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公开大骂北京副市长:我林氏满门忠烈,你又是个什么东西?

运赛过去 2025-01-27 19:28:35

1953年,随着北京市政府对城市进行大规模改造的计划,拆除古建筑成为了必然的话题。无数历史遗迹,如老城墙、牌坊,站在现代化的浪潮面前,成了被摧毁的对象。一个决定背后,伴随着的是激烈的争论与冲突。

尤其是在一个关键的会议上,林徽因,那个平日里温婉的才女,突然指着吴晗,毫不留情地发出了一句震耳欲聋的话:“我林氏满门忠烈,你又是个什么东西?”这一幕,瞬间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林徽因的学术之路与早期经历

1920年4月,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游历欧洲,这次旅行对她的影响深远。在伦敦,她住进了一位女建筑师家中,这位房东的专业背景使林徽因对建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林徽因逐渐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她希望能够在这一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为中国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四年后,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赴美国继续深造,他们选择了建筑学这一共同的学科。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学术兴趣和人生道路上有着许多共同点。到达美国后,两人便分别进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

由于建筑系当时不接收女性学生,林徽因只能在美术系注册,她的英文名字也正式定为“Lin Phyllis Whei-Yin”。尽管如此,她并没有放弃自己对建筑学的热情,依然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力求在这一领域实现自己的志愿。梁思成则直接进入建筑系,接受专业的建筑学训练。

两人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度过了充实的学习时光,并通过这段经历深化了他们对建筑学的理解与热爱。1928年,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关系也在这段求学经历中逐渐加深。

林徽因接受了梁思成的求婚,两人决定共同走向未来。婚后,他们一起前往欧洲进行学术考察,特别是对欧洲建筑的研究。

1950年,林徽因受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并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她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设想——修建“城墙公园”。

北京城改造的争论

1953年,北京市政府开始着手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计划拆除一些老城墙、牌坊等古老建筑,以便扩展道路、改善交通,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这一决定引发了各方的激烈争论。

对政府官员而言,这些古建筑显然是阻碍进步的“旧物”,在他们看来,只有摒弃这些古老的结构,才能为现代化腾出空间。他们认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必须适应新时期的需求,宽阔的马路、畅通的交通才是发展的核心。

在这场关于北京城改造的讨论中,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是一位极力主张拆除古建筑的人,他认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发展必须注重实用性。

对于他来说,传统建筑的存在只是对发展的拖累。老城墙、古牌坊在他眼中无异于陈旧的遗物,已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需求,反而成为交通和道路扩展的障碍。因此,拆除这些建筑,开辟宽广的街道,为新的建设腾出空间,是一项不可避免的措施。

林徽因却持完全不同的观点。作为一位知名的建筑师和文学家,她的身份让她比许多普通人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些建筑的意义。

1953年,在一次激烈的会议中,吴晗站出来批评林徽因的立场,用“思想守旧”来形容她对于古建筑保护的坚持。他认为,林徽因和她的支持者是在执着于过时的文化形式,无法理解当下城市发展的需求和速度。

吴晗的这一言辞,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旨在强调他认为林徽因的态度是保守、落后的,阻碍了社会进步。林徽因平时为人温婉、理智,但当她听到吴晗这番话时,怒火终于爆发。她的情绪瞬间失控,指着吴晗的鼻子,大声回应。

她愤怒地表示,自己身为林家的一员,家族有着深厚的忠烈传统,而吴晗却凭什么来评价她的观点?林徽因说,她的父亲和祖辈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精神和品格,远非吴晗可以比拟。

林徽因的家族背景

林徽因在与吴晗的争论中,提到自己的家族背景,强调自己“满门忠烈”并不为过。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出生于清末,是一位政治家和外交家,具有相当深厚的历史地位和背景。

林长民在清朝末年便有了重要的职务,宣统元年(1909年)回国后,他担任了福建官立法政学堂的教务长和咨议局的书记长。法政学堂的创办和运作,意味着林长民不仅在学术领域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同时也参与了当时政府对法治建设的推行,积极影响着国家的法制进程。

