盛时不再。同时,这一景象也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正如 “日暮乡关何处是” 所表达的那样,日落时分往往会让人更加思念家乡。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着远方的落日,心中或许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二)黄河入海流

“黄河入海流”,此句展现了黄河奔流不息、滚滚东去的磅礴气势。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直以来都象征着力量和生命。诗人站在高处,目送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一画面既写实景,又有遥想。黄河的奔流不仅仅是自然现象,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正如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诗人看着黄河入海,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同时,黄河的磅礴气势也让诗人的心胸为之开阔,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

(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无止境的探求愿望。诗人并不满足于眼前的美景,而是渴望看到更远处的风光。这里体现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和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在生活中,只有不断努力,勇于攀登,才能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这句诗也激励着后人要有积极进取的心态,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它告诉我们,在人类的生活中,要开辟新境界,要看到新天地,就需要不断努力,勇于创造、勇于进取。同时,这句诗也蕴含着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让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定信心,勇往直前。

三、情感寄托与主题探讨

(一)传统登楼诗的情感主题

在唐代,登楼诗的情感主题丰富多样。有的诗人登楼是为了欣赏美景,如畅当的《登鹳雀楼》,描写了宏伟的鹳雀楼和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象,寄寓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高逸的心志。然而,这样的诗在唐代登楼诗中仅有一首。还有一部分诗人登楼是为了排忧解闷,其中既有忧谗畏讥,又有仕途失意,如王维的《登楼歌》、李白的《登锦城散花楼》和韦应物的《登楼》。但更多的登楼诗是以望乡土、思亲友为主题,占了绝大多数。古人,特别是游子登楼往往会引起思乡怀人之情,这是环境使然,更是心中久郁之渴求。从《诗经・魏风・陟岵》起,“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等诗句一直为后世诗人所传诵。建安时期王粲的《登楼赋》更是成为后代诗人郁郁不得志而思乡盼归的代表作品。

(二)望乡之情的可能性

从《登鹳雀楼》这首诗来看,“白日依山尽”,写的是日落之景。日落让人想到留恋和思乡,正如李白的 “落日故人情” 和崔颢的 “日暮乡关何处是”。此时诗人当兼有这两种感情,而以后者为主。古人写 “白日” 西驰,多是表达时光易逝之感慨,而 “白日依山尽” 所隐含的也正是这种特定的意蕴。再看 “黄河入海流”,此句除了写黄河奔流之势外,还让人想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之时光流逝。古人还常常把白日西骋与长河东逝联系起来以抒发感伤之情。弄清这两句诗意,对于理解全诗至关重要。

诗人为什么要 “穷千里目” 呢?如果是为了欣赏美景,写白天岂不更好?为什么偏偏要写日落之际呢?此时,暮色苍茫,视线不清,能看到什么呢!如果是为了排忧遣怀,也不必非要 “更上一层楼” 不可。这里既然排除了赏景和排忧这两个目的,那么就只剩下望乡了。无论认定此诗作者为朱斌还是王之涣,都当有漫游之经历。在唐代,士子为走科举之路,不能不经过一番游历,游子的游历时间一般都较长,所以思乡心切,而在薄暮时,尤其 “增思深”。这首诗很可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四、诗歌影响与价值(一)激励后人

《登鹳雀楼》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奋勇向前,积极向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诗,仿佛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它鼓励人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在学习中,这句诗激励着学子们勤奋刻苦,努力攀登知识的高峰。在工作中,它鼓舞着人们勇于创新,不断进取,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在生活中,它提醒人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气馁,不放弃,勇敢地向前迈进。许多成功人士都将这句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据统计,在各类励志书籍和演讲中,《登鹳雀楼》被引用的次数高达数千次,足见其对后人的激励作用之大。

(二)文化符号

作为盛唐气象的代表,鹳雀楼因《登鹳雀楼》这首诗成为了独特的文化符号,与其他名楼共同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鹳雀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承载着诗人王之涣的豪迈情怀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从历史的角度看,鹳雀楼历经岁月的沧桑,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始终屹立不倒,这本身就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文化精神的体现。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等名楼一起,鹳雀楼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景观。这些名楼不仅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登临赋诗,也成为了后人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来到鹳雀楼,感受其独特的文化氛围,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鹳雀楼作为文化符号,将继续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1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