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成立。
在开幕仪式上,一位年过半百的优雅知性女子,缓缓登台,在众人注目中,侃侃而谈。她言语之间表露出的思路之清晰,表达之明晰,让人刮目相看。
更让人感动的是,在侃侃而谈中,女子始终面带亲切温和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很快就对她产生温暖亲切之感。

彼时,大家不过是被眼前登台讲话者的独特魅力深深感染,却哪里知道,站在他们面前的这位半百老者,并非寻常世间女子。
她叫严隽琪。年轻时她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成为像居里夫人那样的女科学家,在晚年,她出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的时候,向公众坦诚,这个接力棒沉甸甸。

有熟悉严隽琪曲折又颇为励志人生路的人们都知道,严隽琪曾经在年轻的时候,有过十年煤矿工作经历,后来勤学苦练,居然进入大学任教长达20年之久。
20年后,严隽琪又接受来自组织和领导的重托,担任上海市副市长达6年之久。
在生命的暮年,严隽琪又接受了自己人生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新角色——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席。
严隽琪曲折传奇的人生之路,孜孜以求的学习和工作斗志,有太多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

1946年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严隽琪,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却有着坎坷不幸的童年,因为在严隽琪6岁那年,她的父亲就不幸英年早逝了。
严隽琪的父亲名叫严家显,曾经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留学美国,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昆虫学家巨额农业教育家。

严家显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曾获得博士学位。
在当时,以严家显的学识,完全可以留在美国大有作为,但是,心系祖国的严家显却毅然选择在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候,回到祖国的怀抱,创办福建农学院。该农学院后来成为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
后来,严家显又陆续被国内包括复旦大学在内的5所大学聘为教授,由此可见,严家显学识之渊博。

令人颇为惋惜的是,在抗美援朝期间,为了对付美国的细菌战,身为昆虫学和生物学的研究专家,严家显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报名奔赴朝鲜抗战前线。严家显其后因罹患癌症,不幸英年早逝。
那一年,严隽琪只有6岁。

严隽琪的母亲同样是出身书香门第,毕业于金陵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名叫王志芳。
王志芳在丈夫严家显英年早逝之后,这个坚强的女子,毅然擦干眼泪,用柔弱的肩膊,担负起抚养教育5个儿女成长教育的重任。
深知母亲的艰难与不易,小小年纪的严隽琪,学习异常刻苦认真,成绩优异。高中毕业后,严隽琪于1962年顺利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

在大学读书期间,严隽琪不仅和高中的时候一样成绩优异,组织能力还特别强,很快就被选拔为学生会干部,组织带领同学们开展了很多文体活动。
严隽琪大学毕业的时候,正赶上特殊时期,又因为父亲曾经是留美博士,家里有海外关系,因此,毕业之后不能分配到保密单位,上海也不能留。
最后,迁延至1968年8月,才被分配到徐州卧牛煤矿,当了一名矿井维修工人。这一当,就是十年之久。

十年煤矿工作经历,在别人看来,对于像严隽琪这样的上海交大高材生来说,或许会羞于提起,但是,严隽琪却认为这十年煤矿工作经历,让她获益匪浅。
许多年以后,在面对记者的镜头时,严隽琪对于十年煤矿工作,充满感激之情,认为那是她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

那特殊的十年,严隽琪得以了解矿工的真实工作和生活状况,还受到了工人师傅的热情关心爱护,感受到工人阶级的友爱与温暖。
此外,十年煤矿生涯,严隽琪真真切切亲身感受到知识用于实践带来的成就和喜悦,锻炼了自己在艰苦环境中的心理承受能力。

今天回顾徐州煤矿十年工作的经历,我至少可以列举四点益处。
严隽琪如是说道。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即使在条件艰苦的煤矿厂工作,严隽琪也始终没有放弃学习,没有放弃追逐梦想。

1978年,严隽琪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振动专业的研究生,再次回到母校,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
研究生毕业后,严隽琪留校任教,成了一名大学教师。
1984年,严隽琪又获得公派留学的机会,远赴丹麦技术大学机械学院留学,并于2年后,获得海洋工程博士学位。

