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战刚开始的时候,沙皇俄国表现的非常急切,尤其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就差把我想要发动战争写到脸上了。本来只是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之间的外交矛盾,一下子上升到了世界大战的局面。虽然说一战的根本矛盾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利益纠纷,但是对于沙俄来说不开战要比开战有利的多,刚刚经历斯托雷平改革的沙俄各种工业项目都在稳步推进,但是正是需要稳定的时候却爆发了一战,直接让沙俄的工业化进程被打断。

在1850年代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之后,新登基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废除农奴制,阻碍沙俄经济发展的最大干扰不复存在,但是虽然农奴制被废除了,但是其残留依然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的沙俄经济发展依然缓慢,工业化进程更是龟速,但在这个时候,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出身沙俄大贵族的斯托雷平在20世纪初被沙皇尼古拉二世任命为帝国首相,之后在1906年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斯托雷平改革。首先是土地改革,国家允许农民脱离传统村舍,土地成为私有财产,允许自由买卖,并且成立土地银行,允许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到1916年,大约30%的农民离开村社,10%离开独立农场,这一系列改革让沙俄粮食产量大增,一度成为全球第一大粮食出口国。

另外沙俄还保持和法国、英国等国的良好关系,尤其是和法国的关系,法国成为了俄国的第一大投资国,数量达到了几十亿法郎,法国来到了成套的工业设备,斯托雷平充分的利用了外国的投资款项,大力投入到工业项目中。从1906–1914年,沙俄经历了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奇迹,每年的工业增长率高达9%,这段时间被称为“斯托雷平经济奇迹”。
在主要的工业指标方面,在1890年沙俄煤炭产量为600万吨,到1913年增长至3600万吨,生铁产量从1890年的89万吨增长到1913年的464万吨,钢铁产量从38万吨增长到480万吨。石油产量更是不得了,一个巴库油田就占到全球三分之一的石油开采量,每年大约1000万吨。另外沙俄的轻工业发展也很迅速,尤其是纺织业和制糖业都干到了世界前三。

说实话当时的斯托雷平改革真的是给沙俄帝国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来了一针强心剂,不到十年时间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增长每年一个样,国民生产水平全球第四,铁路里程全球第二,西伯利亚大铁路贯穿整个欧亚大陆,成为了俄国人心中的骄傲。
当时列宁、托洛茨基等革命人士对待革命的未来几乎绝望,毕竟你斯托雷平干得这么好,沙俄的矛盾越来越小,人民起义从每年上千次锐减到几十次,社会革命党党员从20万人减少到几千人,列宁被迫流亡瑞士,伟大导师天天在瑞士看报纸,一旦看到了对沙俄不利的消息就会被解读成革命的转折点,可见当时这些革命家已经心情低落到了什么程度。
但是偏偏沙俄要参与到一战这个大坑里,甚至还是他主动挑起了一战。本来事情很简单,就是奥匈帝国的皇储被刺杀,想要问塞尔维亚找个说法,就是一件外交事件,但沙皇跟吃了枪药一样死保塞尔维亚,说奥匈只要敢动塞尔维亚一根毫毛,沙俄就会宣战。尼古拉二世更是宣布国家总动员,这一下子完了,沙俄总动员了,德国只能跟着总动员,并执行施里芬计划,到8月份各国互相宣战,一战开打。

开战前都认为是必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