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春寒料峭的时节,春节的传统庆祝活动在中国大地上悄然消失。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国民政府的禁令犹如一场寒流,迅速冻结了全国的节日气氛。街道上原本的烟花爆竹、春联和欢笑声全都被禁止,取而代之的是死一般的寂静。
即便在家中,曾经的团圆宴席也变得不再热闹,每一个家庭都不得不在悄无声息中度过这个曾经意义非凡的节日。
更令人震惊的是,连一句“新年好”也成了危险的言辞。政府明确规定,任何公开或私下的祝福都将被视为违禁,甚至有人因为一句无心的“恭喜发财”被严惩。春节,这个几千年传承的节日,真的能够被彻底抹去吗?
正月旦:汉代的岁首庆典自汉朝中期开始,正月初一被定为汉代王朝的岁首,称作“正月旦”或“正日”。这一天,不仅是日历上的变化,更是皇宫内部举行盛大庆典的重要时刻。在《史记·天官书》中,有明确记载,正月旦作为王者的岁首,象征着王家依据天命定下的历法和秩序。

正月旦的早朝是汉代朝廷的一项重要仪式。每年这一日,皇帝会早早起床,按照礼制穿戴整齐,准备迎接文武百官的朝拜。这一天,整个朝廷的气氛异常庄重而热烈。
朝廷内外的百官们纷纷按时进入宫廷,排成整齐的队列,依次向皇帝献上祝辞,恭祝皇帝新年吉祥、国家昌盛。早朝是整个朝廷一年工作的开端,因此,所有官员都会特别注重这一天的仪式感与礼节。
在这一日的庆祝活动中,朝廷还会准备丰盛的宴席,向百官们赐宴。宴席上的美食琳琅满目,有精致的烤肉、各种时令蔬果和各色酒品,以此表达对百官辛勤工作的感激和对他们新一年生活的祝福。
宴席上的气氛较为轻松,尽管大家都保持着一定的礼仪,但更多的是一种对过去一年的感谢和对未来的期许。百官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与忠诚。

正月旦的朝会及宴席,成为了汉代王朝每年一度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朝廷的重臣还是地方的官员,都会尽全力参与到这一重要的庆祝活动中。
在这种大型的集会上,朝廷的政治气氛与朝臣的忠诚、效忠的态度会得到充分展现。皇帝也会借此机会表达对臣子的感谢和新一年的期望。
民间风俗:从腊日到正月旦随着汉朝的影响逐渐渗透到民间,正月初一作为一个庆祝活动的重要日子,开始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不同于以往在腊日和腊明日的庆祝,百姓们逐渐将这些传统的年节活动迁移到正月旦,赋予了这一日更多的民俗色彩。
在这一天,许多家庭会祭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敬意。人们在祭拜时,精心准备供品,摆放整齐。桌上通常会有香烛、糕点和水果,以示对祖先的崇敬。

祭拜仪式进行时,家中的长辈会主导,年轻人则在旁边默默聆听,传承着这一家族的文化与历史。许多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祖先的庇护,确保新的一年里,家族能够安康,事业能够兴旺。
同时,在民间的正月旦,也少不了一些具有预示意义的活动。卜年仪式便是其中之一。卜年是通过占卜来预测来年的水旱、年成与运势。百姓们会请来擅长卜卦的术士,或者自己根据一些简单的方式来预测未来的运势。
常见的卜年方式有掷铜钱、抽签等。通过这些仪式,百姓们希望了解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农田的丰收与否,甚至有些人会通过占卜来决定是否该开始新的事业,或是出行。
在卜年之后,许多家庭会根据占卜的结果,作出相应的准备。如果预测到来年可能出现干旱或洪水,农民们便会提前做出相应的防备。
因此,这项活动每年都被视为一种必须进行的仪式,它决定了百姓对未来的期盼和准备。正月旦的庆祝活动逐渐深入人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

隋唐时期,春节的名称发生了变化,开始被称为“元日”,与汉朝时期相比,唐代对元日的庆祝更具制度化和规范化,成为了官方法定的假日。
唐朝开元年间,政府颁布了《假宁令》,明确规定元日和冬至为法定假日。这一政策确保了全国上下都能够享受这两个节日的假期,分别为七天。这意味着,所有的官员和百姓都能在这段时间内暂时放下工作,回到家中,和家人一起度过春节。
与汉代的庆祝方式相似,唐朝的元日也是通过盛大的朝会来开始的。元日的早朝,成为了整个朝廷一年一度的盛典。这一天,皇帝早早起床,穿戴整齐,前往朝堂准备迎接文武百官的朝拜。

