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鲜明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提出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当前,面对经济增长放缓和利率中枢趋势性下移等新形势、新挑战,国有大行能否平衡好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与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事关金融高质量发展、金融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国有大行要科学把握在高水平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及根本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转变发展方式,完善内部治理,创新产品服务,奋力开创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章。
深刻理解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与国有大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统一关系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为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提供高水平服务,是国有大行的天职与使命,是创造价值和效益的重要保障,是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与推动国有大行高质量发展内在统一、相辅相成,是经营发展的一体两面。
从宗旨视角看,经济与金融共生共荣,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金融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本宗旨,服务国家战略是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集中体现。国有大行高质量发展具有多重内涵,不仅体现在质量效益提升和量价险的均衡发展上,而且还要发挥“输血”“造血”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提供更高质量更优质适配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实现自身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的能力,是评判国有大行是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是打造强大的金融机构、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从发展视角看,国家战略与经济转型催生新动能,为国有大行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广阔空间。面对房地产、基建等传统增长动能减弱以及净息差进入“1时代”等新形势,国有大行规模驱动和利差依赖的传统发展路径难以为继,亟需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同时,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产业、新业态爆发式增长,蕴含广阔的市场红利;国家加快布局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均是百万亿级“大赛道”,释放巨大战略红利;宏观政策更多转向全方位扩大内需,惠民生、促消费等“一揽子”增量政策密集出台,催生强劲政策红利。在此背景下,提升金融服务与国家战略及新经济新动能的适配性,将推动国有大行优结构转方式提能级,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从安全视角看,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是国有大行防范化解风险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举措。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缺少强健的实体经济支撑,金融繁荣只会是“虚胖”。如果热衷于自我循环、自我膨胀,金融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脱离实体经济片面追求自身盈利迟早酿成危机。例如,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强调金融独立运转与自由化,淡化金融对经济的从属关系,助推了金融自我循环套利,致使部分银行破产,导致金融危机爆发;日本金融自由化催生严重资产泡沫,是经济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唯有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这一宗旨,才能从根本上防范金融风险,实现国有大行经营发展的长期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推动金融行稳致远。
科学把握新形势下在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中推进国有大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期,低利率时代给国有大行经营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要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八个坚持”为统领,处理好“五大关系”,在高水平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中稳步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金融支撑。
平衡好功能性和盈利性的关系,坚持功能性是第一位的。金融具有功能性和盈利性双重属性,要发挥好金融本源功能服务好实体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取得合理回报,这要求国有大行平衡好功能性和盈利性的关系,即不能单纯以盈利为目标,盈利性要服从功能发挥。国有大行要首先确保自身发展与国家战略目标高度统一,顺应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多元化需求,优化战略布局、明确业务重点、创新产品服务、升维经营模式,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大力发展产业金融、消费金融、县域金融、跨境金融、供应链金融,支持“两重”“两新”,推动金融资源汇集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领域。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金融服务质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锻造长期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和穿越周期的经营韧性,在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中获得合理回报。
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着力优结构提质效促增长。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金融大国,但资金配置效率不高、融资结构不合理、优质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犹存,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是加快推进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迈进的关键举措。一方面,国有大行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投放力度,保持金融总量稳健合理增长,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优化金融供给,完善融资结构、产品结构、客户结构,提升对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动态平衡的适配性和精准性,打造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金融链,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