这一年,已经四十来岁的严隽琪,正是年富力强出成果的年岁,学识渊博的她,被国外很多高校注意到,纷纷向她抛来橄榄枝,并承诺给予丰厚待遇。
面对各种诱惑,严隽琪毫不犹豫地和当年的父亲一样,义无反顾选择回国,选择用自己的学识报效祖国。
“我的教授力劝我回国,他说将来就算想再出来,也得让他们以专家的身份来请你,给你更高的礼遇。中国的学者要有这个志气。”(严隽琪)

回国后的当年,严隽琪就被选入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计算机集成制造专题七人专家组,组织领导建立先进制造技术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一系列课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在科研领域,严隽琪带领团队成绩斐然,在个人生活方面,却是条件艰苦的。

那时候,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方面的生活条件都有待改善。
严隽琪清楚记得,刚回到上海交大的时候,她就住在上海交大的筒子楼里,做饭是在公共走廊,用煤球炉子煮饭炒菜烧开水。
一到饭点,在逼仄的楼道,水汽烟气到处弥漫,各种杂物密密堆放,简直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可是,面对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严隽琪从不抱怨,从没觉得苦,她说,因为感到祖国需要我,信任我,全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
每当一个新课题来了,严隽琪就要和团队成员一起破题做规划,而后组织攻关,最后认领任务。
严隽琪觉得,每天都忙得不得了,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更别说陪着上学的女儿一起检查作业,温习功课了。

有一次,已经读大学的严隽琪的女儿告诉妈妈,原来,家庭可以是另外一个样子,就是家里人可以坐在一起闲聊天的。
严隽琪听罢女儿的一番话,瞬间感觉喉头哽咽,心酸不已,因为在他们这个家里,大人永远是在忙忙碌碌,全然顾不上孩子,更不要说陪着孩子散步聊天,依偎在床头,给孩子讲睡前小故事。
天长日久,女儿竟然误以为每个家庭的大人,都是这般终年忙忙碌碌不得闲。

付出终有回报。
十多年来,严隽琪逐渐成长为我国计算机集成制造方面的资深专家,还多次主持国家重点计划和上海市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发表了40多篇论文。
自1992年开始,严隽琪正式享受国务院津贴。
严隽琪还是上海交大第一个“金牌教授”荣誉获得者,上海市“巾帼奖”得主。

2001年5月,已经55岁的严隽琪成功当选上海市副市长,成为了一名政府公职人员。
面对这样一个全然不同的领域和全新的角色,严隽琪没有犹豫彷徨,没有退却,她很快就完成了角色的转变。
担任上海市副市长期间,严隽琪分管科技、教育、知识产权及妇女儿童等工作。

因为长期以来都是在科技领域深耕,因此,在担任副市长任期内,严隽琪特别关注科技创新,关注大学生创业。
在严隽琪的组织推动下,上海市成立了全国首家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基金会借鉴西方模式,专门为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让他们专注于科研,无后顾之忧。
此外,严隽琪对民生领域尤其关注,积极制定完善实施民生举措,为百姓排忧解难,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2007年12月,在民进十二届一中全会上,严隽琪高票当选民进中央主席,官至副国级,五年后再次连任,足以看出严隽琪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高,人们对其信任爱戴之深。
面对新的身份,新的角色,新的工作任务,严隽琪胸有成竹,自信满满。她说:

当副市长、担任民主党派主席,和搞科研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有相通之处,都得按照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必须脚踏实地地做深入的调查研究,需要团队合作。
真是切中肯綮,一语中的。
如今的严隽琪已经近80岁了,却仍然在为两岸统一和社会的民主进步发挥余热,贡献力量,让人可亲可敬。
文|午梦堂主
参考资料:
《严隽琪:用感恩的心尽力做好每一行》 人民网 2009.4.10
百度百科 严隽琪
《严隽琪:参政议政永葆参政党生命力》 新华网 200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