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战爆发之前的一个月,如果说全欧洲最希望打仗的国家是哪个,那绝对是沙皇俄国,就连斐迪南大公被刺杀事件的当事人奥匈帝国都没有沙皇俄国这么想打仗,沙皇尼古拉二世本人的状态就不正常,将一件两个国家之间的外交事件硬是变成了一场影响全球的世界大战,最终沙俄在一战中被打得丢盔弃甲,沙皇本人的皇位都没了,最终沙皇一家人也变成了苏联的枪下鬼。那么沙皇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自己的皇位都丢失,帝俄垮台呢?

在一战之前沙俄并不像现在很多人心中想的像清王朝一样随时会垮台的脆弱国家,相反当时的沙俄可以说是欣欣向荣,每年的工业增速德国看了都觉得吓人,当时全球的普遍看法是最多再过二十年,沙俄就会变成像美国一样繁荣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一场改革——斯托雷平经济奇迹。
在20世纪初,沙皇尼古拉二世任命贵族出身的斯托雷平担任首相,并主导接下来的沙俄经济改革。斯托雷平上台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维稳,而他维稳的手段也非常简单粗暴,就是吊人。斯托雷平对待自由主义分子和社会主义分子的手段强硬的很,他们把吊人用的绳索称为“斯托雷平的领带”。虽然手段强硬,但是效果奇佳,工厂罢工与革命活动得到了遏制,甚至伟大的革命家列宁与托洛茨基都被迫流亡海外。
在保证社会稳定之后,斯托雷平的第二步则是土地改革。斯托雷平将土地私有化,因此拥有土地的农民买卖土地,甚至还开设了土地银行,给愿意购买土地的农民提供贷款。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造就了数百万新的地主,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在1911年沙俄全年出口粮食1350万吨,到了1913年更是达到了2000万吨,创下了历史记录。

在斯托雷平时期,整个沙俄正在经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快速工业化,平均每年经济增速达到了10%,工业增长速度更是高达15%。斯托雷平用农业改革攒下来的钱去购买外国的先进技术,并且大力引入外资。比如当时的英国与法国都是沙俄的主要投资国,沙俄购买成套的机器设备,生产各种工业品。
而沙俄的各项工业指标也迎来了腾飞,比如在1890年沙俄每年煤炭产量为600万吨,到了1913年增长到了3600万吨,足足扩展了六倍。而生铁产量在1890年为89万吨,到了1913年增长到了464万吨。钢铁产量从1890年的38万吨增长到了480万吨。石油更是夸张,沙俄的巴库油田产量占当时全球的三分之一,每年年产1100万吨。

当时的沙俄绝对不是什么像清朝一样农业国,也绝对不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在1913年沙俄的工业实力已经非常接近法国,并且增长的势头依然看不见放缓。最起码沙俄是一个可以制造战列舰、飞机、汽车和大炮的工业化强国,你可以说沙俄老百姓生活水平和欧洲相比很低,但是和清朝这种饿死人是常态的国家相比就要好不少了。
斯托雷平认为俄国需要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他没有被刺杀之前非常担心沙俄被卷入一场战争中,从而引发类似1905年的革命。虽然当时的泛斯拉夫主义已经成为了沙俄国内的主流,但是斯托雷平在国际事件上始终偏向于和平解决。他说的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给国家20年的内外和平,你会认不出今天的俄罗斯来。”这句话是不是很耳熟,不用怀疑,就是剽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