各地的官员们也纷纷赶赴长安,按时出席这一场盛大的仪式。早朝大典上,百官们站列两侧,恭敬地向皇帝表示新年的祝贺和祝福。不同于平时的早朝,元日的早朝更为隆重,礼仪也更加严谨。
朝会结束后,皇帝还会举行宴席,赐予百官们丰盛的食物和美酒。在宴会上,百官们一边享受美食,一边听从皇帝的指示,讨论国家大计和未来的方针。
唐朝的元日庆祝活动,除了朝会和宴席,还有许多民间的风俗。由于元日是法定假日,百姓们也有机会参与到庆祝之中。
除了祭祖、放鞭炮和贴春联等传统习俗,百姓们还会在这一天举行聚会、团圆宴席,家人们聚在一起,享受美好时光。春节的气氛笼罩了整个社会,从宫廷到乡间,从官员到平民,都在这一天欢庆新春的到来。
民国时期:春节的废止与抵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民国正式建立,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随着新政权的上台,许多传统的文化习俗和节日遭到批判与削弱,尤其是春节这一传统节日。

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推动现代化与西化,春节逐渐被视为“封建”的象征,因此在政府的政策下,这个承载着传统与历史的重要节日被逐步削弱。
1927年,国民政府正式颁布政令,废除了农历春节。春节不再是一个法定的假期,取而代之的是公历元旦成为了新的“法定新年”。原本热闹非凡的春节,突然从民间的日历中消失了,几乎没有了庆祝的空间。
更加严厉的措施随之而来,政府还通过各种手段禁止了与春节相关的习俗活动。首先,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遭到禁止。每年春节,烟花爆竹是街头巷尾的常见景象,然而,在政府的政策中,这种带有浓厚节日气氛的传统活动被视为“浪费”与“封建”,因此遭到严格禁止。
禁令出台后,街道上再也听不见炮竹声,原本应有的节日气氛顿时被打破,空气中再也没有了那份属于春节的热闹与欢乐。此外,春联这一重要的春节象征也遭到限制。春联是春节中家家户户的传统装饰,人们用它来装饰门窗,寄托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然而,这一传统习俗也在政府的政策下被严令禁止。原本人们写下的“迎春纳福”、“岁岁平安”等祝福语,不再能出现在大街小巷的门框上。各地的书法家和商贩因受政策影响,也无法出售春联,节日的氛围显得格外冷清和萧索。
民国政府对传统节日的敌视甚至延伸到百姓的言辞之中。若有人在公共场所说出“恭喜发财”或“新年好”等带有浓厚春节色彩的祝福语,便会受到政府的严厉惩罚。
过去在节日里互相传递祝福和快乐的场景几乎消失,人们在公共场合不再敢随意说出这些带有“封建色彩”的话语。那些曾经是春节标志性元素的文化符号,统统遭到禁制,成为了不能再公开讨论的话题。
废止春节的反响尽管国民政府通过一系列严格的措施试图彻底消除春节,然而这种做法却在民间引发了强烈的反抗。政府的禁令并未能抑制春节在百姓心中的重要性,反而激起了他们更为坚决的反应。这个节日的核心意义早已深深植根于每个家庭、每个个体的日常生活中。

无论是祭祖、团圆,还是与亲友之间的祝福,春节都成了民众情感的寄托。许多家庭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传统,依旧在这个时节进行简朴的家庭聚会、祭拜和其他庆祝活动。
尽管大多数传统习俗被禁止,但人们还是悄悄地保持着这些活动,尤其是在家中,一些家庭会在夜晚悄悄燃放几颗烟花爆竹,默默地祈祷新的一年能够顺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逐渐意识到,虽然春节的庆祝活动在官方层面上被取消,但它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习惯,仍然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934年,国民政府终于不得不放弃这一政策,决定恢复春节的传统庆祝。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国家采用了公历纪年,春节依然被纳入了法定节假日。春节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象征,重新找回了它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没有完全抹去传统,而是给予了它新的形式,使其能够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春节,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春节的庆祝活动都有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形式。政府在恢复春节的同时,也促进了相关文化活动的推广,比如春节联欢晚会等现代形式的庆祝,成为了人们欢聚一堂、表达祝福的重要途径。
参考资料:[1]陆地,孙延凤.春节文化的价值挖掘和海外传播策略[J].传媒,2024(11):5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