兼顾好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的关系,不断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土地经济”向“数字经济”、“规模扩张”向“创新驱动”过渡的动能转换关键期,对金融业转型发展带来广阔市场空间与机遇。国有大行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思路,巩固既有特色和优势,以“高科技+大数据”赋能传统信贷业务发展,提升服务能级,稳住高质量发展基本盘,让“老树发新枝”。同时,要合理摆布资产与业务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新产业、新动能、新业态的支持力度,发力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交易银行业务,着力推动轻资本轻资产转型,开辟业务发展新蓝海,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盈利新增长点,让“新芽长成大树”。
把握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深化改革创新锻造高质量发展动力引擎。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大行要深刻把握金融发展规律,紧紧围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便利人民群众推动金融创新,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服务,促进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协调发展,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完善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灵活高效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治理结构,打造适配高质量发展的组织架构、干部队伍和资源保障体系等,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能。
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屏障。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国有大行要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金融风险监测、识别、预警和处置机制,突出流程制衡、穿透管理、一体贯通,防范风险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传递共振。持续做好重点领域风险化解,以“人工智能+”升维智能风控模式,构建“人工+系统”风险防控体系,完善模型、数据、网络风险等新型风险管控机制,打造适配新经济的立体式风控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聚焦重点任务深化改革创新探寻新时代国有大行高质量发展之路
国有大行是“国之重器”,要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牢固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聚焦主责主业,锚定做优做强,深化改革创新,将高水平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与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切实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以金融力量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创新金融供给,构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新体系。将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作为战略龙头和新的增长极,围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创新服务模式,完善产品货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聚焦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加快金融服务转型,升维“股贷债保”全生命周期、差异化特色化综合金融服务,丰富商投行一体化综合金融供给,探索“贷款+外部直投”模式,打造一流投行业务。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构建区域性特色化服务矩阵,因地制宜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强化统筹推进,健全“五篇大文章”融合发展新机制。以“五篇大文章”为抓手加快推进模式转变和结构优化,形成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服务体系和融合发展机制,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完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专属产品服务谱系。构建生态友好型投融资模式和转型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货架,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构筑全景式普惠新格局,加强数字普惠服务创新,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构建“养老金+养老产业+养老服务+养老生态”立体化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培育“产品+场景+服务”大养老生态。打造全渠道全场景全链路的数智银行,实施“数据要素×金融服务”与“人工智能+金融服务”行动,构建适配数实融合的金融服务体系。
丰富产品服务,加快打造民生金融服务新支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完善服务民生的金融服务供给体系。构建大财富、大住房、大消费、大健康、大文旅金融服务生态,在满足百姓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打造新的盈利增长点。升维消费金融服务体系,围绕多元化消费场景创新产品服务,助力全方位扩大内需。服务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健全“三大工程”服务体系,完善城市更新产品谱系,做好对“新市民”的全方位金融支持。健全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大对幸福产业的支持力度,打造旅游、文化、体育、健康、教育等领域的专属金融服务模式与产品体系,培育业务发展新优势。
加快转型发展,打造适配低利率时代经营发展新模式。从国际经验看,低利率环境下,金融机构主要通过优化业务结构、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做强非息业务、发力国际业务等方式有效应对挑战。要主动适应新环境新变化,加快经营模式由重资产重资本规模拉动向轻资产轻资本价值驱动转型,服务方式由传统信贷为主向“股权+债权”“融资+融智”“投资+交易”“境内+境外”综合化服务转换,业务结构由“铁公基”向新兴产业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等领域转变,锻造圈链群生态化客群经营新范式,探索适配新经济发展的具有显著特色优势、提供优质综合服务、低资本消耗、高内生动能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推进全球经营,锻造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新能力。在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局中定位自身金融服务,在安全合规前提下,稳步提升海外业务价值创造水平。深化数字化、平台化、综合化、生态化经营,以及本外币境内外一体化综合服务,打造区域开放布局服务支持体系,服务稳外贸、稳外资。动态优化拓展全球业务网络,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做好对“一带一路”、RCEP等重点区域的金融支持,推动企业“走出去”和外资“引进来”,为企业“出海”提供全链条全方位金融服务,大力提升本土化经营能力。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拓展人民币清算网络,提高支付便利化水平。
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公司治理,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组织敏捷性与适应性,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深化党建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不断提升治理效能。打造广义资产负债表和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体系,探索柔性化、网络化、共生式组织,构建适配高质量发展、数智经济、快速响应市场客户的管理架构。将精益管理贯穿于客户经营、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全过程各方面,着力提升资产质量、负债质量、资本质效、收入质量和成本质效,开拓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战略与政策协调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