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创的总参谋部制度对全世界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当时的世界上,德国的大总参谋部被称之为“为数不多完美的东西”,整个参谋部就如同一个精密的机器,从上到下每个人各司其职,在共同的努力下完成复杂的情报收集、分析,战场地形分析,天气预报,后勤分配,军队部署,人员分配等一系列枯燥任务。在一战期间,德国参谋部总人数超过上万人,对战争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直到今天各国的参谋部基本都是师承德国。

在1806年,普鲁士王国在耶拿——奥尔施塔特战役中惨败于拿破仑,暴露了普鲁士王国军队的腐败僵化,这场史无前例的惨败促进了德国的军事改革。在德国的这一轮军改中,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两位军事家主导改革,提出了建立专业化的参谋机构。
具体来说,这两位主张:1.废除贵族垄断军官制度,给底层平民放开晋升通道,主张以“能力”为升迁考核标准。2.在1810年建立战争学院,为普鲁士培养专门的军事人才。3.设立初步的参谋制度,将参谋职能从从单纯的行政事务转为战略规划,这算是开启了德国参谋部制度的建设。

关于具体的设立过程,在1814年德国总参谋部成立,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批准成立总参谋部,但是在初期总参谋部的职能有限。真正让总参谋部成为德军核心部门的任务是德国传奇军事家——老毛奇。老毛奇引入了铁路运输、电报通信等先进科技,并强调“分进合击”战术(战略上分散部署,战术集中打击)。
在拿破仑战争失败后,德国对法国的仇恨一天高过一天(德法百年世仇),在1870年德国人终于找到了洗刷耻辱的计划,在这一年拿破仑三世皇帝亲率部队进攻北德意志联邦,而德国军队则充分发挥总参谋部的职能,协调普鲁士军队击败了法军,俘虏拿破仑三世皇帝,这场战役标志着从参谋部制度的成熟。

德国总参谋部按照部门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核心部门分为作战部、情报部、铁道和运输部、训练和动员部。这四个部门的职能几乎是决定一场战役胜负的。大家别觉得打仗只需要在地图上做好作战计划就行了,那是地图游戏,不是打仗。真实的战争需要考虑情报、运输、后勤等等问题。
而德国的总参谋部的层级体系可以分为:中央总参谋部(总部设在柏林,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协调全军的作战),军级参谋部(一设立在集团军一级单位),师级参谋部(负责战术实施,确保战略和战场行动的衔接)。德国总参谋部这种要害部门,要把人才自然是非常严格的,参谋人员必须从正规的军事学院毕业,并且参谋人员需要在不同部门轮岗。
正是因为严格的选拔和困难的任务,让很多参谋人员得到了历练,日后德国很多名将都是参谋部出身,比如二战德军元帅曼施坦因。德国总参谋部就相当于人体的大脑,负责协调全军的动向,由于技术革新,铁路与电报的运动让部队动员速度大大加快,并且德军强调发挥“任务型战术”风格,强调下级军官的主观能动性,这让德军在战场上更加灵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