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改以前,总参谋部是负责组织领导全国武装力量军事建设、组织指挥全国武装力量军事行动的军事领导机关,再加上全军规模最大的军种陆军在当时又没有司令部,所以总参也执行管理、指挥陆军的职能。
繁重的业务,使得总参设置了众多二级部门来支撑这一庞大系统的运转,比如主管军令调度的总参作战部就被誉为解放军“第一部”,还有主管情报业务的总参情报部是号称二部……,这都是总参的核心部门。
不过,在总参二级部中,还有一个跟总参情报部业务相似的单位,它便是总参技术侦察部。
总参技侦部主要负责技术类情报的收集和分析工作,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卫星探测、大型雷达探测和国家战略预警系统等,这又体现了该部门的网络科技成分。
相比总参作战部、总参情报部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基本就开展了相关业务,总参技侦部出现的时间稍晚一些。到了建国后,才开始筹建相应的部门。
最关键的是,总参技侦部和总参情报部还有一定的联系。
1950年12月10日,中革军委情报部改组为中革军委总情报部,下辖情报部、技术部、联络部共3个部,归属总参谋长直接领导。遗憾的是,军委总情报部仅仅存在2年时间左右,就于1953年2月29日撤销了,使得总情报部未能与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干部管理部等部门并列为大总部。
当军委总情报部撤销后,下属的各个业务部门划给了总参谋部建制,其中总情报部情报部成了解放军总参谋部情报部,定为第二部;总情报部技术部则改制为总参技术侦察部,定为总参作战部、情报部之后的第三部。
所以总参情报部和总参技侦部,实际上都是脱胎于中革军委总情报部的业务部门。
鉴于总参技侦部职能任务的特殊性,除了下辖有政治部、后勤部、综合局、科技装备局、科技情报局之外,还有机关驻在上海、青岛、武汉等各地的局,以及计算中心站。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总参技侦部在总参谋部建制下存在了六十多年后,随着军改的启动,却不见了它的“身影”。
我们知道,在军改后,总参谋部撤番,并改制成了军委联合参谋部,原来在总参麾下的二级部也多改制成了军委联合参谋部直辖的二级局。例如总参作战部就被改为军委联合参谋部作战局、总参情报部被改成了情报局、总参警卫局改成了军委联合参谋部警卫局……
可总参技侦部还是位列第三部,却没有改成军委联合参谋部技术侦查局。
那么总参技侦部在军改后变成了什么了呢?
其实,总参技侦部和总参第四部的电子对抗部合编组成了新成立的战略支援部队所下辖的副战区级单位——网络系统部。
既然战略支援部队网络系统部是以总参技侦部和其他部门为基础组建的,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总参技侦部的最后一任军政主官也都会顺势转任战略支援部队网络系统部当主官?
事实并非如此。
总参技侦部最后一任政委是李爱平,于2014年3月才从解放军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政委的岗位上平调转任总参谋部技术侦察部政委,次年晋升少将军衔。
而且,李爱平晋升少将时,刚好是60岁的年纪,符合正军级少将最高服役年限的规则。所以在总参撤番改制、技侦部改组成战略支援部队网络系统部的过程中,李爱萍也就没有再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总参技侦部最后一任部长郑俊杰就不同了。
郑俊杰长期在军委机关工作,于2013年才从总参技侦部副部长的岗位升任为总参管辖的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当军事主官。在军改启动的前后,2015年5月,郑俊杰和孟学政将军互调,孟学政离开总参技侦部,接替郑俊杰担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校长,而郑俊杰离开郑州的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接替孟学政担任总参技侦部最后一任部长,使得郑俊杰成为总参技侦部任期时间最短的军事主官之一。
鉴于当时郑俊杰才58岁,还未到正军级少将的最高服役年限,所以当总参技侦部撤销后,他并没有退休,而是跨军种来到了战略支援部队,担任副战区级的战略支援部队网络系统部首任司令员,并被授予中将衔,其实还是在他的老部队任职,无非是所属部队的番号变了。
技术侦查部就是现在信息支援部队的主体。
涉及军事方的事怎么能这样随公开来说,一点保密意思都没有。
军改之前,在军级机关就有很多功能相近,结构重叠设置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