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产线明年落地上汽新能源技术正厚积薄发

东冰评汽车 2024-05-28 07:17:17

5月24日晚,上汽的新能源技术发布会上,正式公布了固态电池的进展以及规划。

根据发布会上透露的信息,上汽的固态电池发展将分为“三步走”:根据电池内电解液的占比,划分为第一代(电解液占比≤10wt%)、第二代(电解液占比≤5wt%)、第三代(全固态)产品。

目前,上汽的第一代固态电池产品已经实现了量产装车,在前不久发布的智己L6上,随“光年版”车型上市。第二代固态电池产品,定于明年一季度,搭载于上汽集团新车型上,在成本上更为可控,具备更强的普及性。

第三代的全固态产品,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固态电池,若进展顺利的话,可在2026年实现量产商用。

固态电池,为何备受关注?

固态电池可以说是新能源汽车上的又一革命性技术。

目前的锂电池,均采用正极-隔膜-负极的结构,为了保证锂离子在电池正负极间移动,在电池中填充了电解液作为锂离子迁移的媒介。

但锂电池发展了这么多年,电解液已然成为了掣肘电池发展的最大“元凶”,其关键,就在于“安全”。

电解液是由锂盐和有机溶剂混合而成的,其性质就决定了这是一种易燃易爆的危险化学品。高温、短路、或因外力暴露在空气中发生氧化,都有可能使电解液起火燃烧,甚至引发电池热失控。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电解液的存在,锂电池在正负极材料的选择上也受到诸多限。例如负极,理论上最合适的材料是锂金属,它的比容量高,可以让电池的能量密度更高。但由于电解液的存在,锂金属负极会导致严重的“析锂”现象,在负极表面产生锂枝晶,严重时就会刺穿电池隔膜,从而引发电池正负极短路,最终让电池发生热失控。

因此,目前锂电池中,常以具有吸附能力的非金属材料作为电池负极,如石墨、硅碳等,这虽然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却是以电池的能量密度作为代价。

如果把电池中的电解液替换为固态电解质,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电池的安全问题:

其一,固态电解质本身不可燃,比电解液安全得多;

其二,致密的固态电解质可作为绝缘材料分隔正负极,可以以此来替代隔膜,锂枝晶问题也就不复存在。

由此可见,全固态电池一旦实现,不仅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同时还能带来更高的能量密度,对于电动汽车来说,就是可以同时解决安全和续航2大痛点,颠覆性可见一斑。

当然,全固态电池之路依然面临重重困难。例如固态电解质的材料应该选哪种?该如何大批量制备?又要如何实现量产、甚至兼容当前规模庞大的液态电池产线?

问题总要一个个解决,否则只能止步不前。就像上汽在这场发布会中公布的:将在500天内建设一条全新的全固态电池产线,并在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量产。

这一决定,毫无疑问将加快全固态电池的研发节奏。

在固态电池上,上汽已经走在了行业前列,而这次新能源技术发布会,固态电池只是其中一环,上汽还有许多重磅发布,例如:

- 能量闭环:挑战纯电整车能耗“每度电12公里”行业新纪录;

- 动力总成:到2026年,将电驱总成的功率密度提升至4.4kW/kg,领先行业平均水平40%以上;将混动驱动系统的热效率提升到46%;

- 智能底盘:到2026年,融合整车运动集成控制(VMC)技术的线控底盘系统,将分阶段投入量产应用;

- 全栈方案:到2025年,“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3.0全面落地,实现“舱、驾、算、联”四域合一,支持L3级量产自动驾驶。

这些技术,无一不是电动汽车发展中的关键所在,覆盖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能量闭环、动力总成、智能底盘、软件架构、电子电气架构等所有方面。

但技术研发不能是“空中楼阁”,在上汽公布的这些宏伟愿景前,也有不少人提出了疑问:

“能落地吗?”

敢于定下这些目标,上汽绝不是“张口就来”。这次新能源技术发布会的主题叫“向新十年”,其实蕴含了两个含义:

一,是对上汽十年来新能源技术成果的一个集中展示;

二,是为上汽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方向定下了主基调。

在发布会上,上汽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2023年,上汽新能源汽车和海外销量分别为112.3万辆和120.8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较2014年增长了280倍。

这些数字,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上汽搞新能源,有资源、有市场、有能力、有人才、有决心。而最欠缺的,也像所有研发型企业一样:时间。从固态电池的研发节奏上能看到,上汽很清楚该怎么去做:倒计时500天自建首条全固态产线、2026年让产品量产落地。

这不仅是上汽为自己立下的军令状,也是在做行业的领路人。这是一条难走的路,也或许所有正确的路都是如此。我们不妨共同期待、共同关注这些前瞻技术真正落地的那一天,或许行业的变革,将再次来临。

0 阅读:0

东冰评汽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