林长民在1920年与梁启超等人共同倡议成立了讲学社。讲学社是一个旨在推动思想解放和学术交流的社团,林长民与梁启超等知识分子一同,致力于用新的思想来冲击当时封闭的社会体制。

他所倡导的思想,推动了当时社会的改革进程,也影响了许多后来投身新文化运动的青年。林长民的生活并未仅仅局限于学术和政治。1925年,林长民与福建将领郭松龄的关系日益密切,最终成为郭松龄的幕僚。

在中国的战乱年代,林长民未曾回避国家的动荡,而是积极投身其中,支持那些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战斗。在这场与张作霖的讨伐战斗中,林长民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林孝恂:开明与支持革命的官员

林孝恂是清朝晚期的一位官员,以开明的思想和对改革的支持而著称。作为浙江省的地方官,他的思想和做法在当时相对进步,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他有着与时俱进的见解。林孝恂在石门县担任知县期间,推行了许多新政,这些做法使他成为了当地人民推崇的官员。

在“秋瑾墓地风波”期间,浙江巡抚增韫向当时担任杭州仁和县令的林孝恂打听关于徐自华的事情。徐自华当时因其丈夫徐蕴华的过激言辞,卷入了一场关于秋瑾墓地的纷争。林孝恂了解徐家情况后,作出了温和的回应。

他并没有直接参与对徐家人的评价,而是以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看待此事。他知道,徐蕴华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可能在某些问题上没有足够的独立判断能力,因此他轻描淡写地回应了这件事,表示徐自华是出于妇人之仁,而徐蕴华也不过是年少无知,盲目跟从。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林孝恂在石门县开设了县学堂,这是他在教育改革上的重要一步。在那时,传统的教育方式还以四书五经为主,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且僵化,很多地方的学校没有能力提供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林孝恂打破了这一局限,他意识到教育对一个地方和国家的重要性,因此他努力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学堂不仅设置了传统的国学课程,还特别开设了新学科,如天文地理等现代科学知识,这些内容远远超出了当时普通私塾的范围。

林孝恂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他的学堂里,男女学生都能平等接受教育,这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做法。林孝恂的教育观念支持性别平等,他相信教育的机会应当一视同仁,男女同等。因此,学堂里不仅有男学生,也有女学生。

此外,林孝恂在学堂的课程设置中,邀请了许多名流和专家为学生讲授新学科,尤其是外语课程。在当时,学习英语和日语并不是普通学堂的常规内容,但林孝恂却认为外语学习是学生未来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他聘请了外籍师资教授英日语言,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并为未来的外交、商业等领域打下基础。

林徽因的去世与遗憾

现代化的浪潮如同不可抗拒的洪流,逐渐裹挟着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向前奔涌。随着城市发展的需求不断上升,古老的建筑被视为碍事的遗物,渐渐被拆除。

这些曾经在林徽因眼中珍贵无比、代表着北京历史与文化的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一座接一座地化为瓦砾。林徽因为此感到无比痛心。尽管她曾多次发声,尝试说服决策者们,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保留历史遗迹的声音显得微弱而无力。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在这场文化遗产保卫战中并未等到历史的回响。她因病去世,享年仅51岁。林徽因带着对古都北京的深深牵挂离开了这个世界,她未能亲自见证古建筑的价值逐渐被认知,也未能看到那个曾被忽视的文化遗产,逐渐回到人们的关注视野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些文化遗产所代表的,是一种民族的根基,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到了2004年,北京市政府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历史遗迹重建工作,企图恢复失去的城市记忆。

重建工程的规模庞大,耗资巨大,涵盖了包括古城墙、牌坊、庙宇等多项历史遗址的复建工程。尽管如此,这些新建的古迹始终无法恢复到原本的模样和韵味。即使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通过技术手段对建筑进行精确复原,但总有一些无法复制的东西失去了。

那种岁月积淀下来的独特风韵、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深度,是任何一座新建的建筑所无法传达的。

参考资料:[1]赖德霖.林徽因的建筑美学思考:关键词、来源及中国立场[J].建筑师,2024(2):125-131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