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松花江畔,中央大街的尽头有一座高耸的纪念塔,是哈尔滨的地标建筑,来哈尔滨旅行的游客都会在这座纪念塔前逗留,仔细端详那顶部青铜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的雄姿,读一读那纪念碑下的铭文,数一数碑后半环型古罗马式回廊有多少根圆柱,最后会在古罗马回廊的两侧标语前驻足长留,“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映入眼帘,默读着那涌上心头的则是那过去几十年历史画卷!虽然毛主席辞世已经过去了40多年了,但毛泽东主席的丰功伟绩是铭刻在中华民族心中永远不能抹平的印痕。


1957年汛期,松花江流域降雨频繁,特别是7、8两月,流域内大部分地区一直阴雨连绵,最多降雨日数达45天左右。降雨导致第二松花江和嫩江下游右侧支流和拉林河相继出现大洪水,形成松花江干流依兰以上河段的大洪水。据有关资料显示,松花江干流哈尔滨站实测最大流量12200立方米每秒,刷新了当时建国后的洪水历史记录。8月上旬洪水起涨,黑龙江省委、省人委就发出指示要求领导亲自动手,把修堤防汛列为中心工作任务之一来抓。组织动员100余万农民、工人、解放军和城市各界人士上堤抗洪,做的水涨一尺,堤高两尺,水不退却,人不离堤的策略,坚守大堤不退让,两个多月的日夜坚守,至当年9月中旬洪水褪退去,取得了防洪抗洪的最后胜利,使得哈尔滨这座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保证正常生产生活。
历史上,松花江经常出现大洪水并毁坏家园的自然灾害。1957年的防洪抗洪胜利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刚刚结束抗美援朝的经济苦难时期取得的,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发挥当家做主的主人翁感召下取得的。为了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防洪纪念塔于1958年建成的。纪念塔由立体塔身和附属的回廊组成 。塔高22.5米,塔基用块石砌成,意味着堤防牢固、坚不可摧 ,塔基前的喷泉,象征勇敢智慧的哈尔滨市民,正把惊涛骇浪的江水,驯服成细水长流,兴利除患,造福人民。塔下阶表示海拔标高119.72米,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上阶表示海拔标高120.30米,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塔身中部浮雕雕刻着防洪筑堤大军,从宣誓上堤 、运土打夯、抢险斗争到胜利庆功等场面,集中描述了人们在防洪斗争中所表现的英雄气概。罗马式回廊高7米,由20根擎天柱 连成弧形相衬托。塔顶是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圆雕;塔身下部是群像浮雕,描绘了哈尔滨人民战胜洪水的生动场面。
今天站在防洪胜利纪念塔下,依旧被精美的设计和精致的施工所折服,这不仅是历史的纪念塔而且还是一座精美的建筑。



我们在哈尔滨旅行的第一天,就沿着松花江畔来到“防洪胜利纪念塔”下,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和他们一起观看纪念碑的雕像和铭文,也沿着回廊数一数回廊的圆柱数量,在回廊两侧的标语牌前驻足沉思,这“毛主席万岁”的标语有很长一段时间再祖国城乡各地都能看到,也是那时人民由衷的心态,时至今日,要看到这条标语却是难事,今天在哈尔滨的市中心还能看到,心中的那份心情是不那么平静的。
毛主席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第一伟人,也是引领中华民族发展繁荣的伟人。