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宝妈李文文,同时又是一个在职场驰骋的白领,每天的工作强度大,晚上回到家要抽出一到两个小时来陪伴3岁不到的宝宝,每天基本都是在外就餐,长时间的压力让她睡眠越来越差,皮肤变得粗槽油腻了,脾气也越发的暴躁,形成了一个闭环。
如何改善呢?根源还是睡眠的问题,先从入睡开始吧,一些小技巧就可以解决。
快速入睡的“即刻技巧”
4-7-8呼吸法(睡前5分钟):用鼻子吸气4秒 → 屏息7秒 → 用嘴呼气8秒,重复3-4次。可以激活副交感神经,快速降低焦虑。“身体下沉”想象法:平躺后闭眼,想象身体每个部位(从脚趾到头顶)逐渐沉入床垫,配合缓慢呼吸。原理是通过心理暗示放松肌肉,转移工作压力带来的思绪。低温助眠:睡前1小时冲温水澡(非热水),或用湿毛巾冷敷额头1分钟。体温略微下降会触发睡意,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哦。碎片化时间利用----缓解长期疲劳
通勤时的微运动:地铁/公交上:收紧核心站立(如靠墙站姿),或做脚趾抓地练习(改善血液循环)。自驾:等红灯时耸肩→放松重复5次,缓解肩颈紧张。办公室“5分钟冥想”:午休时戴耳机听白噪音(如雨声),专注呼吸,清空大脑。可以短时减压,避免焦虑积累到夜晚。高效陪伴与饮食优化
亲子共眠仪式:陪孩子时一起进行安静活动(如拼图、读绘本),避免跑跳兴奋,也让自己提前进入放松状态。外食选择技巧:晚餐优先点:清蒸鱼、豆腐、杂粮饭(富含色氨酸和B族维生素,助眠)。避免:麻辣、油炸食品(影响消化),隐藏咖啡因(如港式奶茶、可乐)。睡眠环境“低成本改造”
遮光与声音:用深色旧T恤+夹子临时DIY遮光窗帘(遮住窗户上部1/3即可)。触觉暗示:睡前更换一套略厚实的床单(增加包裹感,模拟被拥抱的放松感)。关键禁忌-----避免“睡眠小偷”
1.21点后:关闭工作群消息提醒(可用微信“免打扰”模式),防止应激反应。
2.22点后:禁用手机屏幕(若必须用,开启护眼模式+亮度调到最低)。
3.睡前2小时:不讨论复杂问题(如孩子教育分歧),改为简单互动(如一起叠衣服)。
应急方案----针对“实在睡不着”
1.“15分钟原则”:躺下15分钟未睡着,立刻起床到暗处静坐(不开灯),听单调音频(如古诗朗诵),有困意再回床。
2.备用补充:短期服用褪黑素(1mg以内),但需咨询药师,避免依赖。
温馨提醒:
如果睡眠问题与长期高压、作息紊乱高度相关,以上方法需组合使用2-4周见效。
希望这些小改变能助你一夜好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