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结束之后,苏联占领了东欧和中欧的广大地区,包括波兰、东德、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曾经拥有过一定工业能力,甚至世界领先工业能力的国家。但是很奇怪的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业水平下滑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民众生活困难,连基本的生活物资都不能保障。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原因很简单,因为苏联压根就不会管理先进的、发达的地区,他们只会按照自己的落后方式去粗放管理,时间一长自然就导致了落后。

在二战之前和二战中,柯尼斯堡、捷克、勃兰登堡大区、西里西亚等地区在全世界都是比较富裕的地区,但自从二战后被苏联纳入势力范围,进行苏式体制改革,苏式计划经济、这些地区变得越来越僵化,越来越落后,越来越穷,民众的怨念也越来越大,苏联的那套制度只适合于非常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一旦突破了那个临界点,苏联制度就会变成拖累。
东德在二战结束前一直都是德国比较富裕的地区,以大柏林地区为中心,勃兰登堡大区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工人数量的比例是35.7%,比西德还要高8.3%,但是在苏军来了之后,将工业机器全都拆了运回苏联,但是因为铁路运力不足(苏联和德国的铁轨标准不同),大量机器就直接被丢在铁路边,时间一长就变成废铁了,而东德的产业工人、技术人员大批量逃亡西德。
在经过经互会四十年的嚯嚯之后,东德原先擅长的机床、汽车、轴承、发动机、工业零件、精密仪器都被苏联有意压制,这些东西只允许被苏联制造,而苏联分配给东德的任务是制造“火车车厢”这种傻大黑粗的东西,而东德原本农业也很发达,人均肉蛋奶是世界领先水平,但是二战后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人均肉蛋奶远低于旁边的西德,即使在巅峰时期也只有东德的一半左右。

上边东德都已经这么惨了,但在当时的苏东集团中还算是过得不错的,像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都遭受过苏联的铁拳。比如西里西亚地区在二战中是德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棉纺织业中心,但是在战后被划入波兰领土,波兰原本在1956年准备进行经济改革,但被苏联阻止,就这么一直被拖到了80年代,民众再也忍受不了了,弄出来了“团结工会”这种和政府直接叫板的党派。
而捷克原本是奥匈帝国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基地,在一战结束之后捷克斯洛伐克承接了奥匈帝国大部分的工业遗产,直接变成了世界第七大工业国,军工企业斯柯达更是全欧洲第二大军工厂。但是在二战后苏联强行在捷克斯洛伐克推行计划经济体制,要求捷克去生产各种“被捷克人看来是浪费资源的垃圾”的工业品。

捷克想生产点儿高端的,质量好的产品,并且不想再接受苏联的“经济掠夺”了,在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试图进行经济改革,但被苏联联合其他华约国家武装镇压、造成了上万人伤亡。此后捷克斯洛伐克也躺平了,一直到1989年苏东剧变,但此时捷克已经失去了最好的发展时机,到今天捷克才勉强三万美元人均产值。
东普鲁士的首府柯尼斯堡当年也是个繁荣发达的地区,但变成加里宁格勒后被俄罗斯人占领,在今天加里宁格勒也变成了欧洲经济地板,失业率高达20%,当地有点儿理想的都黑到波兰和德国打工去了。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各国就是胜利者心态,殖民地心态,苏联不允许这些国家经济发达高于苏联的欧洲部分,只有东德要搞橱窗效应,才会被建设的好一些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